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1分钟前

影石和大疆都想成为对方

文 | 科技新知

影石和大疆,两者已经越来越像。

影石不久前发布的全景无人机影翎 Antigravity A1,在前不久的 IFA 上首次公开亮相,大疆则重点展示了最新发布的 DJI Mic 3 无线麦克风和 Osmo 360 全景相机,并且据可靠消息即将推出全景无人机新品。

这两家同样来自深圳的中国科技企业,上演了一场精彩的 " 跨界对决 "。双方在展会上主推的产品矩阵,无疑隐喻着全球智能影像领域未来的竞争走向。

影石和大疆都深入了对方的核心业务领域。这场聚焦于全景相机与无人机两大品类的攻防战,更像是一场互为镜像的自我革命,以及饱含双方将市场共同做大的决心。

巨头与新锐的共同焦虑

在智能影像设备市场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大疆与影石创新各自在细分领域享受着行业红利,并且均已建立绝对统治地位,几乎不存在直接竞争。然而,当全球市场增速从两位数缩至个位数,当核心业务触及增长天花板,两家企业的生存焦虑逐渐显现,形成了一组奇妙的镜像困境。

大疆的增长焦虑源自其 " 无人机帝国 " 的根基动摇。作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绝对霸主,大疆长期占据全球 70% 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数据显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在 2023 年的全球规模约 71 亿美元,年增长率已从 2019 年的 18.9% 下滑至 2024 年的 5.8%,市场趋于饱和。

更严峻的是,受地缘政治等外部因素影响,大疆原有的核心市场面临不确定性,北美、欧洲等地区的政策限制直接冲击了其传统优势区域的销售业绩。

当然,影石创新的焦虑更明显。2023 年影石创新就在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达 67.2%,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营收从 20.41 亿元增至 55.74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65.25%。但 2025 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增长 50.17% 的同时,归母净利润仅微增 0.25%,净利润率更是大减 33.68%。

另外,全景相机行业整体规模更小。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市场规模仅为 50.3 亿元,即使到 2027 年预计也仅会增长至 78.5 亿元。因此,即使在影石已占据近 7 成全球市场份额的现状下,主营业务也难有更大想象空间。

创始人刘靖康 " 成为下一个大疆不够酷 " 的表态,实则道出了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做到极致后的生存焦虑。对于影石而言,若不能突破全景相机的品类局限,终将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这表明在主业市占率已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的情况下,影石急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两家企业跨界攻防的背后,是持续增长的天花板压力,而技术共通性则为互相跨界突破提供了可能。全景相机和无人机在核心技术上存在高度共通性,影像处理、防抖算法、传感器技术等底层能力的复用,大幅降低了双方进入各自领域的技术门槛和研发成本。

而在 IFA 展会的舞台上,这些困境被具象化为双方的产品策略。大疆试图用硬件优势弥补软件短板,影石则希望用软件能力撬动硬件市场。错位竞争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也是自我革命的起点。

差异化突围的路径镜像

面对相似的增长困境,大疆与影石创新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突围路径。

前者将其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影像和防抖技术迁移到全景相机,后者则将全景技术嫁接到无人机产品。大疆以硬件优势补软件短板,影石以软件能力攻硬件壁垒。这种互相渗透的战略选择,不仅催生了技术跨界融合,更推动了两家企业的自我革新。

大疆的突围路径,呈现出典型的 " 硬件先行 " 特征,通过技术迁移构建新的增长曲线。在全景相机领域,大疆将无人机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如影像处理、防抖算法等,复用到了 Osmo 360 产品中。

更重要的是,大疆还复用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将 Osmo Action 系列的电池和磁吸快拆系统兼容到 Osmo 360 上,展现了其强大的硬件整合能力。这种技术迁移策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了大疆在全景相机领域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快速切入市场,对影石形成直接挑战。

然而,大疆的软件生态短板成为其突围路上的最大障碍。在后期处理方面,全景相机的核心体验在于拼接算法和剪辑功能,而这正是大疆的薄弱环节。" 影调增强模式 "、"AI 一键成片 " 等功能差距背后,是大疆长期以来 " 重硬件、轻软件 " 的路径依赖,也是其自我革命必须突破的瓶颈。

