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李江," 华友汇 " 管理咨询品牌创始人、《销售的力量》作者;胡赛雄,华为 " 蓝血十杰 " 之一、《管理的力量》作者。
责编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9194 篇深度好文:3585 字 | 9 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在经济周期波动加剧、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 全员销售 "" 全员营销 " 成为众多企业应对生存压力的重要选择。
然而,实践中多数企业陷入 " 形式化执行 " 的困境——员工被动转发朋友圈却无有效转化,部门间为争夺客户资源内耗,短期业绩压力挤压长期能力建设空间。
本文从全员销售的本质认知、核心能力建设、组织协同逻辑、分层执行策略四个维度,剖析企业如何穿透短期生存迷雾,在全员销售浪潮中构建长效增长能力,实现穿越经济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一、穿透形式迷雾,聚焦真实需求与价值创造
" 全员销售 " 并非经济下行期的应急噱头,其本质是企业应对流量短缺、客户需求升级的系统性策略,但需先破除认知误区,避免陷入 " 形式内卷 ",回归 " 以客户价值为核心 " 的本质。
1.警惕 " 症状解 ":全员销售不是焦虑的 " 遮羞布 "
许多企业推行全员销售,源于高层对业绩下滑的焦虑。
当外部市场竞争加剧、客户决策愈发谨慎(如 To B 客户采购周期延长、预算缩减),部分企业便寄望通过 " 全员发朋友圈 "" 全员拓客 " 缓解流量压力,却未深究 " 流量短缺 " 的根本原因——是产品竞争力不足,还是客户需求挖掘不深?
这种 " 全员皆兵 " 的做法,本质是用 " 动作热闹 " 掩盖 " 战略模糊 ",属于典型的 " 症状解 ",无法解决核心问题。
2.回归价值导向:从 " 推销产品 " 到 " 解决问题 "
有效的全员销售需从 " 形式导向 " 转向 " 价值导向 "。华为 30 年前产品力有限(如通信设备稳定性不足),却能在市场中突围,关键在于跳出 " 单纯卖产品 " 的思维,转向 " 为客户解决问题 ",也就是华为一直强调的 " 以客户为中心 "。
例如,针对海外运营商客户对 3G 网络建设的困惑,华为组建 " 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 " 的铁三角团队,不仅提供设备,还全程参与网络规划、施工指导、后期运维,甚至为客户培训技术人员。
这种 " 顾问式销售 " 让客户感知到 " 超越产品本身的价值 ",即便早期产品存在瑕疵,仍能赢得长期信任。
反观部分企业,要求员工每日转发产品广告,却未提供客户需求分析工具、解决方案模板,导致员工沦为 " 移动广告牌 ",难以触达客户真实痛点。
全员销售并非适用于所有业务场景,需结合行业属性与客户类型差异化落地。
胡赛雄指出,To B 企业(如设备制造、软件服务)因客户需求复杂、决策链长,需聚焦 " 复杂销售场景 " 的全员协同——例如研发人员参与客户需求调研,帮助销售精准传递技术优势。
而 To C 企业(如快消、零售)则需强化 " 终端获客与转化 " 的轻量化动作,如门店员工引导顾客加入会员社群、客服人员挖掘复购需求。
二、构建可复制的销售战斗力
经济周期下,企业需通过能力建设,将销售团队转化为 " 正规军 " 的战斗力,核心在于 " 销售能力标准化 "" 知识管理沉淀 " 与 " 客户思维培养 ",避免 " 有动作无结果 "。
1.能力标准化:打造 " 人人能用 " 的销售方法论
李江提出,优秀的销售团队需兼具 " 态度 " 与 " 能力 ",而能力的核心是 " 可复制的方法论 "。华为的 " 销售三板斧 "(技术交流、参观考察、高层拜访)便是标准化能力的典范:
① 技术交流
华为要求销售人员与技术人员提前联动,根据客户行业特性、痛点定制 PPT,甚至在交流前一晚修改至凌晨,确保内容贴合客户需求。
例如,针对金融行业客户,重点讲解 " 设备稳定性与数据安全 ";针对互联网客户,聚焦 " 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优化 "。
这种 " 定制化而非通用化 " 的技术交流,能让客户感受到 " 被重视 " 与 " 专业度 "。
