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 5分钟前

身负对蔡磊渐冻症的承诺,神曦生物创始人陈功:已投入近 30 只猴几百万元,研究仍未成功,但还是值得去做

" 以渐冻症为例,我们在原位神经再生领域研究了七八年,仅猴子实验就投入几百万人民币,后续还要开展临床试验,研发成本极高。" 神曦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暨南大学大脑修复中心主任陈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投资人觉得 " 还要烧上亿元、等三四年 ",不如追二级市场快钱。

陈功的学术生涯始终围绕 " 大脑修复 " 展开,2019 年底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以灵长类动物实验为突破口,推动原创性的大脑原位神经再生技术走向临床。但回国之后在灵长类模型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不顺利,遇到的问题也远比陈功团队想象的多。

陈功说自己曾向蔡磊承诺:" 我们一定要在猴子渐冻症模型上看到非常明确疗效,才敢在患者身上使用,现在我真的不敢,但是没有想到光做猴子模型,我们就做了五年。"

陈功指出,自己在国外时就曾带领小组从事渐冻症相关研究,很早也知道蔡磊的情况。针对运动神经元死亡这一渐冻症根本病因,陈功尝试 " 就地取材 ",利用脊髓、大脑内源的胶质细胞实现原位转分化,进而再生运动神经元,以此达成治疗渐冻症的目的。

神曦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暨南大学大脑修复中心主任陈功 受访者供图

回国创业:灵长类资源是国内研发 " 独特优势 "

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席教授到神曦生物创始人,这种身份的切换对陈功来说并不容易。

" 我从没想过自己当 CEO(首席执行官)、董事长,创业初期就找了辉瑞前副总裁担任第一任董事长,诺华前副总裁担任第二任董事长,团队核心成员多有药企资深经验。" 陈功向每经记者表示,教授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 科学判断 ",他很清楚自己的短板。

" 商业化能力、工艺开发、质量控制这些都是我的外行领域,只能靠学习和团队弥补。" 陈功笑称,自己会通过 AI(人工智能)工具、行业交流快速补课:" 人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公司发展节奏。比如药品上市后是自建渠道还是合作,我肯定会选择合作,因为这更符合我们核心能力定位。"

2019 年底回国,陈功看中的是国内灵长类研究资源。" 国外做灵长类实验要求高、成本高、资源少。" 陈功向每经记者解释," 国内丰富的猴子资源能让我们快速推进灵长类实验,这是国外无法比拟的优势。回国后,我们在猴子 AD(阿尔茨海默病)、脑中风、胶质瘤上都取得了突破,这为临床研究奠定了关键基础 "。

" 胶质瘤是罕见病,中国患者约 10 万人,其中四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患者从初诊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期仅 14.6 个月,复发率几乎 100%,是全球绝症。" 陈功向每经记者介绍,团队的治疗思路独辟蹊径:" 不针对特定靶点,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用 AAV 载体将转录因子递送到肿瘤细胞核,抑制其分裂增殖,要么让它转分化成神经元,要么让它死亡。"

2024 年,神曦生物实施了全球首例恶性胶质瘤 NeuroD1 基因治疗,目前已完成 11 例患者入组。" 安全性很好,有效性也超出预期。" 陈功语气中难掩欣慰," 有 3 位患者生存期超过一年,总生存期数据优于日本获批的胶质瘤溶瘤病毒药物,全球首例患者已存活超过 17 个月,而这类患者二次手术后通常仅能活半年多 "。他透露,相关临床结果已投稿至国际会议,即将全球公布。

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陈功团队选择挑战 " 被全球放弃 " 的重度患者,目前已完成 3 例重度 AD 患者治疗。陈功告诉每经记者,虽然目前仅能观察到 " 患者家属感觉交流更顺畅 " 的初步变化,但他相信技术潜力:" 原位神经再生需要 2 至 3 个月形成神经元,半年到一年才能修复损伤的神经环路,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我们不会放弃这些患者。"

脑中风领域的临床研究也已启动。" 目前市面上的脑中风药物仅针对急性期,患者发病 1 至 2 个月后就无药可治。" 陈功向每经记者表示,团队已开启脑中风原位神经再生探索性临床研究," 招募患者标准为发病 2 个月到 1 年内,目前正在筛选入组,这也是全球首例脑中风原位神经再生临床研究 "。

