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像抢特价鸡蛋一样抢车。
接到女儿电话时,时间刚过十点不久,发叔两口正在厨房忙碌,客厅电视里高音量的新闻声盖过了淘米盆前哗哗的水声。对于年过五十的发叔而言,电视仍然是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天的上海艳阳高照,30 多℃的温度虽有些反常,但待在不受热气侵袭的屋中,望着窗外明媚的天气不由让人心旷神怡。然而,这份好心情并未持续多久。
电话铃声响得急促,女儿的语气更是着急,急吼吼地问着发叔 8 月订购的新车是否已经到店开票。
听到这一消息,发叔直觉 " 两头不着地 "。此时已经是 10 月 11 日上午,距离 10 日晚间政策发布过去已超 12 小时。
10 日晚上 9 点 27 分,这一销售下班和消费者休息的时间,一枚重磅炸弹悄然投入本就不平静的市场。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的公告显示,自 10 月 13 日至 12 月 31 日(以《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载明的开票日期为准),按照 " 个人消费者报名、公证摇号、中签获取资格 " 方式,开展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活动。经公证摇号取得资格的个人消费者,可按规定提交报废更新或置换更新补贴申请。未经公证摇号取得资格的个人消费者,其补贴申请不予受理。
客户连夜备钱、与家人和销售商量对策,销售则疲于查明库存、电话回访、催促货源尽快到位……在已然开始的 50 小时倒计时时钟下,一场全城的抢车狂欢拉开帷幕。
来自销售的电话
编辑发送完朋友圈后,鸿蒙智行的汽车销售小林给几个正在跟进的客户发去了信息。彼时已是深夜,从事服务行业,小林很少在这个时段主动联系客户。但今天晚上并不一样,突如其来的上海置换补贴政策调整并没有给市场留下太多时间,即时的信息传达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几个来回沟通下来,小林敲定了几个客户。
10 月 11 日,国庆节后的首个周六,虽然因调休需要补班,但在门店,小林还是接待了本该上班的客户。" 我的客户请假过来,带着银行卡,当我面把钱刷了,抢到了开票。"
据小林介绍,此前,该客户已经下订了一台尚界 H5,并交付了定金,预计交付期就在年内。按照既有计划,客户利用手上的符合报废资格的旧车,可以顺理成章地获得 2 万元的补贴,对于尚界 H5 这一 15 万 -20 万元售价区间的汽车而言,2 万元是一笔让人难以拒绝的优惠。
同样幸运的还有此前犹豫的荣威客户。" 这个车子没有现车了,刚好是(有)一批三台车都在路上,在运输,所以我就抓紧让他来定了。"
据荣威销售小杨介绍,在政策发布的第二天,刚好有批荣威 RX5 PLUS 到货,为此,他抓紧联系了此前对这款车有意向的客户,并告知了相关政策,"(他)中午来订车的时候,车还没到。他大概两三点钟回去了,他的车子五点半在我门口卸下来了,明天我给他开票,他全款已经付清了。"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与趁着最后两天窗口期涌入 4S 店抢购现车的新用户相比,已经交付钱款,等待汽车排产的准用户已经有点坐不住了。
没和销售联系,在吃过午饭后,发叔和老伴急匆匆地赶到了订车的 4S 店。9 月,陪伴了发叔几年的老伙计已经走完了报废程序,正处于无车空窗期的二人,只得步行前往。
即便路程不长,但赶到店铺时,发叔扎进长裤的军绿色短衫还是被汗渍浸染出了几块显眼的痕迹。笔者进店时,发叔两口正绷着脸急切地与不知所措的销售交谈,桌上,放着文件袋仔细包好的定车合同。不一会儿,销售起身给经理打电话求助。
和发叔交谈得知,他在 8 月底订购了一台汉 L,付定金时,销售口头称汽车会在 15~20 天内交付。" 我也是个老司机了,换了 4、5 辆车了,之前买车都差不多这个时间就能交付了," 谈及口头承诺,发叔有些后悔," 我之后刷短视频,我看见人家说,要写进定车合同里的,我问销售,销售说合同都是统一的,不会出什么错。"
