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游戏研究社 14小时前

「我不会只在夺冠时才支持 CNDOTA」

守望相助,对抗时间。

我本来以为不会再为今年的 DOTA2 国际邀请赛写任何内容了。毕竟这些年来,每届 Ti 结束后,情绪都像过山车一样:高潮、落空、争吵、沉默,久而久之,让人不免失语。

直到前两天,一则微博映入了我的眼帘。

在 XG 于决赛上 2:3 负于 Falcons 的一周后,一位自称德国 DOTA2 玩家的用户,用机翻中文在微博上写了封鼓励信 @了 XG 教练 xiao8," 请把这条信息传递给 Ame 和 XG 的其他成员:有个德国小女孩正在等着看你明年举起不朽盾 "。

注:" 宙斯盾 " 是错误机翻,指的就是不朽之守护(Aegis)

" 像 Ame 一样战斗 "。

说实话,在 Ti14 结束之前,如果是在国内社区,这样的留言恐怕会被瞬间打成串子。毕竟这些年,关于 Ame 的种种往事、那些无数次擦肩而过的亚军,往往只会换来冷嘲热讽,众多名场面也都被反复当作 " 梗 " 来调侃。

可今年的决赛后,社区里并没有出现往年那种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

还记得 Ti10 结束那会儿我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围绕 LGD 决赛失利的假赛论一度甚嚣尘上,整个社区对于落败的反应极其激烈,几乎是自虐式的愤怒和绝望。公众号后台,也几乎全部是攻击 LGD 的言论。

本以为今年依然会如此——哪怕气氛稍微好一些、大家预期也低了一点,留言区恐怕也还是会有不少批评,甚至会再度陷入那种 " 为什么不 BAN 沙王 " 式的争论。

可真正点开留言的那一刻,我却有些意外,甚至眼眶都有点湿润——

除了难过,更多的却是鼓励与共情。大家不再急于甩锅,很多人也不再执着于 " 为什么又是 2:3",而是学会了相互安慰、彼此打气。这样的氛围,多少让人有些意外,这不像 CNDOTA 的环境。

很多变化在悄然发生。

Ti14 结束之后,在懒狗 V 社仍未推出任何实质游戏性更新的背景下,DOTA2 全球在线人数不降反增,甚至创下了三年来的新高。

上一次逼近百万在线还是 2022 年 11 月

这种现象其实很值得玩味。因为我身边有不少人,都是 " 某届 TI 失望后彻底退坑 " 的忠实玩家;有的人说着 "Ti 完了就卸载 ",真的就没回来过。

但包括我自己,今年 Ti 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完全没有那种痛彻心扉的失望感,而是鬼使神差地点开了 DOTA2。我点开了游廊,打了一把 4+2,路人队友的 ID 让人一窒,又马上有些释然。

这句金句不得不说还是得鸣谢隔壁秀神

或许,是连年失利早已让我们放下了 " 赛区三冠 " 的历史包袱。又或者,其实这届 Ti,和以往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 " 社区感 "。

众所周知,V 社一直想做 " 社区赛事 ",但今年的 CNDOTA,才真正活成了社区最纯粹的样子:

XG 战队颠沛流离一整个赛年,班底其实直到赛前一个月才正式确定;YB 实际上已经休眠许久,是临时顶替 GG 的名额替补登场;CN 军团实际上保持阵容和出勤稳定的 " 正规军 ",其实也只有 Team Tidebound。

队伍组得仓促,赞助更是凋零。在 Ti8/9/10 周期,CNDOTA 还称得上各路金主、品牌在争着冠名、做内容营销。而在 V 社取消赞助冠名权之后(即任何赞助品牌方都无法在比赛内露出),给 DOTA2 战队赞助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件账面上完全看不出回报的事情

所以到今年真正能留下的,也只剩下了最铁的老朋友:莉莉丝和他们的《小冰冰传奇》——哪怕去年的 " 血亏 " 还没缓过劲,今年依然选择在至暗时刻支持了三支中国战队。

——你要问这届 Ti 的关键词是什么,是什么催生了 CNDOTA 历史上最温情最宽容的环境,我想不是 " 夺冠 ",不是 " 复仇 ",而是 " 支持 "。今年最让人动容的,也正是这种无条件的、" 彼此支持 " 的力量。

拿小冰冰来说,作为曾经与 V 社有过版权争议的品牌,这份支持一开始并不被所有 DOTA2 玩家认可。但连续两年在 CNDOTA 最艰难的时候坚持赞助,哪怕外部并不看好、内部预算压力极大,依然没选择退场;今年全程陪伴各大 UP 观赛、深度融入社区,也一直在几支战队的社媒下面不知疲倦地表达支持,活成了真正的刀斯林才能活成的样子。