不过,从技术实力和研发投入上看,二者仍是一场差距悬殊的较量。大疆在无人机上的业务深入到操作系统、电池、电驱、电控等无人机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具备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这种能力使大疆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硬件迭代能力。

而影石创新虽然在研发上投入不菲(2024 年研发费用率达 13.93%),但其研发投入的绝对规模与大疆相比仍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好在影石的突围走了一条 " 差异化创新 " 之路,试图通过品类创新开辟新战场。其推出的影翎 Antigravity A1 全景无人机以 " 全景 + 飞行 " 为卖点,创造了一个全新品类。这种创新本质上是将影石在全景领域的算法优势嫁接到了无人机场景,形成了与大疆产品的明显差异。

影石的软件生态优势也在这款跨界产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借助其在全景影像处理上的技术积累,影翎 A1 能够实现全景画面的实时拼接和后期自由裁切,用户可在后期任意选择视角和比例,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

同时,影石将 Insta360+ 云服务整合到无人机生态中。这种 " 硬件 + 软件 + 云服务 " 的一体化策略,正是影石多年来构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进攻大疆核心领域的底气所在。

不过,与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十余年的技术沉淀相比,影石在飞控系统、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仍存在短板。如何在保持软件优势的同时弥补硬件短板,是影石自我革命必须跨越的鸿沟。

在 IFA 展会上,双方的突围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大疆的展台摆满了各种硬件设备,从无人机到全景相机再到移动电源,展现了其全品类布局的野心;影石则更注重场景化体验,通过 VR 眼镜和体感控制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全景飞行的魅力。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家企业的核心优势,更预示了未来智能影像设备向 " 硬件极致化 " 与 " 体验场景化 " 的发展趋势。

从竞争到共创的生态重构

影石与大疆的对垒,表面上是市场份额的争夺,实则是一场推动产业升级的自我革命。

这种 " 互为镜像 " 的竞争关系,不仅催生了技术跨界融合,更重塑了全球智能影像产业格局,其终极意义在于共同将市场蛋糕做大,实现从竞争到共生的生态重构。

大疆将无人机的影像处理技术用到全景相机,提升了全景拍摄的画质和防抖性能;影石则将全景的算法优势迁移到无人机,创造了 " 先飞行后取景 " 的全新模式。

这些技术流动催生了新的产品形态,大疆的全景无人机已进入排产期,而影石也在持续完善全景相机的运动拍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全景相机与无人机的技术特征逐渐融合,形成了 " 全景 + 飞行 " 的新品类,为用户带来了更丰富的创作可能。

技术融合的背后是行业标准的重构。

长期以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由大疆主导,全景相机市场则以影石为尊,两个领域各自形成了封闭的技术体系和用户生态。随着双方的互相渗透,这种壁垒也终将被打破。

大疆虽然在软件体验上存在不足,但凭借其硬件参数优势,快速推动了全景相机的性能升级;影石影翎 A1 则以差异化创新挑战了无人机的传统操作逻辑,迫使行业重新思考用户体验的极致。这种良性竞争推动了整个智能影像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

从商业角度看,双方的自我突围共同做大了智能影像市场的蛋糕。大疆进入全景相机领域,以其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将吸引更多用户尝试全景拍摄,扩大市场基数;影石进军无人机领域,则通过差异化创新开拓了新的应用场景,如全景航拍、沉浸式游览等。这种 " 增量竞争 " 并非 " 存量争夺 " 的模式,进而使得整个智能影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两家企业都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当然,在这场 " 互为镜像的自我革命 " 中,大疆还需要突破的是硬件思维的路径依赖,真正理解用户的创作需求,构建起与硬件实力相匹配的软件生态;影石则必须跨越技术跨界的能力鸿沟,在保持软件优势的同时,提升硬件研发和制造能力,实现从 " 软件新锐 " 到 " 软硬兼备 " 的转型。

个过程注定充满挑战,但正是这种艰难的自我革命,推动着企业和行业不断进步。大疆与影石的竞争与创新不仅定义着智能影像设备的未来,更诠释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生存智慧,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过去的自己。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