关于ZAKER 合作
全天候科技 7分钟前

李书福豪赌千里智驾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当一众车企巨头还在为是否 " 交出灵魂 " 而辗转反侧时,李书福的棋盘上,又落下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棋子。

2025 年秋天,先是德国豪车巨头梅赛德斯 - 奔驰宣布斥资 13.39 亿元,入股千里科技;几天后,李书福又亲自为年仅 37 岁的 AI 天才印奇 " 站台 ",以一句 " 未来是属于印奇的 ",公开押下了自己的重注。

李书福这位曾以 " 蛇吞象 " 闻名的 " 资本猎手 ",正试图在智能化这片最滚烫的战场上,开启一场围绕 AI 天才印奇的 " 豪赌 "。

这家名为 " 千里科技 " 的公司,是他这场豪赌的核心抓手。它脱胎于破产的力帆,注入了旷视的 AI 灵魂,被寄予了 " 再造一个华为车 BU" 的厚望。这无疑是一次典型的、充满李书福个人色彩的凌厉出手:通过精妙的资本运作,在吉利系的版图内,打造一个对标,甚至超越 " 华为车 BU" 的 AI 帝国。

传统的汽车豪门与新兴的科技巨头,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战争中倾其所有。李书福对印奇的豪赌,也不过是这场行业变局的一个缩影。一场对产业的颠覆性变革,才刚刚启幕。

" 爆火 " 的新贵

9 月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一场发布会上,毫不掩饰自己对身旁年轻人的欣赏。他指着 37 岁的印奇,对满座的宾客说:" 我当时在全国寻找聪明人,偶然有一次见到印奇,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他甚至少见地释放了充分授权的信号,称未来是属于印奇的,希望他能带领千里走向无限广阔的未来。

这场罕见的、由中国汽车界大佬亲自下场的站台,让千里科技来到聚光灯下。

就在几天前,另一则消息无疑为这场发布会做足了铺垫—— 9 月 25 日,千里科技公告称,梅赛德斯 - 奔驰(上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每股 9.87 元的价格,斥资 13.39 亿元人民币战略入股千里科技,成为其第五大股东。一时间,千里科技仿佛成为行业内最炙手可热的新贵。

千里科技的爆红并非无迹可循。

今年 6 月,前华为车 BU 总裁王军正式加盟千里科技,出任联席总裁。他上任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便是代表公司发布了面向全行业的 " 千里智驾 1.0" 解决方案,并毫不含糊地喊出了 " 千里科技是一个独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 " 的口号。

从人事换血到业务换核,千里科技正试图向外界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脚本也早已写好:王军和印奇清晰地公布了从 L2+ 到 L3,再到推出 L4 级 Robotaxi 方案的激进产品路线图。

其 " 千里智驾 1.0" 方案根据算力不同,分为基础版(100 TOPS)、专业版(200+ TOPS)和旗舰版(高达 700 TOPS),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多样化需求。2.0 方案瞄准 L3,计划在今年年底发布;3.0 方案的抓手则侧重于 Robotaxi,千里科技会在未来 18 个月里于全球 18 个城市,实现 1000 辆以上的规模部署。

王军更是为这个新故事定下了宏大的目标:" 希望在全球智驾领域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额 "。

资本市场的反应立竿见影。在这一系列密集利好刺激下,千里科技的股价屡创新高,市值从年初的约 254 亿元,飙升至超过 530 亿元。

似乎,那个曾经顶着力帆之名、在破产边缘挣扎的旧时代已经过去。在李书福的代言和印奇的操盘下,一个关于 AI、开放平台和全球化的新故事,逐渐浮出。

资本新牌局

李书福一直推动着吉利转型,他希望吉利从一家单纯的造车公司,变成技术支持,提供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

在联手印奇之前,李书福手握的 10 余家上市公司中,除了提供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解决方案的亿咖通、出行服务平台曹操出行外,便是吉利汽车这类偏传统制造企业。显然,这离李书福心里的科技帝国构想,还有不小的距离。