这个 Ti 周期常在一些老选手直播间的朋友,应该没少见小冰冰熬夜跟着看比赛

CNDOTA 坚实的后盾,正是这么靠着一件件具体的行动构建而成的。前段时间,《小冰冰传奇》还邀请了 XG 的老板杨哥和 TT 战队的多位队员教练,拍摄了一部鼓舞人心的访谈纪录片。

在访谈中,《小冰冰传奇》的制作人 max 提到了项目组连续 2 年支持 CNDOTA 的初心:" 要不我们再坚持给中国刀塔打打气吧,至少想让别人看看,还是有人在支持中国 DOTA 的。"

无独有偶,杨哥在谈到自己贴钱办俱乐部的初衷时也讲," 除非我自己生意失败了、家底不够用了,否则我是不会离开 DOTA 的。CNDOTA 一定会逆风翻盘,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样坚定的支持,也不局限于俱乐部和品牌方。

XG 决赛前,俱乐部主动向社区发起群策群力的号召。社区里很快自发组织起十几人的数据分析团队,专业做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朋友连夜赶出眼位和 BP 报告,有 UP 主主动做战术复盘发给战队,大家各尽所能,只为帮 CNDOTA 多争一分胜算。

XG 的队员们,也主动接受了大量的、来自社区的帮助,比如 5 号位选手 Xnova 亲自反馈采纳了不少战术分析点,社区和俱乐部之间的界限被真正抹平了。

所有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那种群体性的温暖和力量,让每个在场的人都觉得——今年的 CNDOTA,和以往真的不一样。

而支撑起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家都愿意陪着 DOTA2 这个项目、这份情怀继续走下去。哪怕是烂了一整年的散装班底、哪怕要在 24 小时内连打两个 BO3 加一个 BO5 的鏖战,这支队伍和背后的所有人,都已经把极限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我甚至不再遗憾,也不抱怨 " 为什么命运不能多施舍给 Ame 一点点 ":DOTA2 历史上没有哪一块不朽盾,是靠对手的施舍得来的。寄希望于对手的失误,或许能让你拿下一个又一个 Major(就像 Ti10 周期的 EG 一样);但面对准备更充分的对手、有长期专业团队支持的 Falcons,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得更强。

而今年,显然我们还没能做到那一步。

国际邀请赛上的胜负,是这么充满宿命感和变数、从来没有一艘 " 银河战舰 " 能够捉摸的事情——人要怎么才能对抗时间呢?

在液体百科上,Ame 目前已经被列为了 V 社官方认证的无冕之王(Uncrowned King):他的奖金收入位列所有 Ti 无冠选手之首,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三进总决赛却没有冠军的选手。

三次进入决赛,三次 2:3 落败,而整整十四届 Ti 历史上,打满五局的总决赛一共也不过区区四场(另一场是老玩家很熟悉的 " 百万缠绕 ")。

命运有时就是如此残酷。换做任何一个人,经历过这种反复与失落,大概都很难想象,自己还能怎么继续面对。

但如果你翻开 DOTA2 职业史,就会发现,这样的命运其实并不罕见。只是我们往往只记住舞台中央的主角,却忽略了那些同样被时间和命运推搡的对手—— " 遗憾总会贯穿人生始终 "。

拿 XG 在败者组决赛中击败的对手、Pari 战队的中单 No [ o ] ne 来说吧。

作为 VP 黄金时代的灵魂中单,No [ o ] ne 出道于 2015 年 VEGA 战队,年少成名,首年就拿下 ESL 冠军。在含金量拉满的法兰克福 Major 上,No [ o ] ne 连赢老 OG 两个 BO3,把 " 春秋霸主 " 打进败者组。在 No [ o ] ne 的巅峰周期,是和 Sumail、奇迹哥一张桌子吃饭的顶级中单。

2015 年的 No [ o ] ne

然而众所周知,VP 总是被戏称为 "Ti 软脚虾 "。在 Ti9 脆败之后,No [ o ] ne 仿佛就从玩家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那段时间,他几乎在东欧赛区找不到理想的队伍,不断辗转 Gambit(红星)、NaVi、SMG 等队,还做过许多替补。

这几年对 No [ o ] ne 来说是噩梦般的几年,历经了各种预选出局、加赛淘汰、外卡一轮游。在我心里,这或许是当年 VP 全队太爱打枪、不专心训练的报应——但这些被浪费的天赋,直到今年,他终于把一切都偿还清了。

