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0 年深陷 " 缺乏核心技术 " 的质疑,到如今凭借自研芯片玄戒 O1、征战纽北赛道的汽车,小米试图彻底摆脱 " 组装厂 " 标签,向科技企业转型。
2020 年,尽管小米已跻身世界 500 强,年营收突破 2000 亿元,但雷军坦言当时内心充满焦虑:行业竞争激烈,团队疲惫,外部质疑声不断。经过半年深度复盘,小米决定向科技公司转型,并启动造车与造芯两大高投入业务。雷军将这一决策形容为 " 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 ",甚至押上公司前十年的积累。
五年深耕终见成效。玄戒芯片搭载小米 15S Pro 上市之后,小米高端系列手机持续摸高,根据 canalys 数据,2025 年一季度全球高端手机出货量中,荣耀跌出前五,小米以 81% 增速首次挤进前五。
不过,小米的野心远未止步,其试图在高端化战略中更进一步——取代苹果,自己坐在牌桌的最中心位置。
iPhone 17 发布五天后,雷军公开宣战," 小米 17 将全面迎战 iPhone。" 小米总裁卢伟冰也强调,从五年前对标学习到今日正面竞争,小米已具备与苹果直接抗衡的勇气。
这次秋季发布会,小米一口气推出了手机、平板、家电等多个新品,其中手机数字旗舰被雷军称为 " 小米史上最大的战略变革 "。
电池续航方面,也是小米在技术突破上的重点。标准版小米 17 搭载 7000mAh 小米金沙江电池,采用 16% 硅含量技术,续航能力直接拉满。并且在售价上,小米延续了品牌一贯的性价比优势。4499 元的起售价,在兼顾价格的同时,也能推动小米手机持续向上突破高端市场。
无论是背屏创新,还是电池续航的突破,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小米过去五年投入超 1000 亿研发、体系化创新能力的积累。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成为雷军想要挤掉库克 C 位的底气。
早在 15 天前,苹果也推出了号称近五年来更新幅度最大的 iPhone 17 系列。新机全系标配 120Hz 高刷新率屏幕,大幅提升内存容量与电池续航,引入 VC 均热板散热系统,并重点优化了信号连接能力。在性能层面,iPhone 17 系列全线搭载 A19 芯片,并首次展示自研的 C1X 与 N1 协处理器。
iPhone 17 系列的表现,被成为苹果史上最全面的堆料。挤爆牙膏的苹果,也被外界认为是其竞争策略的关键转折,其核心目的并非追赶或模仿,而是系统性封堵自身短板。
过去几年,苹果常被批评不够创新,往往会采纳并优化市场上已被证明受欢迎的技术。比如此次标配的高刷功能,早已是安卓旗舰五年前的标准配置,这符合库克所说的 " 不抢最先,只做最好最稳 " 的策略。
然而这种安卓厂商先行试错,让苹果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被外界贴上 " 创新乏力 " 的标签。
苹果发布会当天,作为竞争对手的小米总裁卢伟冰在社交平台大方称赞 " 设计非常惊艳 ",五天后,转头就向苹果下挑战书。雷军也在社交平台称,小米 17 系列全面对标 iPhone,并正面迎战。
今年二季度,在竞争激烈的 4000-5000 元价位段,小米以 24.7% 的市场占有率高居中国大陆市场首位,同比提升 4.5%。在 5000-6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达到 15.4%,同比大幅提升 6.5%。
纵观手机发展史,智能手机时代从屏幕革命开始,每一次屏幕革命都能带来更进一步的交互创新。2007 年,初代 iPhone 以多点触控屏颠覆实体键盘;2013 年,三星曲面屏开启形态探索;2019 年,折叠屏尝试换道超车。
然而,除了初代 iPhone 的突破性创新外,苹果在后续的曲面屏、折叠屏等屏幕形态革新中均保持观望。正是苹果在创新路径的 " 傲慢 ",给了小米突破的机会。到了 2025 年,小米在安卓机市场中领跑,做出了背屏创新,在交互体验上又创造了新玩法。从交互体验上来看,小米又领先苹果一程。
过去两年,小米手机均价已经从 2023 年 Q3 的 997 元升至 2025 年 Q1 的 1211 元,涨幅达 12.2%;高端机型销量占比提升至 35%。全球高端市场也有所突破,在 58 个国家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三。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单季度的研发投入高达 78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41.2%。而研发投入主要聚焦在 " 芯片、OS、AI" 三大技术支柱上。
为了向上突破芯片,小米还制定了大芯片业务,并计划 " 十年投资 500 亿 "。截至 2025 年 4 月,玄戒累计研发投入已超 135 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超过 2500 人。
本次发售小米 17 搭载的玄戒 O1,就是小米在松果初代造芯失败后重启的造芯业务,今年 5 月,小米成功发布首款 3nm 旗舰 SoC" 玄戒 O1" 及手表芯片 " 玄戒 T1",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具备 3nm 旗舰 SoC 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企业,填补了中国大陆在 3nm 先进制程芯片设计领域的空白。
雷军也袒露过去在研发投入上的承受的压力,造车和重启造芯,几乎是同时做的决策,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 说实话,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巨大。"