华为将客户接待视为 " 价值传递的关键环节 ",从客户下飞机的奔驰车队接送、厂区门禁免检查,到参观后 1 小时内交付定制合影相框,每个细节都围绕 " 增强客户信任 " 设计。
华为深圳总部的参观客户签单率超过 80%,正是通过精细化服务强化 " 企业实力 " 认知。
③ 高层拜访
当客户高层不便到访时,华为会协调区域总裁、产品线负责人主动上门,通过 " 高层对高层 " 的沟通打破决策壁垒。
3.知识管理:让优秀经验成为全员能力
知识管理则是能力复制的关键。华为通过案例库、最佳实践萃取,将优秀销售人员的经验转化为全员可学的标准化流程,让新员工快速上手。
知识管理需避免 " 教条主义 ",企业应在自身业务实践中总结经验,而非盲目照搬外部案例。
三、打破部门壁垒,
构建 " 以客户为中心 " 的价值共生体系
全员销售的有效落地,需突破 " 部门割裂 " 困境,让销售、技术、研发、供应链等部门形成 " 目标一致、利益绑定 " 的协同体系,而非各自为战。
1.华为铁三角模式:跨部门协同的标杆
华为的 " 铁三角 " 模式是组织协同的典范,尤其适用于 To B 复杂销售场景。
其核心逻辑是:针对单个客户项目,组建由 " 客户经理(对接需求)、解决方案经理(技术支持)、交付经理(落地保障)" 组成的跨部门团队,实现 " 端到端服务 "。
铁三角团队的业绩与项目签单、交付质量、客户满意度直接挂钩,避免 " 销售只管签单、交付不管体验 " 的脱节问题。
铁三角团队拥有 " 前线呼唤炮火 " 的权限——当客户提出紧急需求时,可直接调动中台资源,无需层层审批。
胡赛雄指出,铁三角模式的本质是 " 将组织界面前置到客户场景 ",而非 " 在后端拼凑资源 "。
·
2.包容灰色地带:让协同从" 职责内 "延伸到" 价值内 "
企业中存在大量 " 职责模糊的灰色地带 ",多数管理者将其视为 " 管理漏洞 ",实则这些领域是 " 价值增量点 "。
针对这一问题,企业需建立 " 免责机制 " 与 " 价值激励 "。
一方面,明确员工在跨部门协作中 " 主动补位 " 不承担额外责任,例如技术人员参与客户需求挖掘,即便未达成成交,也不影响绩效考核。
另一方面,将协同成果纳入团队考核,例如技术人员提出的客户需求转化为订单后,其所在团队可获得额外奖金。
四、分层执行策略:
兵将帅各司其职,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增长
全员销售并非 " 全员一刀切 ",需根据 " 兵(基层员工)"" 将(部门管理者)"" 帅(企业高管)" 的不同定位,明确分层职责,既保障短期业绩,也布局长期增长,避免 " 全员陷短期、无人顾长期 " 的失衡。
基层员工(兵)的核心职责是 " 基础获客与品牌传播 "。
例如,通过朋友圈分享产品案例、参与客户社群互动等轻量化动作,为企业引流。同时需具备 " 客户思维 ",避免 " 自卖自夸 "。
部门管理者(将)需聚焦 " 商机转化与经营结果 "。
一方面,需组织团队承接基层引流的商机,通过标准化流程推进订单落地,例如建立 " 商机分级管理机制 ",优先跟进高意向客户。
企业高管(帅)则需统筹 " 长期战略与组织能力 "。
短期需协调研发、供应链等部门,保障产品与服务能匹配客户需求,例如针对全员销售获取的新需求,快速调整产品研发方向。
长期则需布局核心能力建设,如华为高管会投入资源建设 " 计算 + 连接 " 的底层能力,既能支撑当前业务,也能适配未来智能汽车、智驾等新赛道。
此外,高管需避免 " 短期考核绑架长期决策 ",如华为对高层不设置短期业绩 KPI,而是要求其聚焦 " 战略投入 " 与 " 组织建设 ",确保企业在应对短期生存压力的同时,不丧失长期增长潜力。
结语
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全员销售不是 " 临时救急的权宜之计 ",而是企业构建 " 客户导向、能力驱动、协同高效 " 增长体系的契机。
企业需穿透 " 形式化执行 " 的迷雾,回归 " 价值创造 " 本质,通过能力标准化、组织协同化、执行分层化,将全员销售转化为 " 穿越周期的竞争力 。
真正的全员销售,是让每个岗位都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让每个员工都能在价值创造中成长。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困境中寻机遇,在增长中筑根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