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笔记侠 09-30

周其仁:顾客是上帝,但上帝一般不开口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书籍

《寻路集》周其仁 著

责编 | 贾宁 排版 | 鹅妹子

第 9207 篇深度好文:6640 字 | 15 分钟阅读

一、靠什么应对不确定性冲击?

这些年来,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冲击力很强的事件,远超经验与预期。有人问,这些事件有什么内在关联吗?老实说,我是看不出来。

当然,也可说冥冥之中,有谁在下一盘大棋,能把美国总统、病毒、科技供应链、公司上市、煤炭价格以及道德和舆论风波等一股脑儿都动员起来,折腾经济和市场。

不过也没有关系,不论事大事小,也不论一时多么扑朔迷离,总有一天会有人弄清其来龙去脉,展示其或简或繁的因果联系。

但是,不管事件发生起因为何,变化逻辑又为何,先要直面其结果带来的连带影响,做出决策,带企业渡过难关。

经验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不见得一定有助于对付其结果。

过去有句名言,改一改或还适用—理论家可以用不同方式说明事情的原因,但企业家却要面对事情的结果。

这是企业家的命,也是世界上所有对解决问题负有责任者的命。

世界上那些一时半会儿弄不清来由的事情,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共同点,那就是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事情的发生无从或难以预料。

所谓冲击力强,带来严重后果,其实还不是因为无从预料,难以预做防备?

预料难度有大小,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确定性事件。

比如:明天太阳一定升起(虽然是否清晰可见取决于天气);拔掉这个麦克风的电线,它就一定不发声;卫星进入轨道后的运动很规律;等等。

这些事件都非常确定,预料的难度不大。

第二类事件,可以预料,但仅仅只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做概率性预测。

比如在特定环境、位置,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会不会发生火灾?

答案是有或然性,不一定发生,也不一定不发生。

但如果把大量同类建筑集合到一起,查过往的发生概率,那就有一个大数定理,可以做带概率的预料。保险公司干的就是这门营生。

最后一类,是完全不可预料的事件。

几年前我访问过一家养兔场,他们常年给生产卡介苗的国际制药公司供实验用兔,这是一门很好的生意。

不料中美贸易争端外加新冠疫情,兔子出不了国门,老板急得要哭,因为那可是几十万只每天要喂的活物!天气还有个预报,市场里不少事,谁给你预报?

连概率性预报也不可能有,这叫不确定性事件。

也不是说不确定性事件就完全没规律。其实所谓规律,是人类认知的抽象结晶。

至少科学家们坚信,凡有现象,必有规律—或早或迟会被发现。问题是,事后认识到规律,不等于事先就能预见。

自然界和社会那些尚未找出规律的现象和事件,说来就来了,怎么应付?

不确定性事件连保险也没处买。创业、办企业,是极其普遍的经济活动方式吧,可是谁能担保市场里的公司一律不亏本、不破产、不消失?

为什么没有一个商业险种,买了就能够保企业不亏?没有,就是没有,甚至连保险公司自己也可能亏,亏多了也一样死。

二、 企业的 " 两本 " 生存法则:

左手本金,右手本事

利害重大,没办法也要找办法。

记不得什么时候看电视,听到一句话,过耳不忘— " 做生意要有本钱 "。

这句话好就好在点到对付市场不确定性的一个办法。

谁都知道做生意要用钱,进货采购、雇人力、租场地、购设备等等,都离不开钱,没钱当然没法做生意。

但是,有钱还不算,非在 " 钱 " 字前面加一个 " 本 " 字,说 " 做生意要有本钱 ",这里的 " 本钱 " 难道不就是钱吗?

" 本钱 " 固然是钱,但它有点特别。用这笔钱买来各种要素,投入生意过程后,通过出售商品或服务,才实现收入。

在市场里做生意,就是这么一圈接着一圈转。倘若投入 100,转一圈卖出 120,那叫赚了,皆大欢喜。

倘若投入 100,卖出 100,那是不赚不赔。至于投入 100,卖出 80,那就是生意做亏了。

真实世界里,做生意有赚有平有亏,但从转商业圈圈的角度问,在事先投入之际,能不能确保转一圈一定赚钱?经验说保不了。

能不能保证不赚不赔?也保不齐。一定亏吗?也不一定。

这就带出一个问题,如此商业游戏怎么玩?无数人试来试去," 本钱 " 应运而生。

凡做生意,先投入的那笔钱,即为本钱。

投入商业过程,以本博利,只不过那个 " 利 " 可没人事先担保,一圈一圈转下来,可能赚到,可能不赚不赔,还可能亏,甚至血本无归,把老本也亏掉。

但无论哪种结果,都由 " 本钱 " 来承受:赚了归它,赔了也归它,赔光了出局,另找本钱才可以再入场。

古往今来,筹措生意本钱的途径,多种多样。亲友、老乡及形形色色的关系人,以多种方式提供生意本钱。举债为本也不少见。

不过做生意如下海,难逃不确定性。因此之故,从他人之手获得本钱,多少总要有点抵押:

