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10小时前

小红书开始到处“抢食”了

出品|虎嗅黄青春频道

作者|商业消费主笔 黄青春

题图|视觉中国

一个隐秘的新趋势正在小红书风靡。

虎嗅发现,近期,Ask me anything(下简称 AMA)玩法正成为小红书热议的 " 新风潮 " ——许多 AI 学术圈大佬、知名 AI 创业者、大模型负责人纷纷在小红书上发起 "Ask me anything" 笔记,邀请用户向自己不设限提问,并积极在评论区互动、对话。

往前回溯,这一趋势始于 9 月开学季,小红书突然成为 AI 前沿技术的 " 接头基地 "。

截至目前,十余位 AI 领域有影响力及知名度的创业者相继入驻小红书,包括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面壁智能联创刘知远、千里科技及旷视创始人印奇、维他动力创始人兼 CEO 余轶南、测测创始人任永亮等。

虽然,这股趋势兴起时也有运营痕迹,但这些 AI 明星 " 找到组织 " 后一点不怯场,积极以 AMA 形式与网友互动,"AI 引路人 " 的话题丝滑融入了日常 UGC 的讨论场域。

甚至,一些专业机构、互联网企业研究院负责人也闻讯而来,跳入了这场大讨论,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青年科学家 大模型中心负责人陈恺、腾讯混元 Principal 科学家,前 DeepMind RL 成员徐仲文、月之暗面强化学习负责人 Flood Sung、通义千问研究员郑楚杰均在小红书与网友 Socialize。

接近小红书内容运营团队的人士告诉虎嗅,近一个月(9 月 1 日 - 9 月 27 日)#Ask me anything 相关话题笔记发布量环比增长约 100%,Ask me anything 站内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 1.2 亿。

不得不说,小红书运营抓趋势的敏锐度与娴熟手法,领先了其他社区不止一个身位。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小红书陡峭上扬的增长曲线——今年 7 月,小红书从生活方式社区走向生活兴趣社区,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除了泛生活内容,平台相继涌现出二次元、游戏、运动、科技等兴趣向内容,挖掘新的兴趣圈层不过是运营顺势而为的动作。

AMA 趋势怎么火起来的?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小红书上出现了大量 AI、科技相关讨论。

以小红书官方发布的数据为例:2025 年上半年,小红书科技相关内容发布量增长近 150%,相关内容阅读量增长超 200%。

聚焦到这一轮 AMA 趋势风靡,虎嗅梳理发现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运营基于观察,从过往站内高互动笔记精准汇总出一套 AMA 范式。尤其,在后续 "AI 引路人 " 活动中,多位来自清北人交复、港大等 Top 高校的学者、专家一起发布 AMA 笔记,包括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导林绍辉,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姚权铭等。

这些 AI 学术大佬的 AMA 笔记在站内 "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们与用户积极对话,甚至亲自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引得诸多科技爱好者慕名而来,话题数度蹿至站内热榜。

第二阶段:越来越多 AI 从业者成为 " 自来水 ",他们时不时在科技大牛评论区 " 盖楼 ",衍生话题持续将 AMA 辐射范围扩大,引发科技圈更多大佬、从业者围观,并投身这场 AMA " 大论战 "。

与此同时,参与者也从专家、学者泛化到科技圈各类人群——从大厂研究员到机器人公司创始人,从投资人到知名 AI 独角兽创始人,从大厂模型负责人到一线技术专家。

如今,AMA 正在向第三波用户渗透,包括券商研究员、大厂 " 牛马 "、企业 founder、猎头 HR、高校学生在内,他们基于 AMA 的玩梗、变体话题进一步从 AI 学术圈外溢,带动了全站用户接梗的热潮。

一场社区 " 人味 " 实验

坦白说,很多产品会卡出生点位(即产品基因),这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深刻影响一款 APP 的命运—— B 站之于二次元、知乎之于问答、虎扑之于体育、豆瓣之于影书评,产品强化用户心智之后,整个社区定位被固化。

而且,豆瓣、B 站、虎扑、知乎等产品的社区属性都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蛰伏才开始破圈。一位产品经理形象向虎嗅表示," 社区产品要有个怀胎十月的过程,外部看变化缓慢,但是内部生长却快速而复杂,这不是砸钱、砸技术能催熟的事儿。"

如今,小红书社区得益于覆盖生活潮流、审美等泛化场景,近年来产品能力逐渐延展至搜索、社交、购物、问答,还能掳获一批批年轻人的心智,多少会让其他人嗅到一丝危险的信号。

