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 10 月 11 日讯(记者 邵雨婷)近日,据港交所官网,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阳光电源 ")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金公司。
作为国内新能源电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储能业务替代发家的光伏逆变器成为阳光电源的新引擎,尽管业绩保持增长,但公司却陷入了现金流困局。面对不断高涨的应收账款和短期债务压力,创始人曹仁贤正试图通过分拆子公司上市、全球化布局等资本运作寻求破局。
储能系统成核心收入来源,海外扩张致现金流吃紧
据招股书,阳光电源成立于 1997 年,公司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及充电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公司核心业务分为电力电子转换设备、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和创新业务,其中,电力电子转换设备的光伏逆变器为核心产品。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已连续十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以 2024 年出货量计,其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 25.2%,排名第一。此外,近年来公司大力发展储能系统,2024 年其全球市占率为 11.9%,储能系统及 PCS 可融资金额位列全球第一,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阳光电源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达 70GWh,。
2022 至 2024 年(以下简称 " 报告期 "),阳光电源录得营收分别为 401.09 亿元、721.59 亿元、777.04 亿元,录得净利润分别为 36.96 亿元、96.09 亿元、112.64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20.4%、25.5%、29%。
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434.37 亿元,同比增长 40.3%;净利润 78.30 亿元,同比增长 55.14%;毛利率为 32.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的业务结构发生改变,储能系统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上半年,其储能系统实现营收 178.03 亿元,收入占比 41%,毛利率为 39.9%;光伏逆变器业务的收入为 153.27 亿元,收入占比 35.3%,毛利率为 35.7%。
业绩蒸蒸日上的光储龙头为何仍要赴港募资?记者注意到,阳光电源业绩增长的同时,负债水平也在不断暴涨。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阳光电源持有货币资金共计 179.11 亿元,但存在 210.3 亿元的应付账款及 156.8 亿元的应付票据。此外,公司还存在 128.5 亿元的短期银行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89.6 亿元,短期债务规模合计达 218.1 亿元,短债压力显著。
负债主要来源于海外扩张。近年来,公司实行全球化扩张战略,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及研发投入均不断增加。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阳光电源在海外布局了 50GW 光伏逆变器产能,并在海外设立超过 20 家分支机构和 60 多家代表处,海外员工人数超过 2000 人。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16.9 亿元、24.5 亿元、31.6 亿元和 20.4 亿元。
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下,今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的海外营收也首次超过了中国大陆的营收,海外收入达 254 亿元,占整体收入的 58.4%。
不过,近年来,阳光电源应收账款激增,导致公司现金流较为紧张,因此,公司仍须依赖融资和扩充融资渠道来缓解流动性压力。
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阳光电源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总额达 294.23 亿元,较 2022 年末的 152.97 亿元近乎翻倍;同期坏账准备从 13.71 亿元增至 31.12 亿元,坏账准备同比增长 127%。应收暴增导致公司现金流吃紧,2025 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 34.34 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42.18 亿元,主要因偿还到期债务所致。
阳光电源表示,此次赴港 IPO 的募资金额拟用于研发用途,包括新一代光伏与储能产品的研发投入,以及建设及升级研发中心;在海外建造生产基地;加速数智化建设,赋能业务发展;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分拆子公司上市未果,曹仁贤资本动作不断谋求转型
2011 年,阳光电源登陆 A 股市场,成为国内新能源电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同花顺 APP 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 10 日,阳光电源收盘价为 146.52 元 / 股,总市值为 3038 亿元,被业界誉为 " 光伏茅 "。
这家 " 光伏市值第一股 " 背后的掌舵人是光伏大佬曹仁贤,目前,曹仁贤夫妇的持股比例约为 30.63%,以此计算,其所持公司市值超 920 亿元。
1997 年,29 岁的曹仁贤辞去合肥工业大学的教师一职创立了阳光电源,2003 年,他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实现并网发电,一举打破国际厂商的垄断。逆变器是一个将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的电子器件。近年来,在碳中和的政策下,光伏行业长期的景气度也让逆变器沾了光。可以说,曹仁贤的发家起源是光伏逆变器。
不过,从进入门槛来看,逆变器行业的技术壁垒并不算高。逆变器的核心零部件为起电流转换作用的 IGBT,隶属于半导体行业,因此,逆变器企业主要依赖对外采购。2022 年,全球光伏装机激增,受 IGBT 价格大涨的影响,各家逆变器企业均提高了备货量以应对原材料成本的上升。
然而,如今面对行业产能过剩,存货问题成为逆变器企业绕不开的难题,作为逆变器老大哥,阳光电源也同样存在较高的存货减值风险。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阳光电源存货达 297.06 亿元,较 2022 年末的 190.6 亿元增长 55.9%,主要包括价值 45.47 亿元的原材料、11.57 亿元的半成品及在制品、117.46 亿元的合同履约成本以及 145.85 亿元的库存商品。存货周转天数则从 2022 年的 168.2 天波动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81.3 天。
作为发家业务,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增长已趋缓,今年上半年收入增幅为 17%,毛利率维持在 35.74%,同比有所下滑。
为此,逆变器企业纷纷布局业务体量更庞大的储能系统,阳光电源也开始优化产业结构。
2023 年 12 月,阳光电源宣布拟分拆旗下新能源开发投资平台阳光新能源上市,并开启了上市辅导。彼时,阳光新能源的估值已达 190 亿元,其主营业务为电站开发。
不过,阳光新能源的经营业绩并不突出。据此前公告,2024 年上半年,阳光新能源实现营收为 98.7 亿元,净利润为 6.4 亿元。截至 2024 年 6 月末,阳光新能源总资产为 336.04 亿元,净资产为 93.76 亿元,负债为 242.28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72.10%。
分拆上市迟迟未有新动静,去年 12 月,曹仁贤以 24 元 / 股溢价 100% 的代价入主 AI 视觉识别的智能化装备和服务公司泰禾智能(603656.SH),由阳光新能源控股。市场猜测曹仁贤此举或是试图将阳光新能源注入泰禾智能,以实现 " 曲线上市 "。
尽管阳光电源曾回应称,阳光新能源的上市计划还在正常推进。但今年 6 月,泰禾智能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方式,收购阳光新能源所持有的安徽阳光优储新能源有限公司 100% 股权,交易金额 4580 万元,开启向新能源业务跨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