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迷彩虎 1小时前

莫迪预言成真?印度掀移民潮,日本引进 50 万,又盯上俄 300 万缺口

最近刷到日本网友游街的新闻没?东京街头的抗议标语格外刺眼,高喊 " 拒绝外来竞争 " 的呼声,是日本民众对首相石破茂 " 五年 50 万人交流计划 " 的焦虑。8 月 29 日抛出的这项政策,计划引入 5 万印度技术人才填补 IT 与工程领域缺口,在少子老龄化的绝境中,这看似是救命稻草,却被不少日本人视作 " 引狼入室 "。毕竟 " 随地大小便,干净又卫生,高层被架空 " 的印度人刻板印象,早已让他们对印度移民的扩张心存忌惮。

日本的焦虑非常明显,2025 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日本出生人口仅 33.9 万,死亡人口却高达 83.7 万,每诞生 1 个婴儿就有 2.5 人离世,一年 " 蒸发 " 的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更棘手的是老龄化困境,65 岁以上老人占比近三成,便利店收银台、夜班出租车、养老院护工岗位上随处可见银发身影,整个社会像台缺油的机器艰难运转。工厂停工、医院人手告急的压力下,向印度 " 借人 " 成了没得选的选择。

但全球多国的经历,都在印证日本民众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加拿大早已沦为 " 活生生的教材 ":截至 2025 年 8 月,印度裔人口达 500 万,占总人口 12%,多伦多部分社区印度裔比例超 60%,街头满是印度餐馆与服饰店,16 米高的猴神哈奴曼神像成了新地标。公共喷泉被当作沐浴池,海滩上的 " 挖洞大便 " 事件曾霸榜欧美热搜,市政清理祭祀污染物还可能被控 " 宗教歧视 ",文化冲突愈演愈烈。更要命的是政治渗透,2025 年加拿大大选印度裔拿下 22 个议会席位,47 万永居签证中 14 万流向印度,政策倾斜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硅谷的场景同样触目惊心。每年 70% 的 H1B 签证被印度人收入囊中,谷歌、微软等巨头掌门人均为印度裔," 抱团作战 " 的职场文化让不少公司沦为 " 印度分公司 "。这并非个例:英国首相苏纳克是印度裔,NHS 近三成护理签证流向印度;阿联酋、卡塔尔的建筑工地上印度人扎堆;斐济、圭亚那等国印度裔已成第一大族群。这些国家的轨迹指向同一结果:印度移民绝非文化融合,而是缓慢的文化替代。

如今这条 " 印式移民链 " 又伸向了俄罗斯。面对 300 万劳动力缺口,印度特伦甘纳邦已启动航空航天、制造业专项培训,连俄语课程都同步铺开,精准对接俄罗斯技术密集型行业需求。这种有备而来的布局,正是印度移民的典型打法 , 凭借语言优势、抱团策略和对制度漏洞的熟稔,快速在目标国扎根扩张。

对日本而言,这场赌注风险极高。这个以洁净和文化单一性著称的国家,与印度移民带来的生活习惯、社会规则冲突可能更剧烈。但少子老龄化以每分钟 1.8 人的速度吞噬社会活力,工厂缺人、医院停摆的现实压力,让政府不得不饮鸩止渴。就像加拿大、美国曾经的选择一样,劳动力缺口的黑洞,只能用移民填补。

用移民填补人口赤字看似能解燃眉之急,实则是对文化根基的透支。印度移民的全球扩张,与其说是 " 入侵 ",不如说是老龄化国家主动打开的缺口。

这场没有硝烟的人口战争中,没有赢家。日本的十年计划能否平衡劳动力需求与文化传承,或许将成为各国应对此类困境的重要参照 , 毕竟没人想看到自己的国家,最终变成别人的 " 分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