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浙江发生的一起案例令人心惊:一名男子处理海鱼时手指被刺伤,未及时处理,短短几个小时后出现发热、手指红肿剧痛,迅速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最终无奈截指才保住性命。经医生诊断,罪魁祸首是海洋创伤弧菌。所以,别把不起眼的伤口感染不当回事。
海洋创伤弧菌,堪称温暖海水中的 " 隐形杀手 ",它是广泛存在于温暖海水中的一种革兰阴性弧菌,夏秋季海水温度升高时,其繁殖速度会显著加快,常藏身于近海海底、海底淤泥和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中。
对健康人群而言,少量接触通常不会引发明显症状,但对免疫力低下人群或有伤口接触的情况,可能成为 " 致命杀手 "。
海洋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且都与人们接触海鲜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
第一种是伤口入侵,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处理海鲜时,若手部有伤口,甚至是微小划痕,创伤弧菌就可能通过伤口进入人体。比如清洗带壳的虾蟹时被外壳划伤、处理海鱼时被鱼刺扎伤,或在海边游玩时被礁石、贝壳划伤后接触海水,都可能让病菌有机可乘。
第二种是经口食入感染,主要是因食用未彻底煮熟的受污染海产品,尤其是生蚝、扇贝等生食或半生食的贝类,细菌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引发感染。这种方式虽不如伤口入侵常见,但对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危害同样极大。
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后潜伏期通常只有数小时至 3 天,初期可能只是伤口局部红肿、疼痛,但若未及时处理,病菌会迅速扩散,引发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数据显示,海洋创伤弧菌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 50% 至 70%。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后,若不及时手术清创,患者可能在数天内死亡。
更危险的是,海洋创伤弧菌极易被忽视。很多人被海鲜划伤或扎伤后,觉得只是小伤口,简单冲洗便置之不理,待出现明显疼痛、发热再就医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病情更重,进展更快。
从源头阻断感染,建议这样做:
■ 处理海鲜时务必佩戴厚实的橡胶手套,避免手部直接接触海鲜的尖锐部位;
■ 手部有伤口时避免接触海水和海产品,若不慎接触海水,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消毒;
■ 海鲜务必彻底煮熟后再食用(沸水超过 5 分钟),避免生食。
不慎被海鲜扎伤或划伤,哪怕伤口很小,也不能掉以轻心,立即按以下步骤处理:
■ 立即挤出污血,尽可能减少病菌残留;
■ 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 5 分钟,肥皂彻底清洗伤口及周围皮肤;
■ 用 75% 酒精或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
■ 密切观察: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并明确告知医生有海鲜接触史。
(作者张尧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治医生,高晓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