事与愿违,即便到了 9 月老车报废程序走完,发叔也没有等到新车。" 我丫头为我着急,几次问我啥时候提车。前几天刚问过销售,他说车子过几天可以提,本以为(今天)来恰巧赶上,结果今天说刚发货,要 18、19 号车子才到。"
等待 50 多天并且即将错过 2 万元报废补贴的发叔,对经销商的做法尤为不满。最初,发叔提出,不管是厂家还是经销商,总要有人补偿他的损失。随后,发叔的建议被驳回。从中午 12 点一直谈到下午 5 点多,最终,发叔做出了妥协,选购了一台里程更低的同款现车。" 实际上不差这点(钱),但是国家补贴鼓励消费,销售不得劲。实际上是被迫买(现在这款),要的车没来。"
除却临时退车选现车,也有消费者选择直接放弃置换补贴。有极氪销售称,告知定车客户后,客户选择继续等待车辆排产。
高压下尝尽甜蜜
对于销售而言,情况又截然不同。
突如其来的补贴政策打了市场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处理庞大的信息:确认库存情况、邀约客户、试驾讲解、处理老客户遗留问题同时跟进新客户等。
自 10 日政策下发以来,加班熬夜成了销售常态。走访的几家门店,除却小米、特斯拉这两家现车极少的车企受影响较小外,包括理想、蔚来、乐道、鸿蒙智行、极氪在内的新势力,以及奥迪、奔驰、荣威、沃尔沃、大众等传统车企都在为抢夺时间开票而忙碌不已。
据了解,由于单笔交易提成较少,手里客源较多且轿车周期普遍较长,小米销售并不会主动打电话告知客户有关政策。" 如果说你要了解,我们可以帮你去解读,但像我们作为前端销售,客户提车都要明年了,对当下的政策解读没什么意义。"
而对于交付周期较短的品牌而言,处理原下订车主的纠纷,成了绕不开的一环。正如上述发叔的情况,政策突变的客观事实难以改变,客户的既定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既如此,谁来承担这一损失呢?站在客户的角度,这可以说是无妄之灾,而对于经销商或者品牌而言,承担这一价差也同样站不住脚。
然而,站在客户与政策之间,销售公司注定腹背受敌。而在此之下,公司员工和客户购车对接人的双重身份,则让作为个体的前端销售首当其冲地成了所有矛头指向的对象。
然而,突如其来的政策带来的并不是只有苦涩。在老客户的紧逼之外,新客户的巨大潜力则让处于高压下的客户尝到了极大的甜蜜。
" 你怎么昨天没来?昨天都卖疯!" 当笔者 12 日中午前往鸿蒙智行店铺,咨询智界 R7 的库存情况时,销售小林第一的反应是反问。
据了解,政策下发后,11 日上海各汽车销售门店一派火热,现车几乎一扫而空。一番咨询下来,笔者得知,截至 12 日下午,上海的智界现车仅剩八辆,其中 R7 七辆,S7 仅剩一辆;
刚刚上市的享界 S9T 仅北京区域有现车;问界 M5 则库存充足,大多门店都备有不少库存。
政策陡然而至,拼的就是现车存量。对于新车储备量不足的经销商和部分新势力品牌而言,展车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 这款车型现在没有现车,只有这一个展车,想要的话可以卖,但没有优惠。" 沃尔沃销售介绍。一般而言,由于特殊的展示性质,展车出售时大多会进行打折处理,而在时间紧迫的当下,拿捏住了消费者的急迫心理,沃尔沃展车依然按照原车价处理。
同样火爆到需要出售展车的还有乐道、荣威、蔚来、奥迪等品牌。
同属于蔚来,乐道和蔚来都采取品牌直营模式。在 12 日中午走访店铺时获悉,乐道 L90 的现车货源并不多,且大多只剩下展车,如乐道 L90 Max 版本和 Ultra 都只剩下 3 台展车现车,L60 只剩下 1 辆展车和 2 辆现车。而在蔚来门店,由于全国统一调配,其货源量还算充足。其中,蔚来 ET5T 还拥有 800 辆的现车库存。萤火虫由于库存较少且价格更为合适,现车已经被全部抢光,只剩下了一辆 11 日晚间刚刚发行的限量版版本。
即便如此,上海的新车抢购潮依然供不应求。走进比亚迪、理想、蔚来、鸿蒙智行等门店,看车的用户甚至多到没有足够的销售接待。
停补背后的压力
