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势传媒 21分钟前

自动辅助驾驶临界点:机会来了,挑战也来了

汽势 Auto-First|特穆

当轻舟智航系统与博世摄像头在慕尼黑车展 " 跨国握手 ",华为 ADS4.0 在高速平稳接管转向,工信部 L3 准入政策刚落地—— 2025 年的自动驾驶产业,已站在技术、政策与市场共振的临界点。

这绝非单一技术偶然突破,而是自动驾驶从实验室数据迈向街头实景的跨越。

技术成熟:从 PPT 到方向盘的蜕变

技术成熟是叩开临界点的首把钥匙,激光雷达 " 价格雪崩 " 便是最直观因素。

2025 年,车载激光雷达单颗成本降至 2000-3000 元,较五年前骤降超 90%,其量产渗透率也从 2022 年的 3.7% 飙升至 28.6%。

慕尼黑车展上,地平线征程 6B 芯片支撑的城市辅助驾驶系统,已与博世敲定 2026 年量产计划,中国方案正改写全球技术版图。

成本下降是 " 量 " 的突破,极端场景处理能力提升则是 " 质 " 的飞跃。清华大学 100 类高危场景测试显示,自动驾驶对暴雨、行人突发横穿的处理成功率,从 2023 年的 68% 升至 91%;轻舟智航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误触发率低于行业均值 40%,量产规模逼近百万辆,形成 " 大规模验证 - 快速迭代 " 的正向循环。

但技术 " 成年礼 " 并非完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指出,自动驾驶仍面临 " 预期功能安全 " 挑战。清华大学虚拟仿真实验发现,AI 应对 " 无保护左转突现三轮车 " 等边缘场景,响应比人类慢 0.8 秒。业界公认,剩余 5% 的 " 长尾问题 " ——如漂浮气球识别、异形车辆避让——是商业化最大障碍。

破局路径已现:特斯拉用合成数据扩充边缘场景数据集,NVIDIA 通过 " 模仿训练 " 在模拟环境重现故障案例。这种 " 虚拟数据 + 真实迭代 " 模式,正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街头。

政策破冰:以 " 责任换挡 " 打开商业化闸门

技术迈过 " 成年礼 " 后,政策破冰成为商业化关键。2025 年 9 月,八部门《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成政策里程碑," 有条件批准 L3 级车型生产准入 " 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 " 人机共驾 " 责任划分:L2 级驾驶员是绝对责任主体,L3 级系统激活后责任部分转移给车企。这种 " 责任换挡 ",正是破解 " 不敢上路 " 难题的前提。

政策创新还形成 " 中央定调 + 地方试验 " 格局:北京、武汉 4 月实施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事故责任由车企承担,江苏、广州率先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德国修订《机动车管理法》要求车企建网络安全系统,欧盟推进 UNR157 标准,全球监管框架渐成共识。人民智库调查显示,66.24% 受访者支持无人驾驶,政策与民意形成共振。

企业也在合规赛道竞速:卓驭科技与一汽 - 大众合作系统通过大众 A-SPICECL2 认证,零跑汽车 " 四域合一 " 架构实现全域自研。如今,合规能力已成为与技术实力同等重要的核心软实力。

市场升温:从 " 尝鲜 " 到 " 刚需 " 的质变

政策划定边界,市场则印证自动辅助驾驶的质变——曾经的 " 黑科技尝鲜 ",正成为购车刚需。

机构预测,2025 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达 4461.15 亿元,中国以 3832 亿元占 85.9% 份额,成全球核心引擎。更关键的是,L2 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 62.1%,意味着每 10 辆新车就有 6 辆带自动辅助功能," 无智驾,不高端 " 成市场铁律。

市场内部正上演 " 场景革命 ":武汉、重庆等试点城市,萝卜快跑品牌名气大噪,年轻人常选无人驾驶网约车夜归;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中,易控智驾、踏歌智行市占率超 70%,200 亿元市场规模证明 B 端比 C 端更早实现 " 技术 - 盈利 " 闭环。

公共出行领域,Robotaxi 赛道更显规模化曙光,小马智行 2025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 200% 至 1230 万元,文远知行相关收入达 1610 万元(占总营收 22.3%)。江海证券预测,2026 年中国 Robotaxi 市场规模将破 5000 亿元,渗透率超 30%。行业共识是," 千辆级 " 是规模化临界点," 万辆级 " 标志系统进入主流交通体系。

但市场也保持理性:多数受访者认同 " 安全不等于零事故 ",同时担忧责任认定。当价格敏感遇上安全期待,平衡技术投入与用户付费意愿,成为企业必答题。

深水区航行:临界点后的暗礁与航线

即便站在临界点,自动驾驶 " 深水区 " 仍暗礁密布。技术上,极端天气感知、边缘计算能力不足未根本解决;法律上,事故责任认定、数据隐私保护规则待完善;社会层面,22.3% 受访者关注劳动力转型,担心冲击出租车、货运司机职业。世界智能安全大会警告,L3 级系统高速突发接管需求时," 人机切换 " 瞬间是危险高发期。

另外,产业链短板也被放大,德国工程师坦言 " 与中国企业合作可加快落地 ",既肯定中国应用层优势,也点出基础软件、高精度地图领域差距。此外,5G 城乡覆盖不均、V2X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考验产业协同能力。

同时,成本控制仍是关键,目前 L3 级硬件成本约 5000-8000 元,华为与江淮合作的尊界 S800 预售价 100-150 万元,仅覆盖高端市场。业界期待 2026 年后硬件成本降至 3000 元以下,推动技术向中端普及。

重要的是,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知识普及也任重道远,调研显示多数用户对 L3 责任划分存疑,需政策明确与市场培育;且各地政策差异增加推广难度——北京要求 L3 车辆数据实时上传,深圳暂未明确,车企或需适配多套系统。

汽势观:从 " 技术驱动 " 到 " 生态驱动 " 的新起点

自动驾驶发展临界点的深层意义,在于标志自动驾驶从 " 技术驱动 " 转向 " 生态驱动 "。当西安车规级芯片、北京虚拟仿真测试、深圳 Robotaxi 运营构成完整生态链,当政策制定者、工程师、消费者形成对话机制,自动驾驶进化才能进入健康轨道。

" 零事故 " 愿景虽远,但 2025 年秋天,我们真切看到技术可能性与社会接受度的同频共振。从慕尼黑车展聚光灯到北京街头测试车,这个临界点不是戏剧性瞬间,而是无数技术突破、政策调整、市场选择的累积质变。

而临界点之后,更广阔的蓝海与更复杂的挑战并存——自动驾驶产业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汽势传媒

汽势传媒

在这里带您读懂中国汽车。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