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陕西 23小时前

【金融棒棒糖】“再平衡”信号:谁是下一个魏家?

一如当初首位商家入驻美团一样,市场发出了平台经济来临的信号,现在魏家第一个公开宣布退出所有平台,或许也将是重大转折的信号。

8 月 22 日,魏家餐饮集团正式对外确认退出饿了么平台的信息,同时表示:" 后期会恢复(上架),具体时间待定。"

随着市场动作的进一步展开,我们注意到在与外卖平台绝缘的同时,魏家突出加大了异地实体店的开设。与此同时,海底捞(06862)、小菜园(00999)等餐饮巨头们不断加码外卖。

面对这种 " 或许 ",谁也没有答案。

01

没有 " 淡季 ":异城同价

魏家好像没有 " 淡季和旺季 ",只有旺季和旺旺季。

作为不常吃魏家的海底捞人,笔者年内几次进入魏家门店都遇到了饱和客流量,就不说大唐不夜城附近常常人满为患的门店,单是高新区一处商业街区周边,周内或周末都不缺客流,客座率能够达到 70% 左右。

魏家另一品牌魏斯利同样吸引力十足,周末在外拿号排队半个小时已是常态,而且以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居多。算上 1999 年魏家正式成立,这 26 年间它不仅抓住了 " 老陕 " 的胃,同时抓住了新时代都市年轻人的胃,其位于陕餐头部品牌愈发稳固。相关资讯可见《迅猛开店:魏斯理 " 接火 " 达美乐

在深耕本土且占据优势地位之后,魏家也开启了全国布局,先后闯入上海、南京、成都、杭州、三亚、海口等一、二线城市,全国连锁已有规模。

综合我们的采访以及网络信息看,魏家外拓过程中展现出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保证服务质量一致的前提下,绝不涨价。

在典型的消费型城市上海开店,魏家的汉堡定价 15 元,凉皮一份 11 元,还有 7 元的面皮、9 元的粉皮,很多自媒体打出的口号是 " 人均 30 元,在上海魔都吃到饱 "。

这样的定价是需要魄力的,因为在上海开店的成本显著高于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就以占比最大的房租和人力成本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平均月租金在 177.7 元(元 /㎡/ 月)远高于西安的 100.4(元 /㎡/ 月),增幅达到 76%。

用工成本上,根据行业研报看上海等一线城市餐饮人员的平均薪资在 7919 元;比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的 6760 元,高出 17.1%;较二线城市 6511 元,高出 21.6%。

另外叠加上运输、食材、装修等成本,魏家保持定价的策略显然需要更多经营智慧。

二是省外热度持续,首店必火。

魏家在上海、合肥、杭州、成都的门店在开业前期都出现了顾客排队购买的情况,按照顾客在社交媒体上评论,排队 1 个小时已经是常态,有的甚至一度超出了接待能力暂停取号。

尽管不能获取到魏家的财报,但就外部观察看,魏家的红火的生意,确实有底气让其退出外卖平台,毕竟目前来店内的客户都已经 " 招呼不过来了 "。

接近魏家的相关人士表示:魏家外卖抽成已经处于最低一档了,因此费用并非退出的主要原因。

02

同行不同利:外卖大战

魏家放弃的,恰是很多餐饮的救命稻草。

金融棒棒糖统计了上市餐饮公司 12 家的上半年报告,其中 3 家亏损;6 家营收同比下降;6 家同比净利润下降。

具体剖析看亏损的三家企业上海小南国(03666)、西安饮食(000721)、呷哺呷哺(00520),尽管亏损原因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基本确立两条止亏路径:

一是整合资源,优化运营结构。

例如上海小南国上半年就将餐厅数量从 21 间减少到 16 间,通过资源配置提升单店的盈利能力;呷哺呷哺上半年关闭 29 家呷哺呷哺餐厅和 23 家湊湊餐厅,净减少 52 家门店,与去年同期总门店数净减少 135 家;西安饮食则是通过完成财务共享二期建设、中央厨房供应链系统等举措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通过线上外卖业务拓展业务增量。

数据上最为明显的是呷哺呷哺,半年报数据显示其外卖整体订单量增长超过 55%,带动外卖毛收入同比增长 22.4%。而单店外卖的月销售额从 2024 年的 3.53 万元增长至 2025 的 4.27 万元,增幅达 20.9%。

