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格隆汇 25分钟前

突然,史诗级暴涨!

中国科技资产,再度被引爆。

隔夜中概股狂欢,今天港股科技股立马抢过交接棒。

其中,阿里巴巴大涨超过 5%,再创 2021 年 11 月 17 日以来的新高,市值重返 3 万亿港元,股王腾讯表现也很亮眼,股价大涨超 2%,股价冲上 661 港元,距离历史最高点 701.6 港元,只剩 5% 左右。

以阿里、腾讯为前二权重,其中 " 阿里含量 " 超 13% 的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 ( 159101 ) ,强势收涨 3.37%,盘中涌现 12 笔申购大单。

而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 ( 159101 ) 跟踪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表现也非常抢眼,截至今日,该指数今年累计上涨 55.86%,自 2017 年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 13.73%,可谓是更猛的港股科技投资工具。

01、利好不断

港股科技股的火热,是多个利好共振的结果。

首先,是利好消息频传。

2025 年 9 月数据显示,阿里通义模型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市场中占比 17.7%,位列第一。同期,高德扫街榜上线,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2025 年 9 月 17 日,阿里巴巴完成发行 32 亿美元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为长期战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值得关注的还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今天发表最新《施政报告》。

他提到,香港将通过 " 科企专线 " 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 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 " 股票通 " 南向交易等。

其次,中国科技巨头在 AI 领域大举支出,提升了市场对于未来业绩向好的预期。

据彭博行业研究,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百度和京东等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总资本支出在 2025 年将达到 320 亿美元,较 2023 年的 130 亿美元增长一倍多。

眼下,市场正静待周四美联储决议,降息似乎已成定局。

据 CME 的 FedWatch 工具,市场预计美联储 9 月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为 100%,10 月、12 月降息的概率均超过 80%。

相比 A 股,港股对外部流动性宽松更敏感,因此无论是预防式降息还是衰退式降息,短期港股都定价流动性宽松而整体上涨。

还有资金层面,据 Wind 数据显示,截至上周(9 月 12 日),南向资金周度净买入港股 608.22 亿港元,环比上升 84.0%,单周净流入规模创下 5 月份以来新高。

资金也在加速借道 ETF 布局港股,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 ( 159101 ) 上市仅 10 个交易日就获得超 2 亿资金净流入,份额增长超 19%,日均成交额超 3 亿元,最新规模为 16.77 亿元。

尽管药捷安康上演惊魂过山车,但成份股不含该个股的恒生医药 ETF ( 159892 ) 近两日小幅下挫 1.5%,跑赢含药捷安康的创新药指数 4%,且连续 4 日 " 吸金 ",合计净流入超 5 亿元。

02、强力修复

在过去几年里,以互联网公司为重要权重的港股通科技指数,以及以创新药为代表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经历了一轮完整的 " 泡沫破裂 - 深度低迷 - 估值修复 - 业绩反转 " 的极端周期,走势堪称教科书级。

先是三重暴击:政策强监管、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美联储激进加息,彻底颠覆了市场对于科技公司以及生物医药公司的增长逻辑和估值体系。

然后,从去年开始," 三重暴击 " 逐渐被 " 三大利好 "-- 监管转向、经济和股市复苏、新增长点(AI、创新药出海)代替,开启强劲的反弹反转之路。

至今,港股通科技指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已从 2024 年的低点反弹超 100%,多家公司股价翻倍,创出阶段性新高或接近前高。

即使是市值很高的公司,也表现出相当好的弹性。单单今年内,腾讯控股涨幅超 50%,阿里巴巴 -SW 上涨 100%。

和股价几乎同频共振的,是各大公司业绩的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恒指、恒科指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2.45%、14.43%,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1.12%、16.18%。其中,在人工智能推动下,资讯科技业 Q2 净利润单季度同比增速为 29.67%,高于 Q1 的 26.76%。