千里科技则是李书福资本拼图里的重要一块,是其瞄向未来的一个重要抓手。

不过在千里科技之前,李书福对这家公司有着其他打算。千里科技的前身力帆,始创于 1992 年,曾是中国摩托车时代的出口冠军,也曾是风光无两的 " 民营汽车第一股 "。但在市场竞争加剧后迅速衰败,于 2020 年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彼时,李书福携吉利系资本,联手地方国资重庆两江产业集团,通过重庆满江红基金 ( 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 51%,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持股 49% ) 以 " 白衣骑士 " 的姿态入局,主导了这次重组。

在最初的几年里,这块被盘活的资产,讲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旧故事。吉利系高管入驻后,迅速将力帆科技的业务重心转向了换电和 B 端市场,推出了睿蓝等新品牌,主要为吉利旗下的出行平台 " 曹操出行 " 提供服务。

但这个故事的市场反响平平。2023 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 21.8%,扣非净利润再度亏损。这一阶段的发展属于典型的资产盘活模式,此时的力帆,本质上是吉利产业版图中的一个代工厂和特定业务的承载平台。

旧棋局陷入了僵局,李书福必须为这个 A 股上市平台,寻找一个全新的、更具吸引力的突破口。AI 成了这个平台的新故事。

2024 年 7 月,力帆科技的股权结构迎来了一次决定性的变革。吉利科技集团将其间接持有力帆科技 19.91% 股份的平台——重庆江河汇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100% 的股权,以 24.3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了由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实际控制的重庆江河顺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吉利产投仍通过满江红基金间接持有力帆科技约 15.20% 的股份。

随后印奇被推举为公司董事长,力帆科技也在今年 2 月更名为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李书福的这次 " 寻帅 " 并非漫无目的。他通过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的引荐,才结识了这位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师从沈向洋的 AI 天才——印奇。

人员到位、重构业务框架后,随后半年里的新故事也水到渠成。力帆科技原先资本密集、利润率相对较低的终端业务的存量资产被盘活,原本业务中可预测的现金流,可以被投入到利润率更高的科技业务中,支持其高昂的研发活动,并分摊固定成本。

新故事的必要性,除了对资产盘活的诉求,还源自吉利整个集团的深层焦虑。在智能化下半场,面对华为等科技巨头的降维打击,即便是庞大的吉利也感受到了压力。

吉利汽车总裁桂生悦曾多次公开表示,吉利要与千里科技一起打造 " 第二个华为 ",只有这样,吉利才可能在未来的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取得领先。

于是,讲述一个关于科技的新故事,成为了必然选择。这不仅能重塑千里科技的估值逻辑,为后续的资本运作(如计划中的港股 IPO)铺路,更能为整个吉利帝国在智能化战役中,打造一个看似独立的先锋军。

行业难题待解

现实远比故事骨感。这个被推向台前的新主角,依旧面临着系列难题。

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来说,来自吉利集团的支持,既是千里科技的优势,也可能是枷锁。一名头部智驾方案供应商高管向华尔街见闻分析,智驾方案是车企关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其他车企还是会对供应商的背景有所顾虑。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主流车企纷纷将智能化作为核心战略。比亚迪从去年春节后,就持续对智能化部门进行整合;奇瑞今年也整合旗下大卓智能等,组建 " 奇瑞智能化中心 "。

此外,全球车企也纷纷通过战略投资,与主流智能驾驶方案供应商形成深度股权 " 绑定 "。无论是通用、丰田等国际巨头投资 Momenta,还是国内众多车企集体入股地平线,都标志着传统供应链关系正被资本驱动的研发生态联盟所取代。

至于当下最热的华为,目前正式入股引望的有赛力斯、阿维塔,其他车企则因估值、资金、战略选择等因素还未投资。不过也有其他车企另辟蹊径,像广汽与华为的合作通过全资子公司华望汽车实现,以彰显其控制权。

