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创业邦-原创 23分钟前

80 后北大硕士,用机器人帮小米造车,即将收获一个 IPO

「IPO 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 VC、CVC 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持。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珞石机器人

小米、赛力斯、智元机器人背后的供应商正在冲击 IPO。

日前,珞石 ( 山东 ) 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珞石机器人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 18C 章程在主板挂牌上市。

这家总部位于山东济宁邹城的机器人公司,获得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顺为资本、梅花创投、深创投等多家投资机构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顺为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及董事长正是雷军。

珞石机器人还深度参与小米 YU7 生产检测,成为首个进驻小米 YU7 汽车焊装车间的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珞石机器人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两者统称多关节机器人)的企业;按 2024 年销量计算,珞石机器人的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本土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七。

80 后北大硕士

在山东造机器人

1985 年出生的庹华,是珞石机器人的创始人兼 CEO。他于 2009 年 7 月获得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求学期间,庹华便已涉足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并先后在摩托罗拉、IBM 及索尼研究院实习。

走出校园后,他首先加入全球 500 强企业爱立信,负责软件底层系统的研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工业机器人结缘。自 2010 年 8 月起,他正式踏入这一行业,先后在两所研究院专注机器人技术研发。

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期间,庹华结识了两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毕业于法国鲁昂高等电子工程学院的曹华,以及来自浙江大学的韩峰涛。

三人配合默契,甚至一度以公司为家,仅用半年时间便成功研制出一台 150kg 的机器人样机。

基于多方面考量,三人决定共同创业。经过市场调研,他们最终将创业方向锁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

2014 年 12 月,庹华与曹华、韩峰涛在北京创立了珞石机器人。公司名称取自 "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寓意团队将如顽石般踏实坚定,专注打磨优质产品。

珞石机器人的创始人兼 CEO 庹华,图源:北大青年 CEO 俱乐部

创业初期,公司选择从机器人控制系统切入市场。这一方面因为控制器是三位创始人的技术专长,另一方面,控制系统与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共同被视为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

作为机器人的 " 大脑 ",控制系统直接关系到机器人的运动定位、姿态调整与轨迹规划。然而当时这一领域基本由国外企业主导。

在进一步选择机器人应用场景时,团队意识到,尽管高性价比的机器人控制器存在一定市场空间,但整体规模有限。因此他们果断调整方向,从控制器研发转向轻量型工业机器人的整机开发,后者具备高速、高精度、易操作等优势。

当时,汽车行业已被四大机器人品牌牢牢占据,而 3C 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强。

珞石机器人避开竞争激烈的汽车主机厂市场,选择从汽车零部件行业切入,重点发力轻量型工业机器人。

3C 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多集中于小负载的轻量型产品,主要应用于机床上下料、打磨抛光及组装等环节。为此,珞石推出了 XB 系列工业机器人,并发布了可与国际品牌媲美的柔性协作机器人 xMate。

以某家服务于惠普、联想的系统集成商为例,该企业原先采用日系品牌机器人进行多种规格箱体贴标,不仅设备价格高昂,服务响应也较慢。庹华团队为其部署了 4 台珞石 XB7L 机器人协同作业,最多可适配 250 多种不同箱体及贴标方位,将产能提升至每小时 400 件,相当于替代了 8 名工人。

2023 年是珞石发展的关键一年。

公司将总部由北京迁至山东济宁邹城,充分借助山东在制造业基础与产业政策方面的优势。同年,在日本设立海外子公司,迈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进入 2024 年,珞石有两大动作:

一是于 12 月完成股份制改造,为未来上市做好准备;二是推出 NB25h 系列工业机器人及新一代 xCore 3.0 控制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此外,公司还在上海成立了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积极布局前沿技术领域。

如今,珞石机器人已建立起涵盖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全产品线,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同时实现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量产的企业之一。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按 2024 年销量统计,珞石的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本土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厂商中位列第七。自 2023 年起,公司已连续两年蝉联中国主要多关节机器人制造商销售增速冠军。

在商业化方面,珞石机器人的业务遍及全球约 40 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服务客户超过 1000 家,包括小米集团、歌尔股份、法雷奥、福田康明斯等各行业领先企业,覆盖消费电子、汽车、新能源、医疗等高增长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9 月,珞石与智元机器人达成合作,将为后者提供仿人机械臂,集成至其人形机器人产品中。

NB220 系列机器人在进行车身漆面缺陷检测及打磨,图源:珞石机器人

目前,珞石在汽车领域已与博世、三花智控、松芝等零部件企业建立合作,共同为特斯拉、宝马、比亚迪等整车制造商提供智能化产线解决方案。此前,珞石机器人也已进驻赛力斯超级工厂,为焊装、总装等多个车间提供高性能机器人及智能化系统。

拿下 15 亿融资

与小米深度合作

自 2015 年成立以来,珞石机器人已先后完成十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 15 亿元人民币,最新一轮融资后的估值已达到 52.95 亿元,其投资阵容强大,汇集了国家级产业基金、多家知名 VC/PE 机构及产业资本。