同期的创新药公司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近七成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近十家企业营收增速突破 100%,超八成企业归母净利润表现向好,其中约 40 家实现同比增长,10 家扭亏为盈,近 30 家同比减亏。

可以说,不管是港股通科技指数,还是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都已经走出了过去几年的低迷期,业绩全面修复,未来还有机会从 " 修复 " 走向更大的 " 成长 "。

03、再回成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到来,全球科技公司都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各大厂也全力投入大模型研发,并将其应用于游戏、搜索、广告、云计算、终端硬件等业务,提升效率并创造新收入,盈利增长也逐渐摆脱了瓶颈,重回成长股行列。

这点已经在海外大型科技公司得到验证,目前正在中国科技公司复制。

其中,阿里云智能集团 AI 相关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2025 年 Q2 阿里云智能集团营收同比增长 26%。其他大厂如腾讯、小米、快手、美团等,则充分利用 AI 技术降本增效,并在 AI 的赋能下变得更加高效、多元和健康。

而创新药方面,同样不乏大级别的成长机会,那就是出海。

截至 2025 年 8 月 27 日,中国创新药已达成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 83 项,披露总金额高达 845.31 亿美元,首付款总额为 43.21 亿美元。

这三项核心数据同比 2024 年同期均出现了大幅增长,增幅分别达到 57%、185% 和 165%。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前 8 个月的交易总金额已大幅超越 2024 年全年总额(488.13 亿美元)。

从交易金额看,2025 年中国创新药 BD 出海在全球创新药 BD 中的占比超过 50%(2019 年该比例仅为 1%,2024 年为 28%)。从项目数量看,占比也超过 15%(2019 年为 3%,2024 年为 13%)。

这表明中国创新药在全球授权交易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有了新的增长点,科技公司也好,创新药公司也好,估值体系也随之重回至成长股估值体系。

04、结语

从 " 双杀 " 到 " 双击 ",历经数年,中间的跌宕起伏,是一个自然但异常惨烈的洗盘过程。

不过,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虽然历经波折,但随着企业基本面、市场情绪和资金面的好转,极度悲观的预期被修正,科技股也好,生物医药股也好,估值从历史最低分位数(PE 个位数)修复。

当然了,经过大幅反弹后,行情正从之前的 " 博反弹 " 的 β 行情,转向 " 精选个股 " 的 α 行情,资金方关注焦点,也会逐渐从 " 修复 " 转向 " 增长 ",并会不断重新审视企业的投资价值。

好消息就是,当前科技公司、生物医药公司的营收、利润基数和利润率水平,远高于 2021 年泡沫时期。

这意味着相同的营收增长能带来更可观的利润绝对值增长,同时历经至暗时刻的洗礼,财务结构更健康,抗风险能力更强。

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的增长引擎更多元,摆脱了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形成了 " 核心现金牛 + 高增长新业务 " 的矩阵式发展模式,增长可持续性更强。

估值方面,与美股同类公司(大型科技公司、成长性创新药公司)相比仍有折价,与自身历史中枢相比也并未过高。

考虑到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增长模式的优化,尤其是考虑到其在新兴 AI 领域、创新药出海的潜在价值尚未完全体现,当前的估值水平仍具一定的吸引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精选那些在 AI、出海领域拥有强大执行力和清晰路径的龙头公司,依然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如果想简单易懂,攻守兼备,也可以看看指数基金。

例如,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 ( 159101 ) ,选取 30 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公司作为样本,重点覆盖互联网、半导体、智能汽车、创新药四大核心科技领域的,形成 "AI+ 半导体 + 生物医药 + 汽车新势力 " 的均衡布局。

恒生医药 ETF ( 159892 ) 跟踪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选取 30 家市值最大的港股生物科技公司,是创新药国际化代表,该 ETF 今年日均成交额为 10.63 亿元,最新规模上升到 58.92 亿元,双双稳居同类第一。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