显然,整车厂在实现智能化的路径选择上,依旧有着各自的算盘。

像近期入股千里科技的奔驰,其本身就与吉利控股集团存在股权关联,吉利控股集团持有戴姆勒集团 9.69% 股份,双方的后续合作仍待观察。就在入股千里科技的这天,奔驰还宣布与 Momenta 合作研发的全新城区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L2 级)即将发布。

在财务方面,目前智驾行业仍处于高强度研发投入期。从财务数据看,千里科技 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约为 2.88 亿元,同比增长 59.67%。营业收入则从 2024 年上半年的 29.88 亿元,增长 40.04% 至 41.84 亿元,这主要是汽车业务、摩托车业务销量增长,收入增加。

而归属于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从 2024 年上半年的 1660.68 万元,下降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34 亿元,主要原因是千里科技新增了对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导致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同时,资产计提减值损失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增加也对此产生了影响。

其对标的华为,车 BU 业务截至 2024 年底累计研发投入已超 400 亿元,并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营收高达 270 亿元。无论是在研发投入还是营收上,两者间还存在差距。

况且,智能驾驶市场早已过了 " 蓝海 " 阶段,竞争趋于白热化。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3 年月至 2024 年 10 月,由第三方供应的车企城市 NOA 方案中,华为和 Momenta 已占据近 90% 的市场份额。作为后来者,千里科技如何突围,获取更多外部订单,是它实现自己雄心壮志的必由之路。

" 豪赌 " 的终局

从软件定义汽车的口号被喊响,到如今 AI 大模型席卷而来,不过短短数年。汽车工业百年的基石,正被连根拔起。在这幅全新的产业棋局上,玩家不再仅仅是传统车企,科技巨头的身影无处不在,而棋盘的规则,也正在由代码而非钢铁重新书写。

在这局棋里,李书福通过令人目不暇接的资本运作,将千里科技这枚棋子推至台前,无疑是一次精彩的开局。它展现了一个资本猎手在时代变革面前,所能达到的最高超的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能力。

但正如吉利自身的历史所证明的,任何一次精彩的资本运作,都不过是漫长征途的开端。当年 " 蛇吞象 " 的豪举,也经历了近十年的艰苦整合,才最终迎来了沃尔沃的价值回归。

对于今天的千里科技而言,它所面临的挑战,远比当年的沃尔沃更为复杂。因为它试图触动的,是这个行业最敏感、最核心的 " 灵魂 " 归属问题。它所要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信任模式。

对于印奇来说,他能否带领千里科技构建一种全新的产业信任模式,是千里科技突围的关键。

印奇曾坦言,AI 系统的灵魂是数据,这决定了供应商与车企必须形成 " 你中有我 " 的深度链接,而不仅仅是甲乙方关系。但这套源于技术理想主义的深度链接理论,能否打破传统汽车产业中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即便是股权结构更为开放的华为引望,在争取一汽等合作伙伴时也曾面临犹豫,千里科技想让竞争对手们放下戒备,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千里科技如今已是家 A 股上市公司,并计划赴港上市,投资者将用更苛刻的眼光审视其最真实的经营数据:外部客户(非吉利系)的订单增长、科技业务的毛利率改善,以及扣非净利润何时能够转正。

过去,李书福善于用资本驱动,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雷霆手段,在最短时间内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追求价值的快速放大。而在产业落地的过程中,又不得不遵循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市场验证的漫长规律,追求价值的长期积累。

如果千里科技得以成功,李书福对印奇的这场豪赌,将不再仅仅是他个人资本版图的成败,而会是产业与资本之间如何协同,让产业焕发新活力的一个具体样本。

这场豪赌的终局,已不能简单地用一家公司的成败来衡量。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吉利这家企业,乃至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化转型中的雄心与困局。

在智能化的终局里,真正能定义帝国的,从来不是资本的版图有多大,而是技术的根基有多深。夯实新时代万亿帝国的基石,永远是可信的技术、可观的规模和可持续的业绩。

全天候科技

全天候科技

提供专业快速完整的科技商业资讯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