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年前,大模型刚开始火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开始幻想让大模型来帮咱们做点旅行攻略,来当我的免费导游了。
但是没多久大家都被大模型的幻觉给搞懵了。
这玩意做攻略起来,根本不讲武德。
就比如下面这个行程,起手看着很美,带我把西湖十景玩了个小半。
但问题是,西湖压根就不要门票。。。
从杭州开到千岛湖,整整 170 多公里,也不是短短 50 分钟能搞定的。
除非哥们开的是 AE86。
为啥平时能写诗,能干事的 AI 大模型,在做给哥们做旅行计划的这件事上,老给咱们带到沟里去呢?
因为想搓个完美的旅游计划出来,那需要搜集的数据可实在是太多,太杂了。。。
什么地方好玩,要怎么过去,几点开门几点关门,这地方可以玩多久都得考虑妥当。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甚至在互联网上没有,或者说不是没有,而是不太全。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AI 再强,没有这些专业数据也是抓瞎,那不是只能瞎编了么。
这事,或许只有地图软件能做的来,恰好前段时间,百度地图又发布了一波更新,整了个全新的小度想想 2.0,号称是能把出行规划这件事,给弄的既简单,又直接。
那作为互联网知名软件评鉴大师,差评君不得来帮大家品品咸淡了。
具体的实现步骤倒是很简单,打开百度地图,点击左上角的小度想想,咱们就可以直接说出需求,让它来帮忙制定旅行攻略了。
可以看到,在收到了指令之后,百度地图就开始加速思考。
结合它掌握的各类旅行地点的深度信息,揉合了各类出行方式的成本考量,还有其他用户发布的各种攻略,把这些信息都收集在一起之后。
比如第一天就聚焦在西湖附近,早上在西湖北边逛逛,中午在附近吃口饭,下午也继续在西湖西边搞点深度游览了。
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到这几天得怎么玩,去哪里玩,每个景点之间的距离又有多远,是走路过去更好,还是直接打车来着更方便。
非常直观,而且也很适合和朋友一起分享。
而且为了方便大家规划路径,看看具体应该做哪班车,走哪条路,咱们还能直接在这个攻略的基础上,生成一个更地道的一键导入多个景点,来自动生成每一天的路径规划,方便咱们做攻略。
我们能直接和旅游搭子一起看,一起修改,属于是帮助大家一起对旅游的行程有点数了。
而现在加上了 AI 功能的百度地图,可以帮我更好的找到想去的地方,我不需要记住具体的名字,而是可以通过一段大概的描述,来让它直接帮我找到我想去哪?
如果说我想跳槽了,注意是如果,如果啊兄弟们。
那我就可以直接问它,余杭区附近有没有啥好公司。
或者哪天晚上下班了,我想出去散散步,也可以直接举起手机来问,问问看附近有没有啥带跑道的公园推荐的。
在这一切的响应的背后,其实靠的不是单一的语音识别或搜索接口,而是一个百亿至千亿参数规模 MoE(混合专家)模型架构的端到端语音语言大模型在发力。
在过去,地图软件的背后其实是三套系统:
一套系统负责把语音给转换成文字。
一套系统负责把文字给丢到数据去里去做搜索,比如你说肯德基,它会给你把肯德基的具体坐标给发回来。
最后一套系统则是负责路径规划,用来告诉你怎么开到肯德基。
更厉害的是,这个模型还吃进了百度多年积累的超过 3 亿个 POI(Point of Interest,也就是兴趣点)数据。这些兴趣点不仅仅是只有名字和位置那么简单。
比如刚才说到我饿了,它并不是机械地理解为" 搜索‘饿了’ ",而是自动把上下文转化为 " 找附近能吃饭的地方 ",结果就是给我推荐一堆合胃口的餐厅,帮我在减肥计划上走走弯路。
现在的车道级导航的能力全面升级,可以在行驶的时候,根据前面路上的实时路况来给我推荐车道,前面有车把路给堵住了,就会早点提醒我换到旁边更快的车道上。
咱们既可以和它谈天说地,也可以拿它干点有用的事,比如说我忙着开车不方便看导航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问它前面堵不堵车,还有多久到服务区?还有多久才能到加油站这些零碎信息,或者是直接问问它终点附近有啥好吃的。
说实话,这个响应速度、响应方式,让我想到了一位故人。。。
那就是大洋彼岸 OpenAI 之前发布的 gpt-realtime,这种实时对话,无缝互动的功能,也是现在行业里大家都在研究的方向。
现在的地图软件,它不仅能听懂你想去哪、要干什么,还能在庞大的地图数据里快速给出最合理的答案。
这种我负责出口,AI 负责成章的体验,一时间让差评君想到了过去的不少科幻电影。
想到了钢铁侠里的贾维斯,开头就能秒懂托尼的意思,想到了霹雳游侠里的 KITT,能带你一边飙车,一边唠嗑,还有流浪地球的 MOSS(550W),甚至能冷静的决定人类的去留。
这种从幻想到现实的跨越,也是现在地图 + AI 所带来最大变化。
可以说,在加入了 AI 之后,地图软件原本工具的定位,正在逐渐模糊。
取而代之的,或许是一种类似 " 伙伴 " 的关系。
下一次旅行,或许你真的可以把攻略的烦恼,放心交给他了。
撰文: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