血缘地缘其实是以长期关系为押品,房产土地可变现,如果任什么也没有,押的是人身,不然史不绝书的 " 债务奴隶 ",从何而来?

大生意要大本钱,游戏规则非严不可。

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里筹措大本钱,离不开一套制度。为什么复式记账法了不起?因为它提供做大生意的会计规则。

那个恒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清晰显示 " 做生意要有本钱 " 的底线。

这里,本钱(所有者权益)是负债之基,别说没本钱休想借债,本钱占比过低,都被视为企业不健康的体征。

多少商号与公司,曾经立意高远,曾经志向伟大,曾经业绩辉煌,最后却倒在简简单单 " 资不抵债 " 四个字上。

有点奇怪吗:本金与负债,不过就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两个变量,怎么那么难驾驭?

难就难在,市场运行的本质特征,不但不像天体运行那般确定,也不尽是风险事件,买个保险就可以对付。

市场本性是经验概率也应付不了的不确定性。把这点讲得最清楚的,是弗兰克 · 奈特。

此君当年被认为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奠基人,虽然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殊荣,不过,他教出来的学生当中,前后获诺奖的有 6 位之多。

早在 1921 年,奈特就分析市场的本质特征,在这里我不可能完整介绍他的学说,哪位关心这个题目,不妨读一读他的原作(《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 2017 年中译本)。

让我们直接跳到他提出的那个富有感染力的问题—无数市场中人,靠什么对付他们身在其中却又祸福莫测的不确定之命运呢?

奈特的答案,指向企业制度,指向企业所有权,特别指向企业资产里的 " 所有者权益 " 即本金。

这就是对付市场莫测的定海神针,以本博利就是与不确定性博弈—赢了,凭本获利,多赢多得,少赢少得;输了呢,亏本受罚;输狠了的,赔光老本就出局。

市场就是靠这套游戏规则,在众多玩家里选优除劣,动员资源投入,源源不断供应商品和服务。

从古到今,企业形态千变万化,从个人企业、家族企业、合伙人企业、股份公司、公开上市公司等等,不一而足。

但不论哪一路," 做生意要有本钱 " 是铁律,也是市场经济不容动摇的基石。

基石不牢," 市场经济 " 可能只不过是一波接一波的热闹,断无可能积累日益厚实的经济存量,带来长期经济增长。

三、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

就是有限责任公司

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任校长叫巴特勒,他说 " 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即使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也略逊一筹 "。

有道理,因为这套创新的游戏规则,把原本局限在形形色色小社会里的零碎资源整合起来,从而能够筹集更大资本,再负上更多债务,大本博大利,推动现代经济增长。

但是商业史上再大的巨无霸,也是向死而生的物种,在与市场不确定性的搏击之中,最后由本金定生死。

仔细观察真实的市场过程,不难发现,不论本金还是负债,投入市场的过程,离不开判断、决策、管理;面对种种意外,还需要找寻对策。

这些 " 活 ",要人来干。光有 " 钱 ",能知道生产什么、怎么生产?

何况定位某个产品或行业,意味着放弃别的,如何权衡利弊得失,也要靠人决断。

企业动员来的资源,如果定位出错,或管理不善,或面临意外应对出错,都将导致本钱亏蚀。

这就引出 " 本钱 " 的第二个含义,那就是 " 本事 "。

要明白,仅有钱财不足以成为资本。钱财在市场里运行,一刻也离不开有本事之人。

所谓企业家才能,就是善用本金,善用企业动员到的一切资源,成功地在市场里博弈。

企业家能力多种多样,有经济学家概言之:" 在不确定环境里配置稀缺资源的能力。" 分解开来,不可或缺的分项无数。

不过说千道万,出发点和落脚点终究还是离不开本金,就是如何筹措、营运、强固企业本金的那一套能耐,以及在任何不利的商战形势里," 留得青山在 ",未来再出发。

企业家的本事是真本事。这里没有恭维的意思,而是说,市场经济大浪淘沙,没本事的早晚被淘汰出局,有本事的才实现 " 剩者为王 "。

正是向死而生的企业与企业家之命,逼迫企业不断选用真有本事之人,逼迫已上位的企业家时时刻刻用心。

小结一下,做生意要有本钱,由市场本质特征决定。

这里所谓本钱,一是本金,二是本事。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把办民企喻为 " 下海 ",很是恰当。