值得注意的是,AD 和脑中风的临床进展都建立在灵长类实验的基础上。" 回国五年多,我们‘牺牲’了 100 多只猴子做实验,光渐冻症模型就做了 20 多只。" 陈功语气沉重却坚定:" 小鼠和人大脑差异太大,剂量、免疫反应都无法对标,只有猴子实验数据才能填补从小鼠到人的鸿沟,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我们敢上临床的底气。"

曾向蔡磊承诺:在猴子渐冻症模型上看到非常明确疗效,才敢给患者使用

陈功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是渐冻症的治疗。

"2022 年,蔡磊也曾到暨南大学访问过我们,我给自己设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陈功介绍说自己曾向蔡磊承诺:" 我们一定要在猴子渐冻症模型上看到非常明确疗效,才敢在患者身上使用,现在我真的不敢,但是没有想到光做猴子模型,我们就做了五年。"

" 渐冻症核心问题是运动神经元死亡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针对运动神经元死亡这一渐冻症根本病因,陈功尝试 " 就地取材 ",利用脊髓、大脑内源的胶质细胞实现原位转分化,进而再生运动神经元,以此达成治疗渐冻症的目的。

陈功指出,团队选用包括 NeuroD1(神经分化因子 1)在内的不同转录因子开展研究,在小鼠脊髓中已清晰观察到部分运动神经元再生。陈功坦言,回国后的五年,团队启动了猴子渐冻症模型研究,共开展两批实验,每批使用十几只猴子,累计投入近 30 只猴子,耗资几百万元,但研究尚未成功。

" 团队在猴子模型构建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远超预期。陈功解释称,首先是模型稳定性极差,试验中每批十几只猴子,通过在其脊髓、大脑内过表达毒性蛋白的方式诱导模型后,最终仅有两三只能表现出类似渐冻症的症状,大部分猴子始终无明显症状;其次是病理结果难以统一,即便对猴子的大脑、脊髓进行取材检测,也会发现部分猴子存在运动神经元死亡,部分则无相关病理表现,这种差异使得后续无法清晰区分治疗效果,给研究推进造成极大阻碍。

尽管猴子渐冻症模型研究面临 " 耗时耗力、成功率低、稳定性差 " 等多重困难,陈功强调:" 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去做,目前自己仍在带领博士生、硕士生继续推进这项研究。"

从 1% 到千万级,神经再生效率或还有提效路径

谈及目前正在研究的原位神经再生技术,陈功坦言,是传统干细胞疗法的低效率让他开始思考新方向。

" 最初我也做干细胞移植,把 100 万个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小鼠脑子里,三个月后仅存活 1 万个神经元,1% 的转化效率实在太低了。" 陈功介绍道,大脑中有 860 亿个神经元,还有上千亿个胶质细胞,每个神经元周围都有胶质细胞。神经元死一个少一个,不可分裂再生,但胶质细胞可以分裂再生,这是取之不尽的内在细胞源泉。

基于这一认知,陈功团队成功筛选出神经转录因子 NeuroD1,开启了大脑原位神经再生技术的研发。" 我们把 NeuroD1 打到胶质细胞中,能让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成神经元。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内源性’,利用大脑自身细胞实现再生,无需外源细胞移植。"

与传统干细胞疗法相比,该技术拥有三大显著优势。其一,无免疫排斥风险。" 再生的神经元来自大脑自身胶质细胞,不存在外源细胞入侵的问题,一旦形成功能性连接就能长期存活。" 其二,成本与工艺更优。干细胞需要体外培养、克隆、冻存、运输活细胞,成本高且难度大;新技术可以将单个患者的治疗成本降到三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三,转化效率高。" 小鼠实验中,干细胞疗法神经元产出以万级计,而我们的技术在猴子大脑中能实现千万级神经元再生。"

目前,该技术已形成大平台属性。" 无论是大脑、脊髓还是眼睛,只要有神经元死亡,周围的胶质细胞就会被激活,理论上都能通过该技术实现神经再生。" 陈功表示,但技术仍需突破 " 精准定位 " 难题:" 不同脑区、不同疾病对应的神经元发育转录因子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症筛选、测试适配的转录因子,还要在灵长类动物中验证,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商业化困境,从实验室到市场 " 最后一公里 " 难跨越

