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2分钟前

美国抛弃特斯拉,还是特斯拉抛弃美国?

文 | 道总有理

迎合了国人普遍买大不买小的心理,特斯拉六座的 Model Y L 最近在我国市场掀起不小的水花。

前几日,据财联社报道,北京某特斯拉门店销售人员表示,自 Model Y L 在中国发布以来,已收获 12 万辆订单,差不多日均新增订单近 1 万辆。而且据外媒最新的报道,从 9 月 2 日到 9 月 7 日,特斯拉共交付 900 辆 Model Y L,这也意味着在开始交付后的前 6 天,日均交付 150 辆。

Model Y L 的顺利交付,很可能将刺激特斯拉在华的销量涨上一涨,然而,顾此失彼,作为大本营的美国市场却是频传 " 噩耗 "。

研究公司考克斯汽车(Cox Automotive)的数据显示,8 月,特斯拉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跌至近八年来最低水平,仅为 38%,而此前,特斯拉曾占据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超 80% 的份额。联想到月底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即将到期,未来一段时间内,特斯拉在美国的销量更不容乐观。

令外界疑惑的是,马斯克好似并不焦虑。

美国市场 " 抛弃 " 的不是特斯拉,而是电动汽车

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下滑早有端倪。去年第二季度,美国电动汽车总销量达到 330,500 辆,超过了 2023 年第二季度创下的纪录,又比第一季度大幅增长。而相反,此时特斯拉的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首次跌破 50%,从 2023 年同期的 59.3% 降至 49.7%。

到了今年,这种下滑的趋势更加明显。根据考克斯的数据,7 月,特斯拉市场份额从上个月的 48.7% 降至 42%,8 月则直接跌破 40%。相较于高峰时期的占比,相当于失去了 " 半壁江山 "。

这和今年马斯克卷入政治漩涡导致特斯拉被抵制脱不开关系。3 月,美国及欧洲各国都爆发了抗议活动," 反马斯克 " 的情绪空前高涨,不买特斯拉成了民众表达抗议的一个共同举动。因此,特斯拉的销量急剧下滑。如在美国电动汽车大本营加州,特斯拉 2025 年第一季度在加州的电动车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 55.5% 骤降至 43.9%。

特斯拉被抵制,其他车企则趁机抢夺市场,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形势再次变得复杂起来。而这背后不能忽视的是,美国消费者不仅是不对特斯拉感兴趣了,而是对所有电动汽车的热情,越发减弱。

根据公开数据,2023 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飙升 49%,达到创纪录的 120 万辆,到了 2024 年,增长率迅速放缓至 8%。今年,第二季度电动汽车销量更是下降了 6.3%,根据考克斯汽车公司的数据,这使得美国上半年电动汽车销量仅增长了 1.5%,至 60.71 万辆。对比一下,2025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696.8 万辆和 693.7 万辆,也就是说,美国还不及我国的十分之一。

从渗透率来看,2025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一直在 10% 左右波动,可考克斯汽车公司将最新预测下调至 8.5% 左右。

这些数据都直观地印证了一件事: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方兴未艾时,美国消费者却已经对电动汽车兴趣缺缺。

《美国汽车协会》于 2025 年 3 月 6 日至 10 日进行了一项调查,受访者样本可代表约 97% 的美国普通家庭。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16%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 " 有可能 " 或 " 非常有可能 " 购买纯电动车,而 2022 年时,这个数字还是 25%。与此同时,今年高达 63% 的人称 " 不太可能 " 或 " 完全不可能 " 考虑购买。

随着月底税收抵免政策到期,购车成本上升,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意愿估计又要下降,届时,等待特斯拉及其他车企的恐怕是一个骤然下滑、相当 " 崩溃 " 的市场。

中国市场优先,美国市场 " 躺平 "

在我国市场,当特斯拉 Model Y L 带着 6 个座位和加长的轴距来势汹汹,美国消费者喑羡不已,正欲翘首以待,马斯克却浇了一盆冷水," 考虑到美国自动驾驶的出现,可能永远不会生产。"

简言之,这款六座 Model Y L 仅特供中国市场,而这也是特斯拉应对极速成长的我国车企们所亮出来的一把利器。自 2019 年的 Model 3 和 2021 年的 Model Y 之后,特斯拉已经很久没有推出重磅新品,所谓的焕新版也只是在外形上进行略微改动。如今 Model Y L 的出现,大大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且定价 33.9 万元,可见特斯拉在国内颇具诚意。

与此同时,特斯拉最近在我国市场可以说多管齐下,一面是 Model Y L 亮相,另一面,对 Model 3 频繁提升续航,上个月 Model 3 长续航后轮驱动版正式上线。更重要的是,特斯拉计划在上海工厂生产 " 低成本 Model Y",首先在国内发售。