搭载玄戒 O1 的高端产品,如小米 15S Pro、小米 Pad 7 Ultra 和小米 Pad 7S Pro,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反响,其中小米 15S Pro 在电商平台迅速售罄,市场对小米自研芯片也用行动进行投票。
市场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最新报告显示,虽然苹果的市场占有率仍为第一,但是 2025 年上半年小米在高端手机市场同比增速达 55%,远高于苹果的 3%。
除了芯片的助力之外,澎湃 OS 构建跨端互联,AI 大模型技术突破端侧部署,两者全面赋能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这些基础技术的突破,也为小米系列产品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以小米 17 Pro 为例,表面上看技术突破围绕着背屏相关,实际上在屏幕背后,影像和续航方面,小米也有所重构。
卢伟冰透露,背屏的研发投入超过 10 亿元,仅这块屏幕就做了单独设计、开屏和研发。为了支撑背屏的交互体验,小米影像系统上搭载 2 亿像素潜望式长焦镜头,在背屏页面的操作下,也能自拍出高画质的照片。
为了解决两块屏幕的耗电问题,小米在续航方面也作出了创新,小米 17 系列全线配备 7000mAh 超大电池,支持 120W 秒充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双屏待机的续航痛点。
站在 18 年手机创新史的视角下,小米此次对背屏交互的探索,其意义不仅在于一个新颖的功能,而挑战了智能手机交互形态下长期停滞的现状,为行业寻找下一个可能性。
此后五年,小米研发投入从 2020 年的 93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241 亿元,2025 年预计将达 300 亿元,研发团队规模从 1 万人扩张至 2.26 万人,实现翻倍增长。这场转型带来了根本性变化。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小米研发投入累计超 1000 亿元,并计划未来五年再投入 2000 亿元。
五年前,小米确立了 " 技术为本 " 的铁律,将发展路径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企业,这一转变带来了公司战略的全面升级。2023 年,小米宣布从 " 手机 × AIoT" 升级为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
这一转变标志着小米从产品思维跃迁至场景思维。此前 " 手机 × AIoT" 虽连接设备,但仍以手机为中心。而 " 人车家全生态 " 通过澎湃 OS 实现 200 多个品类、超 10 亿设备的无缝协同,这种打破硬件界限的交互,让技术真正围绕人的需求流动。
为支撑这一战略,小米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大幅调整。12 个高管团队中,只有 3 位是原有成员,其余 9 位均为引进的汽车和芯片领域专业人才,包括总裁卢伟冰在内的新领导团队带来了全新的技术视野。
可以说汽车突围,也是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关键拼图。2021 年 3 月,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 10 年投资额 100 亿美元。
事实上,小米 SU7 Ultra 在立项后曾一度被砍掉,但团队在 21 天连续会议后咬牙重启,只因高端化是小米的生死之战,是小米必须突破的难关,最终实现小米 SU7 Ultra 位列今年 50 万以上轿车销量第一,相当于在 50 万以上豪华市场,每卖出三辆纯电车,就有一辆小米 SU7 Ultra。
雷军透露,小米 SU7 的用户有超过 50% 来自豪华品牌车主,56% 的小米 SU7 车主同时是苹果手机用户。这表明小米已突破 " 性价比 " 标签,在高端市场建立认知。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将造车与造芯并行为核心战略,押上前十年积累的家底,催生了玄戒 3nm 芯片、小米汽车等成果。
AIOT 大家电业务也在国内迎来增长。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 66.2%。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速超过 60%,冰箱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速超过 25%,洗衣机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速超过 45%。
手机、芯片、汽车、家电等业务在小米持续井喷,除了顺应市场消费需求之外,还得益于 " 人车家全生态 " 给集团业务带来的反哺。
比如购买小米汽车的用户中,有很大比例会同步购买小米手机、智能家电等产品,形成 " 全家桶 " 式消费。汽车业务成功吸引大量豪华品牌车主和苹果手机用户,彻底扭转小米 " 性价比 " 的固有认知。
这些创新产品的集中涌现,体现了小米在核心技术上的积累已进入收获期。截至 2024 年末,小米 AIoT 平台已连接的 IoT 设备数首次超 9 亿,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 AIoT 平台的用户数超 1830 万。
纵观全局视角,小米 17 系列的发布,是小米高端化战略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它既是对过去五年 " 硬核研发 " 的总结,也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发展的轮廓。小米已不再依赖单一爆款产品,而是通过芯片、汽车、OS 等底层技术的协同,构建可持续的创新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