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3 月,在湖北咸宁的家中,28 岁的李晴无意中摸到了右侧乳腺有肿块,随后在武汉亚心总医院被确诊为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一种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三年间,她经历了化疗、自体移植、靶向药乃至中医针灸等多种疗法,肿瘤仍多次复发、全身转移。
今年初,几近放弃的她听从医生建议,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了 CAR-T 单靶点治疗。在她看来,这种疗法比化疗舒服多了——一针见效、没有呕吐、掉头发的副作用、低烧了几天便能正常生活。半个月后,她体内癌细胞已基本清零。
因此,如同拥有 " 智能导弹系统 " 的 " 特种部队 ",CAR-T 疗法凭借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的惊艳 " 战绩 ",成为近年抗癌治疗的 " 新秀 "。
目前国内已有 6 款 CAR-T 产品上市,主要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部分产品和适应症的患者 10 年生存率可以超过 50%,甚至其中 80% 以上的患者病情可以完全缓解。全球首例接受该疗法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已无癌生存 13 年,并在今年 5 月庆祝了自己的 20 岁生日。
细胞疗法真能 " 终结 " 癌症吗?目前还存在哪些瓶颈?天价疗法又如何才能真正惠及普通患者?
和李晴的背水一战不同,27 岁的洪丽主动选择了 CAR-T 治疗。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已有八年,一直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不仅面临股骨头坏死风险,病情还反复发作。" 有病友接受 CAR-T 治疗后慢慢停了药,我也希望可以彻底摆脱困扰。"
今年 7 月,经全面评估,洪丽进入武汉市第一医院的试验组。她首先要做的是 " 血细胞分离 "。医护人员从她的颈部静脉采血,通过一台专用设备分离出血液中的 T 细胞,再将这些细胞低温送至实验室进行提纯和改造。
所谓 CAR-T 疗法,就是科研人员把 T 细胞从患者体内提取出来,通过技术手段,给它们装上 "GPS" 和 " 动力马达 "(CAR),升级为 CAR-T 细胞,并扩充数量。装备升级后的 " 特种兵 " 们,不仅能精准识别癌细胞,还威力大增。这时,再把它们送回患者体内,用以消灭癌细胞。
现在,洪丽正在家等待细胞回输。尽管 CAR-T 的不良反应普遍较小,但她仍不免忐忑。钱海指出,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烧、低血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癫痫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CAR-T 在血液肿瘤中效果显著,但对实体瘤(如肺癌、胃癌)仍存在较大局限,并非是万能的 " 灵丹妙药 "。钱海解释说,血液瘤癌细胞分散于血液中,易于识别;而实体瘤结构致密,会阻碍 T 细胞渗透。此外,实体瘤异质性强,癌细胞易变异,可能导致 CAR-T 治疗效果打折扣。
然而,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比疗效更现实的问题是—— " 用不起 "。
面对百万元级别的治疗费,多数患者只能寻求 " 同情 CAR-T" 治疗。——所谓同情疗法,是指患者在无药可救的情况下,使用尚未获批的实验性治疗方法,其成本通常由研究机构承担。李晴和洪丽均接受的此类治疗。
但同情 CAR-T 并非人人可及。钱海表示,试验组对入组患者有严格要求,比如:常规治疗无效、身体可承受副作用、肿瘤表达相应靶点、无严重感染或器官衰竭。李晴就曾因乙肝病史被一家医院拒绝。
" 绝大多数患者负担不起商业 CAR-T。我在武汉认识的几百个病友中,只有两人选择了商业治疗。" 李晴说。然而,同情 CAR-T 疗效存在更大不确定性。
或许因单靶点效果有限,癌细胞清零仅三个月后,她的淋巴癌再次复发。" 如果重来,我一定会选双靶点配合自体移植,治愈希望更大。但当时实在拿不出 10 万元,谁不想活下去呢?" 她迫切希望 CAR-T 等细胞疗法能尽早纳入医保,缓解患者经济压力。
钱海补充道,CAR-T 成本居高不下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其核心物料严重依赖进口,供应链不稳定且价格昂贵,尽管近年尝试国产替代,成本依然较高;制备流程复杂,涉及 T 细胞分离、CAR 基因导入、无菌控制等多个环节,需专用设备和高价耗材;目前适用患者规模小,难以摊薄成本。
而在医保层面,路云表示,尽管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已缩短至每年一次,准入方式改为企业申报,并聚焦五年内新上市药品,但医保基金始终面临 " 广覆盖、保基本 " 的压力。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基础医疗保障,同时又能支持新药研发、满足多样化的用药需求,医保政策面临不小的压力。
如何让创新疗法惠及更多患者?多位专家指出,需通过多层次支付体系、成本优化和扩展适应症等方式逐步推进。
路云介绍,国家医保局今年推出 " 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与基本医保形成 " 双目录 " 制度。需求大、医保可负担的药物纳入基本医保;疗效好但价格高、超出医保承受范围的新药则纳入商保目录,通过市场资金支持。
在此模式下,商业医疗保险成为高值创新药的 " 新支付途径 ",既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也为药企保留合理的利润空间,促进 " 保基本 " 与 " 促创新 " 的协同。
降低成本才是关键。钱海认为,需推进自动化制备系统研发以减少人工和污染风险;提升国产技术,加快国产替代——国产设备价格约为进口同类产品的一半,原辅料定价更是低至四分之一,这能显著压缩整体费用。
" 现有 CAR-T 疗法还是‘一人一药’的‘高定款’,需要用每个病人的细胞单独制作,成本高、耗时长。" 钱海预测,如果能研发出 " 均码款 " 的通用型 CAR-T,以药品现货的形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后,单价可大幅降至 20 万元以内。
但通用型产品需克服免疫排异问题:如何防止病人的免疫系统排斥外来细胞。目前国内外多家企业都已展开相关研究,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如今产业界正在探索,让细胞疗法在肝癌、胃癌、胰腺癌等患者更多、病情更险恶的癌种上,呈现更好的疗效,甚至治愈。通过扩展适应症,可服务更广泛人群,摊薄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钱海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多年,申请过29 项中国专利,4 项国际专利。在他看来,真正的医学突破,不仅在于科研前沿,更在于让创新疗法穿越价格壁垒,成为人人可及的希望。
(应受访者要求,李晴为化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七月廿八
2025-09-19
监制:李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