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多人参与救援,有 4 人合力试图打开车门但未成功,最终驾驶员生死未卜。这一事件再次将小米 SU7 车型的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快速冲上热搜。
" 救援无门 " 堵生路?
据报道,事发时,天府大道路面车流较少,涉事车辆以较快速度超越前方一辆时速为 104km/h 的视频车后不久,即发生事故并燃起明火。
根据多名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显示,一辆小米 SU7 在行驶中先是摇摆不定,有网友称一起等红绿灯时,还听到该车驾驶员在大声吼叫。
随后,车辆超速失控,先与绿化带发生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驾驶位有人员被困,多名路人主动参与救援,徒手或用工具猛砸车窗,还有人拿来了灭火器,但因车门无法打开且火势迅猛,救援失败。
消防人员到场后,先用水枪压制火势,随后用工具切割车身救援,现场方才逐步得到控制,但驾驶员已不幸遇难。从后续现场图片可见,涉事车辆车身主体已严重焚毁,初步判断其疑似为售价 52.99 万元、主打高性能的小米 SU7 Ultra 量产车型。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方面尚未就此次事故作出回应。多个媒体记者后续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七分局获悉,该事故由第六分局负责处理;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六分局事故大队工作人员则表示,事故目前还在处理中,具体事故原因及人员伤亡情况不便透露。
此外,成都消防向记者回应称,暂不便接受采访,关于此次车祸的后续情况,预计会发布相关通报," 舆情中心也在同步处理此事 "。
或将彻底告别隐藏式门把手
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隐患层出不穷。据第一财经报道,2024 年,山西运城一辆问界 M7 车辆高速追尾后,隐藏式门把手无法打开;今年 4 月,安徽铜陵高速上小米 SU7 高速碰撞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未被打开致使 3 名女大学生死亡也成为外界的关注点之一。
这起成都事故中,车辆起火致驾驶员遇难,再一次暴露紧急逃生机制的问题," 救援无门 " 的困境直指 SU7 的隐藏式门把手等逃生设计问题。尽管小米宣称具备碰撞自动解锁功能,但这次事故与安徽事故如出一辙,烧毁的车辆车门仍紧闭。
此前,特斯拉因隐藏式门把手延误逃生遭起诉,如今小米 " 重蹈覆辙 "。小米汽车客服此前表示,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 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但现实中,紧急情况下能否快速找到并操作应急装置仍是未知数。
据官方统计,2024 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长 47%,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比高达 82%。安全投诉和监管压力直接推动了汽车设计层面的行业大整改。国内监管部门也早已看到了 " 难用门把手 " 现象。今年 5 月,工信部首次公开征集《汽车车门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意见,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方面作出规定。
9 月 24 日,汽车门把手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稿发布。根据《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为应对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新技术和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组织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征求意见稿特别说明,针对汽车车门外把手的事故后功能、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间,新增了相关要求,从而提升救援的便利性。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如果征求意见稿通过,其中的要求不变,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将被禁止,这对全球设计都是个挑战。
该车型曾涉多起事故
这起事故并非孤立事件。此前,小米 SU7 系列车型因多起安全事故引发安全性质疑,包括电池碰撞起火、辅助驾驶预警不足及车门锁死等设计问题。
据媒体报道,2024 年 9 月,南京南站事故中,因路面湿滑撞向隔离花坛,一辆小米 SU7 电池底部受石块撞击即短路起火;2025 年 1 月,一辆小米 SU7 在吉林辽源侧翻起火,公众质疑安全气囊未弹出;3 月,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 SU7 在 NOA 模式下以 116km/h 行驶,遇施工路障仅给 2 秒接管时间,碰撞后 3 秒爆燃,车门锁死致 3 名女大学生遇难;4 月,广东湛江,一辆小米 SU7 与对向电动自行车发生剧烈碰撞起火燃烧,造成 2 人死亡。
小米汽车于今年 9 月召回了 116887 辆 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召回原因是车辆在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此次召回涉及 2024 年 2 月至 2025 年 8 月生产的部分车型。
业内专家指出,小米 SU7 自燃事故暴露了智能汽车安全设计的多重问题。虽然车辆采用了高性能塑料等阻燃材料,但在碰撞后火势迅猛,车门锁死现象更是加剧了逃生难度。这要求车企在材料、结构、系统和应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