尽管技术和临床进展显著,但陈功坦言,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罕见病药物研发企业,正面临严峻的商业化困境。" 目前罕见病基因治疗领域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很多药物研发出来了,但商业化前景不明朗,企业赚不到钱就活不下去,即便药物有效,也难以惠及患者。" 陈功向每经记者表示,美国已有不少专注罕见病药物研发的企业因盈利困难陷入困境,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类似挑战。

罕见病药物研发的高成本和低市场需求是核心矛盾。" 以渐冻症为例,我们在这一领域研究了七八年,仅猴子实验就投入几百万元人民币,后续还要开展临床试验,研发成本极高。但渐冻症患者数量相对较少,即便药物成功上市,定价过高患者难以承受,定价过低企业又无法收回成本。" 陈功透露,神曦生物目前每年研发投入达几千万元,累计已投入数亿元," 每天都在烧钱,却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很多专注罕见病药物研发企业的共同处境 "。

除了成本和市场规模问题,政策支持和支付体系也尚未完善。当下,神曦生物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资金与 " 全球首例 " 的不确定性。" 现在是资本寒冬,一级市场对创新药研发仍持谨慎态度。" 陈功向每经记者表示:" 但我们市场潜力巨大,脑中风、阿尔兹海默症等全球患者上亿,是几千亿美元的市场,短期投入能换来长期回报。"

陈功以神曦生物经历举例,目前团队在胶质瘤治疗领域已有 11 例患者入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良好,总体生存期超过现有日本获批药物,但与国内外药企的 BD(商务拓展)合作谈判还要持续较长时间。

" 很多人以为做 BD 合作很容易,只要技术好就有企业主动找上门,但实际情况是,对方首先考虑的是合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益。" 陈功向每经记者坦言:" 以前当教授时,觉得技术突破了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来,现在才明白,企业要寻求合作,必须让合作方看到明确的盈利前景,否则没人愿意投入资金或者 BD 合作。"

破局思路," 常见病 + 罕见病 " 双轨并行

面对商业化困境,陈功创新性地提出 " 常见病与罕见病并驾齐驱 " 的双轨发展策略,试图通过常见病药物的市场收益,反哺罕见病药物研发,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 神曦生物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这一策略,我们在制定研发管线时,就坚持罕见病和常见病同步推进。" 陈功向每经记者介绍道,公司的研发管线中,001 项目是脑卒中(常见病),002 是亨廷顿舞蹈症(罕见病),003 是渐冻症(罕见病),同时阿尔茨海默病(常见病)也是重点研发方向(用的也是 001 产品)," 哪里有神经元死亡,我们就针对哪里的胶质细胞开展转分化研究,既覆盖市场需求大的常见病,也不放弃有迫切临床需求的罕见病 "。

陈功认为,常见病药物研发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以 AD 和脑卒中为例,中国 AD 患者约 1600 多万,脑卒中患者约 1300 多万,市场规模巨大。如果我们的 AAV(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药物定价在 30 万元 ~40 万元人民币,对于中等收入群体以上患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他测算道:" 如果每年能有 1 万名 AD 或脑卒中患者接受治疗,按 40 万元定价计算,年收入就能达到 40 亿元,足够支撑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正常运营。"

" 我们做常见病药物研发,不是为了放弃罕见病,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罕见病治疗研究。" 陈功向每经记者强调,在 BD 合作方面,陈功也调整了策略,强调 " 知己知彼 " 和 " 换位思考 "。" 我们不再盲目地与大药企谈合作,而是先研究对方的研发管线和战略方向,找到双方的契合点。比如胶质瘤领域,大药企兴趣不大,我们就重点与中等规模、专注肿瘤领域的药企接触;脑卒中领域,国内药企需求更迫切,我们就优先拓展国内合作。"

面对挑战,陈功也制定下清晰的发展路径:2026 年底争取拿到临床批件并启动一期临床,2027 年完成一期临床、推进二期临床并达成 BD 合作,2028 年提交港股上市申请。" 上市前,我们要靠 BD 合作产生的现金流和临床进展支撑估值。" 陈功向每经记者强调:" 我们的目标不是‘赚快钱’,而是做出能真正治疗神经疾病的药物,让患者告别‘无药可治’的困境,这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标签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数据提前公布,事实新闻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