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央视财经 2小时前

200 万订单涌来!这个小县城打造“爆款”的秘籍是

" 以前愁养又愁卖,现在只管专心养猪!" 在安徽省枞阳县的一座标准化黑猪养殖场里,通过电商平台的订单农业模式,不仅价格稳定,还搭上了 " 百亿补贴 " 的快车,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 " 抢手货 "。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一位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故事—— 38 岁的陈陶胜,从街头摆摊卖螃蟹起家,如今带领乡亲们打造出年销 200 万单的农产品品牌,并通过拼多多主站、多多买菜等平台,让枞阳的黑猪、木耳等特产走向全国。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 " 农产品上行 " 的实践,正通过电商产业链带动就业、激活县域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从 " 卖不掉 " 到 " 抢着收 "

订单农业破解滞销难题

枞阳黑猪是当地特有的优良品种,肉质紧实、香味浓郁,曾是皖南地区的 " 金字招牌 "。但长期以来,受限于传统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信息不对称,养殖户常陷入 " 猪养大了,价格却跌了,有时候只能亏本处理 " 的怪圈。

转机出现在 2021 年,退伍回乡的陈陶胜敏锐地捕捉到电商机遇。作为拼多多安徽农产品商家的代表,他与当地养殖场签订 " 订单农业 " 协议——农户按标准养殖,企业定向收购并通过拼多多店铺群销售。陈陶胜在签约现场向养殖户承诺:" 你们养好猪,我负责卖好价!"

目前,陈陶胜团队运营的拼多多黑标店铺达 15 个,75 款产品入选 " 百亿补贴 ",年销量突破 200 万单。枞阳黑猪的 " 逆袭 ",正是拼多多 " 农地云拼 " 模式的缩影——洞察平台用户的消费偏好,指导农户按需生产,再以平台流量和补贴助力销售,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

今年以来,

基于 " 千亿扶持 " 的空前投入,拼多多持续为千万商家降佣增效,并全面扩大对中小商家、新质商家以及品牌商家的扶持力度,让越来越多像陈陶胜一样的商家生意持续增长。为了让消费者与优质好物双向奔赴," 多多好特产 " 等专项团队还深入各地的农产区,针对各地的商品特点、产业优势,继续实施定制化扶持。

在陈陶胜看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拼多多主站及买菜业务在广大县域的稳步推进,不仅帮助自己打造了农产品品牌、带来了更多生意,也促成了 " 销量增长 - 就业扩大 - 产业升级 " 的良性循环。

从农田到餐桌

多多买菜激活县域经济 " 微循环 "

在合肥庐阳区的一个居民小区,超市老板娘陈付莹每天清晨都会收到多多买菜的生鲜包裹。" 以前只开小超市,现在多了买菜自提点,每月收入增加三分之一。" 她熟练地将木耳、豆腐等商品分类摆放," 邻居们晚上手机下单,第二天来这儿取菜,方便又实惠。"

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显示,综合商家端带动直接就业、仓配物流端就业、平台员工就业以及间接就业四个维度,拼多多在国内累计激发就业岗位达到数千万个。其中,夫妻驿站自提点是多多买菜仓配物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提供了大量的灵活就业机会。

数字农业的未来:让年轻人扎根乡村

对于未来,陈陶胜已有清晰规划。他计划通过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把黑猪肉做成即食香肠。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 " 陈陶胜 "。数据显示,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至今已累计带动逾 30 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助力超 2000 万农业生产者参与到数字经济当中,在为产业振兴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实现了收入提升与自身价值。

从枞阳黑猪到多多买菜的自提点,从退伍军人到电商带头人,这场发生在江淮大地的变革,折射出中国数字农业的蓬勃生机。当电商平台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当新农人用科技重新定义 " 面朝黄土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坚实路径。

近期热门视频

你会关注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