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0 日是第 34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 的活动主题背后,是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精神分裂患者人数约 2400 万,中国患者数量超 800 万。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这种以前被认为是 " 功能性 " 的疾病,逐渐被定义为 " 慢性 " 脑疾病。这种受环境影响及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精神疾病,长期治疗是疾病管理的关键环节,而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又是不得不面对和需要破解的难题。
10 月 8 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刘登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精神分裂的治疗还是以药物为主,其中以长效针剂为代表的剂型改变是一个重要变化,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和再住院率。
约 80% 患者于 16~35 岁发病,依从性差是治疗最大困扰
据刘登堂介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易复发的慢性疾病。患者症状多种多样,阳性症状表现为幻听、妄想、行为怪异等,而阴性症状表现为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要求减退等。
数据显示,约有 80%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 16 岁到 35 岁时发病,正是高度社会化的年纪,如果不能长期接受规范化治疗,容易出现社会功能受损,比如不能有效恢复正常工作、维持正常婚姻等。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导致精神残疾的首要疾病,严重性不容忽视。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治疗依从性差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最大困扰,患者漏服、藏匿药物的行为时有发生。" 和高血压、糖尿病类似,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很难坚持每日服药。病房内的用药监管已经十分严密,但患者还是会发生藏药行为,回家后家属监护服药更加困难。而中断治疗后,患者病情容易反复,治疗变得更为困难,比如原来有效的药物变得无效;治疗缓解时间明显延长;复发后再住院次数增加。" 刘登堂介绍。
数据显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依从性不高治疗中断率达 75%,出院后 1 年内复发率达 77%,2 年内攀升至 90%,每次复发直接医疗成本激增 4 倍。
因此,如何避免患者漏服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改善患者功能预后的关键环节。
最新指南强调长效针剂作用,而目前临床使用率尚不足 5%
今年 9 月 12 日,《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25 版)》正式发布,是近 10 年来首次更新。作为该版指南的副主编,刘登堂表示,这次更新有两个核心变化,一是撰写方式从传统 " 教科书或综述式 ",转向 " 临床问题 + 推荐意见 + 循证证据导向 ";二是在维持治疗部分,明确强调了抗精神病药物长效针剂的临床使用价值,建议在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早期启用长效针剂。
长效针剂对比口服药物,成分一致、剂型不同,能显著降低患者用药频率,提升治疗依从性。据记者梳理,目前国内已有几款长效针剂获批,比如绿叶制药的利培酮微球、强生的棕榈帕利哌酮酯注射液等。获批时间最近的,则是丽珠医药研发的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该药物于今年 5 月获批,是国际主流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的长效缓释微球针剂,每月注射 1 次。
" 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从首次治疗阶段便开始使用长效针剂,并坚持规范治疗,尚未观察到病情复发现象。其中一些患者的社会化功能未受影响,结婚、工作等正常生活与社会活动能顺利开展。" 刘登堂介绍。
记者了解到,抗精神分裂症的长效针剂在欧美地区的平均使用率达 25%~30%,而我国临床使用率尚不足 5%。针对这一差距,刘登堂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抗精神病药物长效针剂的临床使用率已逐步提升。随着此次长效治疗方案被纳入指南,针对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宣传教育工作正不断加强,相关药物研发水平持续提升,此类药物陆续被纳入医保范畴。此外,上海等多地还推出政府补贴政策,为患者提供免费用药支持。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