你很难想象一个已经沉沦的选手,在和自己同时代的天才少年们已经垂垂老矣、技能都放不明白的时候,依然能在今年的 Pari 重回巅峰期,适应新时代的中单打法。

而 No [ o ] ne 自己可能也很难想象,意气风发了一整年的 Pari,会被沉沦了一年的 XG 所击败。

相比队中只有 17 岁的 " 小孩哥 "Satanic 被打败后显得一脸不服气,No [ o ] ne 看向镜头时的表情很复杂,甚至显得有些悲戚。

2025 年的 No [ o ] ne(看向镜头的光头)

因为他已经 29 岁了。小孩哥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时间。但是 No [ o ] ne,已经为命运的蹉跎付出了太多代价。没有人知道,如果想要那块不朽盾,他还需要继续偿还什么、付出什么。

这种隐约的无力感,其实同样笼罩着今年平均年龄最大的 XG 战队。再看看只比 No [ o ] ne 小一岁的 Ame,面对 " 命运的反复玩笑 ",这种不确定性还在继续萦绕。

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要学会和命运拉扯、和时间赛跑。也许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一边奔跑一边不被击倒。

但我始终相信,人总有机会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弥补自己犯下过的错误。

就像 CNDOTA 目前最大的赞助商《小冰冰传奇》,前面也提到,莉莉丝的这款游戏其实曾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早年间因为版权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更名、修改美术、承受官司的压力。

可也正是因为选择正视错误、主动与 V 社和解、诚恳面对玩家,《小冰冰传奇》才一点点把自己的口碑打了回来。从 " 那个抄 DOTA 的手游 ",逐渐变成了 " 真正爱 DOTA、愿意为社区出力的伙伴 "。这些年,在他们持续的无私投入和支持下,玩家们对它的看法,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你说这件事情 " 值得 " 吗?在外界眼中,很多人一直觉得莉莉丝是 " 买量起家 " 的商业游戏公司,但这两年为 DOTA2 战队做的投入,恰恰是莉莉丝最 " 不划算 " 的一笔投资:去年 EWC 和 Ti 上中国队的失利、DOTA2 赛事取消冠名,都让这个赞助很难用 KPI 来衡量。比起单纯的品牌方或金主,我真正看到的,是一群 " 老刀斯林 ",在用自己的能力、资源和热情,实实在在为 CNDOTA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而今年的结果,其实已经足以说明一切。虽然未能迎来最完美的结局,但今年的结果确实带来了 CNDOTA 十几年未有的温情和希望,让一群玩家、职业选手、幕后工作者都重新燃起对未来的信心,这就是莉莉丝 " 不值得 " 的付出,换来的最值得的回报。

小冰冰赛后隔天发布:" 我不会只在夺冠时才支持 CNDOTA"

只要你还在坚持,还在做事,总会有改变发生。普通玩家可以从统帅到传奇、从万古到冠绝,职业选手也是一样。可能听上去非常鸡汤,但只要你看看被嘲笑了两年的 XG 中单 XM 在今年 Ti 上的 TOP 级表现,就会相信这点。

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对抗时间呢?

感受到今年的社区氛围后,我越来越相信,或许只有 " 理解 " 与 " 支持 " 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支持,就像《小冰冰传奇》和杨哥那样——不问输赢、不计回报,始终宽容、始终守望。

在决赛那天,我和莉莉丝的朋友有过这么一段简短的对话。她参与了小冰冰和 CNDOTA 的合作项目,对结果很紧张。我说,耐心。

很多人总以为,电竞只有冠军才算终点。Ti 每年结束之后,都有一种所有 CN 观众都在等 " 一锤子买卖打出个大结局 " 的失落,好像 " 得到了这个,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了 "。

但真正能让 CNDOTA 活下来的,从来不是 " 等大结局了我就关电视 ",而是无数人为明天、为明年的 Ti ——从青训、社区分析、新俱乐部的一点一点而继续努力。

原 VG 的老板阿绿昨天也表达了为上海 Ti 建队的想法

如果说 CNDOTA 无数亚军中,有哪一次亚军真正让人重新燃起了期待,那我觉得,就是今年。既为了选手,也为了所有的玩家、观众、在幕后为选手们提供种种支持的人。

打了十几年 DOTA2,这几年我终于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不朽盾的主人。又或者说,不朽盾从来没有唯一的主人。

但为了那块盾牌,每个人都有继续战斗、继续守望的权利。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代表 " 电子竞技的精神 " 的话,我觉得这就是国际邀请赛上所有的欢呼和失落,教会给我的一切。

明年,我们还会在上海 Ti 见。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游戏研究社

游戏研究社

每天发点儿有意思的内容,基本都和游戏有关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