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7分钟前

零食量贩出海避坑指南:我亲历的 12 个惨痛教训

文 | 零售圈

国内零食集合店的竞争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 赵一鸣县城单店开业首日流水频繁破 10 万元,鸣鸣很忙门店数突破 20000 家,好想来凭借差异化策略推进 "A+H" 股上市筹备。本土市场的饱和态势,正倒逼头部企业及产业链玩家将目光投向海外。马来西亚吉隆坡某品牌首店 3 个月闭店的教训,与越南胡志明市 Kisnac 门店日均 5000 美元的业绩,构成了出海征程的两面镜鉴。这些实战中踩过的坑、绕过的弯,共同凝结成中国零食集合店全球化最珍贵的实战教材。

本文褪去行业报告的光鲜外壳,通过 12 个真实案例拆解出海的隐秘角落:从选品的文化误读到供应链断裂的生死时刻,从运营的水土不服到扩张的管控危机。愿这些带着体温的经验,能为同行者提供镜鉴,共同探索全球化破局之道。

市场选择:看不见的 " 隐性门槛 "

东南亚市场的繁荣表象下,暗藏着认知陷阱。印尼雅加达某品牌首店选址时,只盯着 30%+ 的年轻人口红利,却忽视穆斯林群体对食品认证的严苛要求 —— 开业当天因货架混放非清真食品,遭宗教团体联名抗议,停业 3 天直接损失超 5 万美元。

消费习惯的暗河比数据更致命。越南河内某社区店经营者发现,当地家庭偏爱 " 傍晚全家逛店 ",却照搬国内 " 早 8 点晚 10 点 " 的营业时间,导致傍晚 6-8 点高峰期人手紧缺,上午时段门可罗雀。调整为弹性排班、聚焦傍晚 5 点至晚 11 点高峰后,单日客流立涨 40%。这种 " 反常识 " 细节在泰国更显著:曼谷商场店周末客流高峰集中在下午 4 点后,源于当地人 " 先祈福再逛街 " 的生活惯性。

渠道误判会让好产品遇冷。马来西亚某品牌跟风布局 " 加油站店中店 ",却忽视当地司机偏好便利店即时食品的习惯,量贩零食接受度极低,最终承担高额违约金撤店。反观吉隆坡 Bukit Bintang 商圈的企业,通过 " 网红打卡点 + 试吃体验 " 组合,将游客转化为消费者,周末单日客流突破 2000 人次。

筹备阶段:三个 " 想当然 " 的连锁反应

选品的 " 文化滤镜 " 最易酿祸。某品牌在印尼门店固执保留 60% 占比的中国辣条,却未察觉东南亚消费者对辛辣味的低接受度,20 万美元货物最终三折清仓。更棘手的是政策壁垒 —— 印尼对进口辣条实施严苛的添加剂与微生物检测,部分企业因未达标导致货物滞留港口,产生高额仓储费。

另一企业的 " 动态调整法 " 更具借鉴性:首月按 "631" 法则铺货,次月根据销售数据将国产零食占比降至 40%,引入南美果干与巧克力;在印尼市场主动调整配方、去除敏感添加剂,同步加大本土风味采购,快速实现盈亏平衡。

供应链的 " 最后一公里 " 藏着魔鬼。泰国清迈某门店经营者难忘那场雨季灾难:从曼谷中央仓发往清迈的货车因暴雨滞留,8000 美元鲜椰子冻高温变质,导致门店连续 3 天缺货,复购率骤降 15%。此后他们建立 " 区域安全库存 " 机制,将易腐品备货量提高 30%,并与 3 家本地物流商签订应急协议。

门店设计的细节杀伤力超乎想象。越南胡志明市某门店照搬国内白色主调,被当地消费者评价 " 像医院般冰冷 ",进店率低迷。改为暖黄色调并装饰东南亚织锦后,客单价提升 20%。更隐蔽的货架高度问题:按国内标准设置的 1.8 米货架,因东南亚女性平均身高较低导致顶层滞销,调整后利用率从 60% 升至 85%。

运营现场:书本教不会的 " 生存智慧 "

库存周转的生死线上,藏着实操技巧。印尼雅加达某店长的 " 临期拯救法 " 颇具创意:将临期 1 个月的饼干拆为 " 试吃装 " 搭配新品促销,损耗率从 5% 降至 1.2%,还带动了新品销售。越南 NUCNUC 门店则将临期零食组合成 "50,000VND 惊喜盒 ",意外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社交货币。