商海风浪变化莫测,从长期看,一靠企业本金,二靠企业家本事,凭 " 两本 " 制胜。

在不确定冲击频频发生的环境里,以本图生存,以本博发展,以本争长久。

四、从 " 肥西老母鸡 " 到 " 老乡鸡 ":

定位理论如何驱动增长

对定位理论,我是个门外汉。自己也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缺乏评判这门市场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的认知基础。不过受到一些触动。

首先一点触动,是我对经济增长底层逻辑的思考。我所知道的经济研究,当然是从 " 斯密问题 " 开始的。

众所周知,在亚当 · 斯密之前,世界上没有经济学这门学问。早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教的是道德哲学。

后来,他被一个贵族请去当家教,有机会陪着学生游历,从苏格兰高地走向欧洲大陆,见过很多学人,也观察到各不相同的经济生活。

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人民过得好,有些地方人民过得糟糕?当年的斯密先生要探查的,就是其中道理。

经济学就始于这个斯密之问。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和地区,哪里的个人、家庭、地方乃至国家,不希望过得富裕一点?

但为什么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却迟迟不能如愿,甚至事与愿违、南辕北辙?观察和思考推动斯密找寻问题的答案。

1776 年,他发表《国富论》,为政治经济学提供奠基之作。

斯密理论的立足点,是国民财富源自劳动分工。他是说,富裕不靠自然禀赋,也不靠劳作辛苦,更不是因为哪里有人三头六臂。

富裕源于人们从事生产动的方式:劳动者是什么都做,还是实行分工,发展专业化,然后互相交换。

《国富论》起手就讲英国一个扣针小工厂的故事,如不分工,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做一两枚扣针而已,但稍行劳动分工,生产效率提高了 1200 倍以上!

分工提升效率,同样的资源和努力提供更多物品和服务,就是国民之富。

分工深化再深化,成为自斯密以来人类经济活动的日常现象。问题是,分工又从何而起?

斯密的答案是交换,他似乎认定人有交换之本性。论到交换,无论产品还是生产中的某项技能,总有个 " 拿自己的换别人的 " 问题。

拿什么换什么,其实就含着定位。

开始可能很 " 自然 ",你家萝卜种得好,换他家小鸡仔,看不出有何章法。

随着交换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专业化越来越复杂,在大千市场世界里谋一席之地,主动选择,选错了主动调整,就越来越重要。

定位理论提炼市场中人的海量决策经验,帮助每个企业回答 " 卖什么、做什么、做多少、怎么做 " 的问题。

日常经验很宝贵,但定位经验确有高下之分。

对事后看来被证明比较高明的抉择,进行提炼、梳理和概括,可为后人面临决策时提供参考。这样的理性活动,受不受欢迎?当然受欢迎。

定位理论应运而生。它帮助企业家化被动为主动,去平庸,出精彩,显著提升分工深化,为经济增长做贡献。

五、顾客是上帝,

但 " 上帝 " 一般不开口

第二点触动是,主动的分工选择、抉择和定位,到底要看谁的脸色?定位理论说,朝客户那个方向看吧。

这点非常重要。企业家不能老想着我自己有多厉害,不能觉得我技术了得、我营销能力超群、我有人脉、我有金融背景能集合资源,然后就定下一个方向冲。

资源当然重要,但究竟把资源组合成何种产品与服务,以何种商业模式呈现,要问道于客户或潜在客户。

问题是客户一般不会清清楚楚地说他们到底要什么。流行语说 " 顾客是上帝 ",但 " 上帝 " 一般不开口,他的心思你要猜。

猜对猜错,后果极其不同。究竟怎么猜?定位理论教我们到经验里学习和领悟。

" 老乡鸡 " 原名 " 肥西老母鸡 ",那也是特定地域、特定消费时代的一个名牌,对消费者有感召力,定位不算错。

但当创始人束从轩谋求更大发展时,他要考虑合肥以外消费者心智里并没有肥西老母鸡的位置,更何况,今天一个 " 肥 " 字,足以让多少食客裹足不前!