对比整体营收 -20.01% 的增速,外卖绝对属于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西安饮食方面近期披露的信息不多,但在半年报也表示通过打造外卖卫星店、数字人营销、新媒体宣传、会员营销等手段,积极拓展外卖业务。

不仅是亏损企业寄托于外卖扩大增量,已经盈利的企业同样将外卖视为重要销售渠道。

海底捞尽管营收净利润双降,但其上半年的外卖业务收入增长近 60%,其中 " 下饭菜 " 外卖增长迅速,其主打的是面向打工人的工作餐场景,价格相对便宜,但已贡献超过 55% 外卖收入增量。

营收增幅第一的小菜园,上半年外卖订单量从 1280 万笔增至 1680 万笔,增幅达 31.2%,外卖收入同比增长 13.7%,超过整体营收 6.5% 的增速,达到 10.57 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 39%。

就数据看巨头餐饮对于外卖平台的依赖显然在进一步增强,且确实能从中获得一部分利润。这与社交媒体上中小餐饮 " 单量越多亏损越大 " 之说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此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型餐饮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将外卖平台的抽成压到很低,所以外卖对利润影响较小;

其次大型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整合资源的方式,加强自身的盈利能力,来弥补抽成的损失;

再然后由于上半年 " 禁酒令 " 政策的落地,中大型餐饮、高端餐饮等开始谋求新的增长路径,外卖、摆摊卖盒饭均是其做增量的重要方式。

03

三个信号:谁是下一个魏家?

一边是魏家退出平台、专注线下,中小餐企在外卖红海中挣扎求存;另一边是大型餐企将外卖打造成第二曲线。餐饮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同一时期呈现出多元的商业路径选择,每个参与者都在基于自身资源做出最理性的决策。

但我们注意到几个新信号:

1. 外卖竞争白热化已伤及平台巨头自身。

作为外卖大战起点的第二季度,守擂者美团与挑战者京东、阿里都受到不小的影响。

根据美团第二季度报,二季度美团收入核心的本地商业版块(外卖)的收入同比增长 7.7% 至 653 亿元,但经营溢利同比下降 75.6% 至 37 亿元;受此影响上半年净利润 124.42 亿元,同比下降 41%;毛利率则是从 37.45% 降至 33.12%。

京东方面,二季度新业务凭借(外卖、京东产发)198.8% 的增速,使得第二季度营收增长 22.4%,但归属净利润却仅为 62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的 126 亿元大跌 51%。

阿里外卖业务所处的 "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 " 分部,利润为 383.89 亿元,对比去年同期的 487.53 亿元,降幅约 21%。

二是大型餐企经营能力正迎来新一轮考验。

前文提及的海底捞 2025 年上半年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 4.2 下降至 3.8,同店销售额同比减少 10%。客单价为 97.9 元,较年初的 97.5 元微幅 0.4 元,回到 2017 年的水平;小菜园去年其堂食顾客人均消费额从 2023 年的 65.2 元降至 59.2 元,降幅达 9.2%;

呷哺呷哺的客单价从 2023 年的 62.2 元降至 2024 年 54.8 元,翻台率从 2023 年的 2 次 / 天降至 2024 年的 1.6 次 / 天;

三是阿里吹响回归线下实体的号角。

9 月 10 日阿里巴巴旗下的 " 高德扫街榜 " 正式上线,核心是从 " 搜索-导航-到店-消费-评价 " 来塑造一个真实的线下消费评价体系,且宣布将永远不会将其商业化。配套还有超 10 亿补贴等措施,鼓励用户到店消费,被视为阿里支持线下餐饮及服务消费的重要落子。

综上金融棒棒糖认为:在平台与商家的盈利空间同步收窄的背景下,外卖大战难以持续。而且我们认为以 " 烧钱 " 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终将面临更强大资本的挑战。因此平台和商家都亟须重构发展重心,通过对品质、体验与运营效率的提升,完成核心能力的重塑。

至于说谁会成为下一个魏家,这个问题此刻也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更倾向于判断:一场关于平台与实体的 " 再平衡 " 之战开始了。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