定价的 " 本地化密码 " 需反复试错。越南 " 汇率锚定法 " 在河内奏效,在胡志明市却失灵 —— 因外籍人士集中导致价格敏感度更低。某品牌将网红零食提价 10%,反而因 " 符合心理预期 " 提升购买率。泰国市场更意外:某芒果干通过礼盒包装升级,提价 20% 仍供不应求,印证 " 溢价取决于价值感知而非成本 "。

人力管理的 " 跨文化博弈 " 每日上演。泰国清迈某店长初期坚持 " 中式考勤 ",要求提前 15 分钟到岗引发抵触 —— 当地文化更重 " 准时 " 而非 " 提前 "。改为弹性打卡 + 全勤奖励后,出勤率从 80% 升至 98%。防损教育更棘手:越南某门店因员工内盗月损超 2000 美元,通过 " 打破论资排辈 + 强化权责分离 " 双举措,损耗率下降 70%。

扩张路上:连锁复制的 " 致命诱惑 "

区域布局的 " 速度陷阱 " 让不少企业折戟。某品牌在越南 4 个月内从 3 店扩至 10 店,因中央仓建设滞后,出现 " 东缺西积 " 乱象,单店净利率从 8% 降至 3%。另一企业坚持 " 蜂窝模型 ":吉隆坡深耕 6 个月、中央仓运转流畅后,以每 3 个月增 2 店的节奏扩张,反而实现稳健发展。

加盟模式的 " 水土不服 " 需制度创新。越南 " 托管加盟 " 初期遇信任危机 —— 本地加盟商不愿放权。某品牌改为 " 阶梯式放权 ":前 3 个月品牌方全权管理(加盟商可监督),盈利后逐步移交,形成 " 品牌控品控价 + 加盟商管本地关系 " 的平衡。关键是加盟手册的 " 在地化翻译 ":将 " 服务标准 " 细化为 " 遇投诉先鞠躬再倾听 ",才真正落地。

业态协同的 " 意外收获 " 常来自危机。泰国曼谷某门店疫情期间客流锐减,被迫在社区铺设自动贩卖机,却发现这一 " 小触点 " 能提升 30% 复购率。后形成 "1 店 + 5 机 " 标配,商场停业时仍能维持基本营收。更妙的是数据联动:贩卖机销售数据反哺选品,新品存活率升至 65%。

风险暗礁:必须踩过才懂的 " 雷区 "

合规认证的 " 时间差 " 可能吞噬前期投入。印尼 NPOP 认证需逐款申请,某品牌为赶进度 " 先上架后补证 ",30 款产品被海关扣留,直接损失 10 万美元。后建立 " 认证白名单 ":核心品类提前 6 个月认证,非核心品类优先选已认证本地品,将风险降至最低。

供应商管理的 " 灰色地带 " 防不胜防。越南某品牌遇 " 串货危机 ":同批辣条正规与灰色渠道价差 20%。其应对堪称教科书:与核心供应商签 " 区域编码协议 ",每包印专属代码;联合本地商会打击串货,3 个月肃清市场。更隐蔽的质量波动 —— 某泰国供应商擅自换原料致饼干口感异变,品牌方启动备用供应商才未引发大规模客诉(终端反馈,未经证实)。

文化禁忌的 " 隐性红线 " 碰不得。马来西亚某门店将猪肉脯与清真食品并排陈列,遭联名投诉并罚款上新闻。后设 " 文化顾问 " 岗,由本地人审核全环节,细化到 " 不用左手递商品 "(当地视左手不洁)。最意外的节日营销 —— 泰国宋干节 " 买满赠水枪 " 活动,因契合氛围单日销额涨 50%。

终极启示:全球化不是复制,是重构

越南某头部品牌墙上的标语耐人寻味:" 做越南人自己的零食品牌 "。这句话道破成功出海的核心:全球化不是模式复制,而是基于本地土壤的基因重组。

存活且发展的企业,都掌握 " 三原色 " 法则:中国供应链的底色(成本与效率)、本地消费的原色(需求与习惯)、全球视野的调色(创新与迭代)。正如某品牌在东南亚的实践 —— 用中国冻干技术加工当地热带水果,借数字化实现精准运营,最终创造出既非 " 中国货 " 也非 " 本地货 " 的独特价值。

对准备出海的零售人而言,最珍贵的启示不是方法,而是心态转变:放下 " 输出者 " 的傲慢,保持 " 学习者 " 的谦卑。毕竟,胡志明市夜市与曼谷商场里,真正受欢迎的零食集合店,早已褪去 " 中国标签 ",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 这才是全球化的深层意义。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