跳出对消费者和销售的关注,回溯上海惊心动魄的 50 小时抢车本身,个体的 " 情绪化消费 " 背后,折射出的其实还是市场的承压。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共同落实加力扩围实施 " 两新 " 政策,延续 2024 年好的经验做法,直接向地方安排 3000 亿元国债资金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在今年年度内全年实施。
此前,无论是手机、电脑、家电等生活必需品,还是家居、汽车等高档耐用品,都在补贴范围之内。而伴随补贴基金的发放殆尽,下半年,各产品的补贴政策也逐步收紧。
如,上半年购买电子产品可直接申领补贴,而到了下半年则需要摇号申请名额。小米销售小李称,他最近刚新买的手机就是利用他另一个同事的名额购买的。为了补贴,他委托了多位朋友,最终只有一人摇中。
而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上海,补贴政策一直坚挺。这也导致一众想要获取不菲置换补贴的外省用户涌入上海。这一现象本身无可厚非,毕竟谁会和省钱过不去。只是,内外的双重补贴压力很快就让上海承受不住。
9 月 10 日,上海市修订了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实施细则,要求所购新车需在上海市进行注册。此后随之而来的,便是 10 月 10 日晚间重新发布的摇号公告。
公告介绍,原则上每两周开展一轮报名。第一轮报名时间为 2025 年 10 月 25 日至 2025 年 10 月 27 日。参加摇号报名的个人消费者,若当次未中签,可继续参加下次摇号。
更为致命的是,近期发布的其他相关政策也表明,2026 年购置新能源汽车的优惠将进一步削减。摇号公告前一天,工信部等 3 部门联合发布公告,继续收紧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减免力度。
由此,简单算一笔账,落地 20 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在 10 月 13 日前抢到,不仅可以吃到 1.5 万元的置换补贴,免除近全部的购置税,部分车型还可享受几千元不等的区补,算下来只需 18 万元左右即可入手。而同一款车,如果在 2026 年购买,不仅无法拿到补贴,还需要缴纳近万元的购置税,落地价格来到 21 万元。两相对比,差出近 3 万元。
而无论是补贴还是购置税,都极大地影响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谈及购置税是否会影响客户购车,正开车载着笔者试驾的小米汽车销售小李,急扭头做出了一个极为夸张的面部表情。
" 影响很大!超级大!" 小李尤为激动地回应," 很多人听到这个车要等一年,已经放弃一半了,然后再听到还有购置税放弃 90% 了。除非真的很喜欢。"
小李进一步解释,就像消费者宁愿把运费直接加进衣服的价格中,而不愿意为邮费买单一样,你可以把这个钱放在汽车基础售价上,但你不能加在购置税上一样。
说到底,这场抢车狂欢从来不是单纯的消费热情爆发,而是消费者在政策变动与成本压力下的本能应对。3 万元的价差,不是一笔小数目,它背后是普通人对省钱的朴素追求,是对错过即无的恐慌,更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被动妥协。
从国家 3000 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以旧换新,到下半年各地政策收紧;从上海一度坚挺的补贴成为外省用户的香饽饽,到最终以摇号收场,再到 2026 年零补贴时代的明确,每一步变动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喧嚣散去,留在原地的,是更清晰的市场信号。补贴红利的窗口正在加速关闭,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抢车潮或许是一次深刻的提醒,未来购车,依赖短期政策红利的时代终将过去,更需要回归对产品本身的考量。而对于车企和经销商来说,如何在政策变动中做好风险预判,如何平衡客户需求与企业成本,如何在零补贴时代靠实力留住消费者,将成为更长久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