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6 日,2025 人工智能计算大会(AICC 2025)在北京举行。中国移动、浪潮信息、智源、壁仞、昆仑芯、智谱、摩尔线程、面壁智能、太初元碁等 30 多家企业,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改委的见证下,共同发布了《基于超节点创新联合体,打造行业智能体——智算应用 " 北京方案 "》。
" 国芯、国连、国用 " 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现实逻辑。AI 已经渗透到能源、交通、医疗等关键领域,如果底层芯片、网络和系统长期依赖国外,就等于把命脉交到别人手里。北京方案通过开放标准和统一兼容,把昆仑芯、壁仞、太初元碁、摩尔线程等国产芯片和 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Kimi、Qwen 等主流大模型拉进同一个生态里,确保国产 AI 有自己的 " 底座 " 和 " 话语权 "。
在会上,太初元碁首席产品官洪源分享了他们的思路:AI 正在从 " 认知引擎 " 快速走向 " 智能行动主体 ",而这背后需要 HPC 和 AI 的深度融合。他们不仅仅在做加速卡,而是通过技术突破来推动 AI 与数据的结合,让 AI 真正服务产业。例如,他们和合作伙伴实现了 AlphaFold3 蛋白预测模型的全复现,推动国产医药大模型的诞生;在新能源领域,还打造了面向气象预测、极端天气预警和发电量预测的大模型基座。可以说,这些案例证明 " 行业智能体 " 不是口号,而是真实可用的解决方案。
北京的 AI 产业本来就走在全国前列。2024 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值达到 3500 亿元,大模型备案 159 款,占全国的三成,稳居首位。如今北京方案的发布,更是把这座 " 人工智能第一城 " 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它不仅整合了算力、模型和应用的优势,还探索出一条通过行业应用带动整体生态的独特路径。
换句话说,北京方案不是一次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一种产业新模式。如果这套联合体机制能跑通,中国 AI 就不只是有了芯片和模型的突破,更能在落地方式上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立道路。对于产业界来说,这意味着国产 AI 从 " 能用 " 走向 " 好用 ",并有机会在全球竞争中打出差异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