比如,8 月,小红书将上海复兴岛线下改造为全球首座 " 痛岛 " ——通过设置二次元主题打卡点、举办 Cosplay 互动活动、上线 " 痛文化 " 话题等,为二次元用户提供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场景,这一动作因直接对标 B 站的核心用户群体,被外界解读为抢 B 站二次元市场。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近两年,游戏破圈向文旅辐射,二次元也在加速走向实体,谷子经济风头正盛,本身离不开消费潮流的迁徙,互联网企业只有顺着整个消费趋势去推动业务,才能吃到更多时代红利。

再比如,9 月这波 AMA 趋势在大众预期里,原本更可能在知乎兴起——毕竟问答是知乎的传统主场,但知乎的科技讨论多聚焦专业领域,且互动形式以长文回答为主,普通用户难以参与;而小红书的 AMA 更轻量化,胜在真实、充满活人感的交流,而非单纯 " 看干货 "。

有鉴于此,用户可直接用口语化提问,大佬回复也多简洁通俗,甚至配合表情包,这让非专业用户也能轻松融入讨论,以至于短期引发大量圈内人、学生提问与互动——得益于此,AMA 相关话题下笔记也从 AI 趋势、研究方向逐渐泛化到关于就业方向、副业学习的讨论,AMA 风潮在小红书也愈发 " 枝叶繁茂 "。

某种程度上,这恰恰映射出小红书社区的活跃与 " 人味儿 "。

一方面,国内这批 AI 明星、技术大牛、高校教授难得亲自下场与普通用户高频互动——他们愿意跳出社会身份在年轻人聚集的场子里玩梗,诉求是在人群中真实交互,而不是带着任何功利性宣传或 " 做号 " 的目的。

有鉴于此,AMA 风潮非但没有引发用户情绪的反扑,还因评论区兼具有趣与活人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发出 " 求大佬带飞 " 的调侃。

另一方面,小红书抢夺的是用户对平台的认同感。

AMA 风潮并非运营从流量视角嫁接一个内容垂类,即吸收一批知名 KOL ( 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引领话题的打法,而是顺应新趋势——选中一批 AI 最前沿、AI 一线的人发声,这种抓社区核心用户的策略,不仅将 AMA 塑造成一场聚焦 AI 的接力挑战,还捂热了全站的讨论热度。

此外,小红书运营会迅速制定一套跟随策略去给 AI 最前沿、AI 一线的用户借势。" 社区团队将‘盯住垂类趋势’纳入核心 OKR,优先抓塔尖用户(如 AI 大佬、高校学者),再引导其向下渗透;待势能形成后,迅速制定跟随策略(如为 AI 一线用户提供话题流量支持),进而带动普通用户横向扩散——这个‘抓核心 - 带扩散’的模式,最终让 AMA 从学术圈席卷全站。" 一位小红书人士说道。

这也就不奇怪,小红书为何能从 AMA 衍生出 DAMA(Don't Ask Me Anything,用户反向调侃 " 无需提问,已懂核心 " 的玩梗形式)、AMN(Ask Me Nothing,表达对话题的 " 摆烂式参与 ",常配合表情包使用)、AMA(Answer Me Anything,用户主动抛出观点求大佬回应)、TDAMA(Task me Anything Don't ask me anything,邀请大佬分配 " 小任务 " 互动,如 " 求推荐 AI 入门书单 ")等变体、热梗。

一位小红书内部人士告诉虎嗅,社区任何内容垂类跑起来的时候,无论美妆、穿搭还是美食,内部始终会围绕有价值、有用的共识去做知识推荐,即便 UGC、PUGC 内容井喷,运营依旧不能偏移,这样才能保证垂类用户的信息更新始终 " 有用 "。

综上,AMA 风潮不仅让小红书在科技垂类实现突破,更验证了其打破社区基因限制的能力——从二次元 " 痛岛 " 到 AI 领域的 AMA,小红书通过 " 抓趋势 " 的策略,逐步抢食 B 站、知乎等平台的 " 传统主场 "。

长远来看,AMA 或许只是小红书突破社区边界的一次试验,但这波多少有点抢别人 " 饭碗 " 的味道了。

# 虎嗅商业消费主笔黄青春、黄青春频道出品人,关注文娱社交、游戏影音等多个领域,行业人士交流加微信:724051399,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 huangqingchun@huxiu.com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