同样是应对销量下滑,特斯拉在美国市场似乎就不那么积极了。

临近税收抵免政策到期,当其他车企都在拼了命地用优惠举措吸引消费者,抢夺市场 " 最后的红利 ",特斯拉并没有加大优惠力度去讨好消费者。7 月数据显示,现代、本田、起亚和丰田等品牌,凭借超出特斯拉的优惠策略,其电动汽车销量增幅在 60% 至 120% 之间。

对于受到美国家庭用户需要的六座 SUV,马斯克更是基本上否决了在美国市场销售 Model Y L 的可能。

这种战略上的差别,印证了在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缓慢的现实下,特斯拉对我国市场的依赖越发加重。今年二季度,特斯拉遭遇最严峻的销量滑坡——季度交付量为 38.41 万辆,同比暴跌 13.5%,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两位数下滑。而在太平洋西岸的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线昼夜不息,以 191720 辆的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占特斯拉全球产量的 47%。

不单单是美国,欧洲市场也 " 不顶用 " 了。今年 5 月,特斯拉在欧盟的新车注册量仅有 8729 辆,同比锐减 40.5%,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跌至 1.2%。

当欧美等国的电动化进程不及预期,我国市场对特斯拉的战略地位自然越发凸显,但是依赖越重,带来的风险自然也大。随着国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品牌全面崛起,新车层出不穷,特斯拉头上的品牌光环已然有些暗淡。现在仅靠一款升级不大的六座车,很难挽回被压制的局面。

马斯克会让特斯拉面临 " 双输 " 吗?

当我国市场上 Model Y L 正卖得火热,在美国,特斯拉正忙着推进自动驾驶出租车 ( Robotaxi ) 。前几日,据外媒报道,特斯拉表示其自动驾驶出租车 ( Robotaxi ) 应用已向公众开放,不再局限于得州奥斯汀的早期试点用户。

在中国和美国市场,特斯拉似乎在讲两个不同的故事:前者依然以卖车为重心,决心稳固造车引领者的地位,后者则从造车转向了以 Robotaxis 和人形机器人为重点的人工智能,朝着更宏大也更不具确定性的科技叙事走去。相比前者,后者是一场高风险的赌注,公司万亿美元的估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

但是,马斯克的雄心壮志是否会把特斯拉拖入更大的困境,也同样是投资者所担心的。

当下两方各有侧重,可两方也都各有难处。在美国市场,无论是卖车还是出租车,关键都在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 FSD,从目前来看,FSD 能否在所有场景下超过人类驾驶水平、算法是否存在隐性的致命缺陷、监管机构能否批准无人驾驶车辆大规模运营……这些问题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早前,一份由政治咨询公司 Slingshot Strategies 发布的《2024 年 8 月电动车情报报告》显示,在对 8,000 名美国人进行调查后,发现 FSD 让他们对该品牌望而却步,而非被吸引。具体来看,仅有 14% 的受访者表示 FSD 会让他们更愿意购买特斯拉,而有 35% 的人表示该技术会让他们更不愿意购买特斯拉。

从这份调查可以看出,普通消费者对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质疑远大于包容,马斯克越对 FSD 摇旗呐喊,反而越发引起他们对安全的担忧。

而在我国,前有比亚迪,后有小米,且多方车企相互竞争,已经将特斯拉的市场份额慢慢吞噬。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特斯拉并没有像苹果之于手机行业一样,确立起难以冲破的技术护城河,相比我国车企时不时带来的创新性改变,特斯拉甚至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

统计显示,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合计达 26.34 万辆,较上年同期 27.83 万辆同比下降约 5.4%。

不管特斯拉的长远愿景是什么,现在其依旧是一家依靠汽车业务运转的企业,而作为最大市场的中国,汽车卖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能否继续为特斯拉高成本的研发 " 输血 "。没人知道特斯拉对自动驾驶及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攻坚,会卡在哪个水平、卡多长时间,如果迟迟等不来商业落地,特斯拉又在我国市场日趋丧失竞争力,被消费者抛弃,那马斯克的梦想可能终将变为泡沫。

简单来讲就是时间差的问题。如果特斯拉的业务根基从造车转移到人工智能,那车卖得好不好无关紧要,可一旦在自动驾驶及人形机器人没有带来重大成果之前,汽车业务就衰微了,那特斯拉有可能陷入两头落空的局面。

诚然,马斯克给特斯拉塑造的长远愿景极为美好,可现实残酷。美国市场的 " 失守 " 意味着特斯拉将更加依赖我国市场,在风云变幻的环境中,谁也无法预料这个外来品牌未来会走向何方。或许,马斯克是时候分一点心放在造车上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