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光明日报 刚刚

数智文遗陕西行|走起!到博物馆捕捉考古与科技的融合脉动

陕西西安以北,秦岭脚下,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的仿唐式建筑——陕西考古博物馆。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办前夕,记者走进这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感受周秦汉唐至今的文明赓续之路。

近距离聆听历史回响

考古学家的探铲毛刷,与沾有泥土的文物,共同讲述着中华文明中或宏大或细微的往事。

80 多年前,陕西宝鸡斗鸡台落下的考古 " 第一铲 ",拉开了三秦大地上现代田野考古的序幕。而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扎根这片土地,用双手拂去掩埋时间的尘埃,发掘遗址千余处,出土 20 余万件文物标本。

观众观看沉浸式展览。孔繁鑫 摄

如何让这些出土文物,讲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如何让人们体验到,考古和历史与大众并不遥远?陕西考古博物馆以其遴选展出的 4218 组、5215 件文物作出 " 回答 "。

出土于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铜轮牙马车,被称为西周 " 第一豪车 "。为了完整保护马车的信息资料,最大限度保存车舆的遗物遗迹,考古人员用将它 " 整体打包 " 带回了实验室。

车厢宽 1.8 米有余,难以在彼时的道路条件下常规行驶;车体装饰华丽繁复,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车轮外沿,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车前躺卧的 4 匹马,经 DNA 分析显示,均为成年黑色公马……

" 蛛丝马迹 " 告诉今人,这是一辆仪式感强、较少使用的西周高等级贵族仪仗用车。

观众通过 VR 眼镜观看壁画。孔繁鑫 摄

沿着展柜前行,一件不算起眼的青铜小罐,引来不少观众驻足。曾摆在春秋时期一名男性贵族桌旁的它,残留些许一水碳酸钙及动物油脂的混合物。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残留物有美白功效,据此认为罐中是当时的男性面霜。

有趣的是,在面霜一侧,展出着一套完整的首饰盒。其中放置的部分金镯、玛瑙串饰,仍有一边埋在土里,保留着出土时的场景。这些文物,无声再现着春秋时期男女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度。

南郑疥疙洞现代人化石,为现代人起 " 多地区起源说 " 作出佐证;石峁先民使用的乐器口簧,折射着 4000 年前人们的精神生活;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一展书法大师的艺术风格……在这里,精心设计的展陈传递着泥土中带出来的絮语,一件件文物不再孤独、冰冷,讲述着自己所记录的精彩故事。

数字化让文物 " 近在咫尺 "

随着时代更迭,许多文物被发现时,或光彩尽失、或残破不堪。考古工作者利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博物馆则利用科技提升观展体验,让文物得以展现其意蕴。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观众体验通过拍照生成 AI 古装照。李伯玺 摄

其中,李倕冠饰有如一颗 " 明星 ",闪闪发光、引人注目。数百个部件,金、银、珍珠、象牙、玉石等十余种材料,加之贴金、镶嵌、掐丝、彩绘等多种工艺,使这件头冠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大唐之风。

这件展品旁,有一个可以拉开的 " 抽屉 " 展柜,分层展示着冠饰被发现时,数百个 " 零件 " 叠压在一起的样貌。为不破坏散乱于淤泥中的小件饰物,考古工作者先是采用石膏包固法搬迁至实验室,再通过显微照相技术逐一定位记录,并按原始位置逐层恢复还原。

李倕冠饰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实验室微观发掘科学复原的冠饰,在一旁的电子互动屏上,其细节能够逐一放大欣赏。若有观者希望 " 上头 " 体验一把大唐遗风,现场拍照、等待数秒,人工智能就会发来形象逼真的 " 古装照 "。

此外,该馆展出的一辆 " 车 " 也不容错过——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

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展示的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李伯玺 摄

这辆 " 车 " 上,配备了指挥通信基础模块,以及文物预探测、分析检测模块、文物应急保存系统、文物保护预处理系统、文物保护专业工具包、环境(大气和土壤)参数采集系统、测绘及信息提取系统六大任务系统。为充分优化利用车辆空间结构,根据功能和体量不同,还划分出了 " 文物现场出土勘察车 "" 现场信息采集车 "" 应急保护车 " 及 " 信息中枢平台 " 四个功能平台。

透过一侧的透明 " 车身 ",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混凝土超声波回弹仪、红外热像仪、硬度计、显微镜、微波水分测定仪等一众现金考古仪器工具现于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7 月,陕西考古博物馆上线 " 博智伴行 "MR 虚拟可视化导览。戴上 MR 眼镜环视四周,文物背后的故事跃然眼前;登临全息观景台俯瞰遗址现场,考古工作的脉络纤毫毕现;在 MR 虚拟可视化全息导览中,沉睡的遗址重现当年风貌……

从田野考古到文物修复,再到博物馆展陈,虚拟导览为观众动态勾勒出文物的 " 前世今生 "。(光明网记者 孔繁鑫)

[ 责编:董大正 ]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