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瞭望 16分钟前

科技重塑农业地利

本期《瞭望》聚焦 " 科技与农业 ",共 5 篇,此为其中 1 篇

▽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内容 ▽

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贾雯静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绥滨农场有限 公司龙门管理区内,植保无人机在水 田地块上空施返青肥(2025 年 5 月 21 日摄) 新华社发(李兴摄)

风调雨顺则仓廪实,旱涝灾害则生计艰。千百年来,农民在土地上耕作,顺应天时,俯就地利,付出辛劳,赢来收获。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资源约束不断收紧,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科技,正成为农业突破 " 地利 " 限制的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加速进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协同发力,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发展。

由科技引领的深刻变革,正在重新定义 " 地利 " 的内涵。今日的中国农业,不再局限于土壤自身的天然肥力、特定的地形条件、有限的水源供给以及多变的气候状况,而是借助技术赋能,突破自然条件制约,重塑中国农业格局。

一方面,修复自然生态短板,弥补农业生产劣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强化科技攻关,先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超过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面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在灌溉领域持续发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规模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精准对接用水供需、国家水网加快构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 硬件 " 更完善," 软件 " 更智能,农业灌溉供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提升抵御干旱的能力。

另一方面,精准管理 " 微观地利 ",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伴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在现有环境条件基础上,越来越多地方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智能灌溉系统、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通过精准感知、智能决策等方式,推动农业由单纯依靠经验向 " 经验依赖 " 与 " 数据驱动 " 协同转型,实现对农作物水、肥等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更优配置。

比弥补自然劣势与优化环境条件更进一步,中国正在通过科技创新拓展农业空间,重构农业生产边界,为人类开辟全新的农业种养疆域。

如今,农业种植、养殖在一些地方已能够不再依赖自然界的光照、气温、土壤,而是通过设施农业、环境控制等科技手段,主动构建更稳定、高效、可持续的新农业生产系统,摆脱传统自然条件的限制。随着一座座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新型农业空间接续出现,农业生产空间从地面延伸到天空,从近岸扩展到远海,极大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可能边界。

这些变化,在中国的天空中、大地上、海洋里次第绽放:

在四川,世界首例超高层垂直 " 超级植物工厂 " 占地 200 平方米,高 8.8 米,栽培层架 20 层,智能系统对光、温、水、气、肥等环境条件进行精准控制,实现农作物在人工 " 最舒适 " 的条件下全年高效生长;

在新疆,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当地大力推进沙漠土壤化改造项目,添加特定粘合剂,显著提升了沙漠区域的保水性能,促成沙漠向可利用土壤转化。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地成功推广应用,实施面积达 50000 亩;

在浙江," 东海 1 号 " 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于 2024 年 7 月正式交付使用,运用多种先进材料和先进技术实现抵抗台风侵袭、防止鱼类逃跑、提高鱼类品质等多重效果,将深远海养殖培育成为我国海洋食物生产的新增长点……

科技提升农业 " 地利 " 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地利条件上,农业资源压力持续存在、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技术创新方面,农户接纳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待提升、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均衡性待平衡、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差异化技术方案待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待提高……这些,都需要在前进中不断解决。

眺望前路,随着 " 农业新质生产力 " 的提出、5G 网络不断向乡村延伸、智能手机在农户中普及、数字技术应用范围持续推广和使用成本稳步走低,以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科技提高农业 " 地利 " 的实践将愈深愈广,一个充满活力的、蕴含多样可能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篇章正在持续谱写。

▽ 点击标题阅读更多 ▽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 超级植物工厂 ",工作人员正在对草莓 进行管护(2025 年 8 月 19 日摄) 李力可摄 / 本刊

◆与大棚种植相比,成都 " 超级植物工厂 " 的最大特点是让农业生产完全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真正让植物工厂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的,是中国科学家多年来的不懈探索

◆我们的目标,是让垂直植物工厂走进千家万户,让每个城市都有 " 农业摩天大楼 "

点击阅读全文 >>>

易志坚(左二)带领研究生在乌兰布和沙漠做渗透试验(2025 年 7 月摄) 受访单位供图

能否给沙子添加一种材料,改变颗粒物质之间的力学属性,实现沙子向土壤的转化

◆ " 专家认为沙漠土壤化技术是一项原创、突破性成果,对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

" 东海 1 号 " 长 82 米、宽 32 米,面积相当于 6 个标准篮球场,高度堪比 7 层楼,分为三个养殖网箱,每个网箱长 32 米、宽 27 米,养殖水深达 13 米

◆在这座钢铁打造的大型 " 海上牧场 " 里,实现 " 类野生 " 大黄鱼的养殖,先进装备和生态驯养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业内人士表示,深远海养殖仍需解决装备抗风浪稳定性、鱼群健康监测、能源供给等挑战

点击阅读全文 >>>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电站内活动(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海南州已在光伏园区建成 32 个光伏生态牧场和 56 个集中放牧点,年养殖光伏羊 2 万只以上,辐射带动 18 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持续增收

点击阅读全文 >>>

刊于《瞭望》2025 年第 39 期

监制|潘燕

编辑|董 翔

核校|谈思宇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