在 18C 章程下,珞石机器人的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新希望集团和襄禾资本;资深独立投资者为深创投和清控银杏。

此外,珞石机器人的投资方还包括金沙江创投、新动能基金、顺为资本、梅花创投、远翼投资、TR Capital 等知名机构以及山东多地、宜兴、泸州等地方政府的投资。

在行业里,珞石机器人也被视作 " 小米生态 " 中的一员。事实上,顺为资本早在 2018 年就领投了珞石机器人的 B 轮融资,而顺为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及董事长正是雷军。

珞石机器人与小米之间的业务协同也日益紧密。

例如,珞石已切入小米汽车 SU7 的产业链,承担汽车空调智能化产线的研发任务,重点覆盖空调电检及制造执行系统等关键环节。

据公开报道,珞石机器人还成为首家进入小米 YU7 焊装车间的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YU7 作为小米旗下首款高端 SUV,在质量检测上执行近乎 " 零缺陷 " 的严苛标准。

珞石机器人副总裁张雷介绍,公司为该项目提供的 NB220 系列 220kg 大负载工业机器人,能够完成精密装配与高精度检测等复杂工序。

借助高精度激光测量仪,该机器人可对焊接车身实现 360 度无死角扫描,测量精度达到 0.01 毫米,约为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此外,该设备还能灵活适配 YU7 与 SU7 两种车型的产线,实现跨车型柔性生产。

图源:珞石机器人

新希望集团则是自 2019 年起便开始关注自动化与机器人赛道,先后于 2020 年投资了思灵机器人与非夕机器人,并于 2022 年 2 月向珞石机器人注资 4 亿元,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

一年之后,国家级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由工信部、财政部及国开行等联合发起)也对珞石进行了 4 亿元的重磅投资,这笔投资也成为该基金当时在智能制造领域金额最大的一笔布局。

除国家级基金之外,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持续加码。

2023 年 10 月,珞石机器人将总部由北京迁至山东邹城。2024 年,邹城市通过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向珞石机器人投资 1 亿元。同年 4 月,珞石机器人邹城二期生产基地启动建设,预计投产后年产能将从 3 万台提升至 5 万台。

在股权结构方面,IPO 前,创始人庹华直接持有公司 13.46% 的股份,同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 " 邹城珞石兄弟 "(持股 8.48%)和 " 邹城如珞兄弟 "(持股 6.96%)间接控制 15.44% 的股权。此外,他还通过与西藏梅岭、湖北梅花等股东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控制另外 9.88% 的表决权,合计掌握 38.78% 的投票权。

机构股东中,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持股 9.67%,为最大外部股东;新希望集团持股 6.96%;顺为资本持股 6.44%;襄禾基金持股 5.88%;梅花创投持股 4.94%;深创投与金沙江联合分别持有 3.68% 和 2.14% 的股份。

年入超 3 亿

毛利率持续改善

作为国内产品线覆盖最全面的机器人企业之一,珞石机器人已建立起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共推出 10 大系列、27 款机型,负载范围从 4 千克延伸至 220 千克,工作半径覆盖 475 毫米至 2705 毫米不等;

在协作机器人方向,则布局了 3 大系列、15 款产品,负载能力介于 3 千克至 45 千克之间,工作半径达 705 毫米至 2246 毫米。

此外,珞石还发布了六款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些产品融合力觉、视觉与位置等多维感知能力,支持物理柔顺交互,并能够实现对人手臂动作的直接映射。公司已建立起从环境感知、模型训练到场景落地的全栈 AI 技术体系。

图源:珞石机器人招股书

尽管市场拓展与客户积累成效显著,营收规模持续攀升,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

财务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珞石机器人营业收入分别为 1.53 亿元、2.67 亿元和 3.25 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达 46%。2025 上半年营收进一步增长至 1.76 亿元,商业化稳步推进。

毛利率方面亦呈现持续改善趋势,2022 年至 2024 年分别为 7.0%、11.4% 和 21.9%,2025 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 22.3%。这一提升主要得益于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的推进以及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化。

不过,公司净亏损规模仍然较大。

2022 年至 2024 年,净亏损分别为 2.38 亿元、1.57 亿元和 1.92 亿元,亏损率分别为 155.6%、59% 和 59%。2025 上半年亏损 0.9 亿元,过去三年半累计亏损总额达到 6.77 亿元。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珞石机器人的研发投入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2022 年至 2025 上半年,研发开支分别为 6720 万元、5940 万元、5420 万元和 2590 万元,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从 44.0% 逐步降至 14.7%。

根据招股书披露,本次 IPO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以下方向:加强研发能力,拓展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产品组合;建设全球销售网络,提升市场份额并推进国际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规模;进行战略投资与并购;以及补充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协作机器人市场未来将保持 35% 的年复合增长率。到 2027 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75 亿美元,占据工业机器人总市场的 29%,前景广阔。

早在 2022 年,庹华便曾指出,在国产协作机器人快速发展和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的背景下,未来五年内必将有 1 至 2 家中国协作机器人企业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如今,随着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庹华离这一目标的实现又近了一步。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editor@cyzone.cn。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