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13 日晚,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发射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 " 星舰 " 成功完成第 11 次试飞。火箭在起飞后顺利分离,冲出太空又平安回到地球,最后精准落入墨西哥湾海域,实现了让 " 星舰 "" 飞回来 " 的阶段目标——完成从发射到受控落水的完整闭环。
对于 SpaceX 首席执行官埃隆 · 马斯克和整个美国商业航天界而言,这次任务不只是一次技术胜利,更标志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
" 星舰 " 是什么?
SpaceX 的 " 星舰 " 并不是一枚普通火箭。它被设计成全球最大、推力最强、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由 " 超级重型助推器 " 和上部飞船两部分组成。整套系统高达 121 米;满载起飞推力约 7600 吨力,相当于 15 架波音 747 同时起飞的力量。其近地轨道设计运力可达 150 吨,明显超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发射系统。
马斯克的构想是:用 " 星舰 " 建立低成本、高频次的太空运输体系,从大规模发射 " 星链 " 卫星,到将货物与人类送往月球、火星,乃至实现 " 地球点对点超高速运输 "。他曾形容说," 星舰 " 不是一次性的火箭,而是一种未来的太空飞机。
为实现这一愿景,SpaceX 已在 " 星舰 "项目上累计投入超过 50 亿美元。其中,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的 " 星基地 " 建设费用约 30 亿美元,佛罗里达州新发射设施预计再投入 18 亿美元。每次试飞几乎都意味着数千万美元的 " 真金白银 " 烧掉,因此也被业内称为 " 用烧钱换未来 " 的实验。
支持者认为,一旦 " 星舰 " 完全可复用,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仅几百万美元,接近大型客机跨洋航班的费用;而质疑者则提醒,这种 " 烧钱式创新 " 仍存在不可预估的风险。但无论如何," 星舰 " 项目已成为全球商业航天最受关注的标志性工程。
截至目前," 星舰 "已完成 10 次试飞。从早期的低空跳跃,到全尺寸轨道级飞行,每一步都带来了不同层面的数据突破。业内普遍认为,这 10 次试飞虽然 " 九险一胜 ",但每次都在验证不同系统——推进、分离、热防护、姿态控制——并通过 " 爆炸式试错 " 积累了宝贵数据。正如美国专业技术媒体 Ars Technica 所评论的,SpaceX 通过不断的失败,把人类送得更高、更远。
而这次的第 11 次试飞,则被业内普遍视为二代 " 星舰 " 的 " 毕业考 "。
这次," 星舰 " 搭载了升级后的猛禽 2 号发动机,采用更轻的结构与强化隔热瓦系统。与前 10 次相比,本次的重点是验证高温再入、防热瓦密封、发动机重启和载荷释放系统。
过去 10 次试飞," 星舰 " 都没有一次能完整 " 活着回来 " ——要么在升空阶段爆炸,要么在重返大气层时解体。即使是今年 6 月的第 10 次试飞中,虽然飞船成功重返地球并在海面软着陆,但仍部分受损。
而这一次," 星舰 " 再次完成了 " 从出发到回家 " 的完整旅程,标志着 SpaceX 梦寐以求的 " 再入闭环 " 终于实现。接下来,SpaceX 将把重点转向新一代的 " 星舰 "3 研发。
突破一:火箭复用技术被攻破
这次成功最直接的意义,在于 SpaceX 第一次真正跨过了可复用重型火箭的门槛。
首先是热防护系统经受住了极端高温;其次是发动机在再入后重新点火成功;助推器也实现受控落水。若后续测试顺利,未来 " 星舰 " 将可以在短时间内回收、翻修并再次使用,这将大大降低航空成本,就如马斯克所言,未来的太空运输将实现像目前的航空运输一样频繁。
突破二:载人登月战略获支点
在美国航天战略层面,这次试飞也具象征意义。国际航天竞争正在加剧,试飞成功为白宫在下一选举周期中提供了重要 " 科技成果 "。
此外," 星舰 " 被指定为 NASA" 阿尔忒弥斯 3 号 " 登月任务登月舱的运载火箭,此次试飞成功,意味着 NASA 距离实现载人登月目标又近了一步。《华尔街日报》此前就指出," 星舰 " 的进度直接关系到美国重返月球的时间表,第 11 次试飞的顺利完成,让这一计划重获信心。
突破三:人类深空探索能力获得积累
每一次 " 星舰 " 试飞,都是为未来的深空任务做准备。这次试飞任务验证了再入与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为未来的月球补给、火星运输甚至星际任务都积累了真实飞行数据。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星舰 " 的飞行也是一种文明实验——探索能否让航天成为日常运输方式。
" 星舰 " 第 11 次试飞的成功,意味着马斯克兑现了他反复强调的承诺——让火箭 " 活着回来 "。这也为未来的深空运输、月球补给乃至火星探测打下基础。
(央视记者 武卫红)
一 " 美女博主 " 诱导、策反我境内 100 余名人员!国家安全部披露!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单镜宇
审 校丨天明
来 源丨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