" 老乡鸡 " 可不仅仅改了个名,他们主打的一款鸡汤,用足养 16 个月的优质鸡炖制而成,再也不是当年李鸿章等辈喜食的肥西老母鸡。

" 顾客是上帝 "," 以客户为中心 ",对不对?非常对。

定位理论要在此基础上再走一步。

真正以客为尊,要下功夫了解客户的心智结构,学习从客户出发看市场、看产品、看技术、看自己。

微信现在拥有十数亿用户,无疑是一款伟大的产品。

研发之始,张小龙对他的团队提出要求,说我们开发这个产品,不是要客户用了之后认为我们了不起,而是要让他们觉得他们自己了不起。

我是看到他的讲话后,试着让我母亲用微信。

老人家学会了发照片、转视频、抢红包,真觉得自己了不起,但到今天她也不知道张小龙是谁。

微信的厉害,厉害在出发点就与众不同。

定位理论有一点好,它能够把颇具强势人格的企业家从 " 以我为中心 " 转向 " 以用户为中心 "。

倘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完成这个转变,市场分工和专业化的局面就大不相同,国民财富就将大幅增加。

所以,促进和帮助企业家重视并有能力在消费者心智结构里占一席之地,这门学问了不得。

在人们的心智结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还不等于定位大功告成。

今天郎酒的介绍,如果 " 两大酱香白酒之一 " 不过是个广告词,那有什么高不可攀的?赤水河畔任何一家酒企都可以打类似广告。

问题是光表达雄心壮志远远不够,还要把郎酒酿得好也销得好。离开质量过硬的产品,志存再高远,怕也难以如愿以偿。

何谓 " 质量过硬 "?这简单一问并不容易回答。

倘若把所有车都造成法拉利或劳斯莱斯,算不算质量过硬?倘若把所有酒店都改成五星级酒店,是不是就算高品质?当然不是。

提 " 零缺陷 " 品控策略的菲利普 · 克罗斯比,倒有一个简明定义— "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 "。

真是石破天惊,定直不弯是高质量,定弯不直也是高质量。为什么?因为都 " 符合要求 "。

反过来,不论定下造五星级酒店还是造一星级酒店,如果造出来的酒店为四星级,那都叫质量不合格。

这是说质量离不开定位。企业选定客户,选定能占客户心智的产品,再细化为一组要求,最后产品生产出来,符合要求就是够质量;符合的程度越高,质量也越高。

这样看,质量管理为实现企业定位服务。品控之曲为谁而歌?不是为老板,而是为选定的客户,为满足目标客户的要求。

品质控制也是一种能力,说得到还要做得到。

六、丹麦那么小,

为什么能诞生这么多全球巨头?

不要认为只有高价高端产品和服务才有质量问题。

低价产品也有质量问题,因为也要符合要求。

天底下买廉价品的消费者一般收入就少,如果买到的廉价商品很快坏掉,再买一个差的补上,那活活就是一个没完没了的贫穷陷阱。

世界上最糟糕的经济,就是廉价商品 " 物无所值 ",价低质更次,连起码的要求也不符合。

第三点触动是,企业家关注消费者心智结构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心智结构,关注我们这个群体的心有多大多宽。

这两年与佛山企业家们一起外出对标访学,发现很多小国家出品全球性大公司,比如:

丹麦,国土面积不过 4.3 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格陵兰和法罗群岛),一个半北京大,人口 580 万。

但出了一批世界知名公司,如马斯基(航运物流)、诺和诺德(医药)、DSV(物流)、嘉士伯(啤酒酿造)、乐高(玩具)、奥迪康(助听器)和 B&O(音响)。

大家深有感触,小地方企业家的心很大,他们的定位可不限于本国,而是有点苗头就放眼世界,做全球生意。

对比之下,我们国家很大,但不少企业和企业家的心智结构反而不那么大,似乎有一种顽固的自我设限倾向,认为对于我们中国人好的商品或服务,老外根本就不会欣赏。

我请教过行家,说所有中国白酒出口量加到一起,尚不如威士忌进口量的一半!

中国人干白酒这么嗨,老外一定不嗨?就算过去不知道嗨还是不嗨,以后要不要试试知道他们到底嗨不嗨?

可以说中国企业还有一个很大的潜力,就是在认知上树立真正的世界观,大家要对外部世界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在全球范围开拓新市场,发现新客户,找寻好客户。

定位战略,不仅仅在中国市场实践,可以也应该在全球市场实践。

在企业家的心智里,不但要以本地、本国消费者为中心,而且要以全球消费者为中心,把定位之路越走越宽,实现分工深化,为提升国民财富做贡献。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笔记侠

笔记侠

中国领先的新商业知识共享社区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