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0分钟前

酒店餐饮有没有被预制菜拉下水?

文 | 酒管财经

" 西罗 " 的预制菜之争仍在发酵,这也再度引发酒店行业是否涉及预制菜的讨论。

一个问题是,酒店餐饮有没有用预制菜?

另一个问题是,酒店餐饮能不能、该不该用预制菜?

第三个问题,酒店餐饮是预制菜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

这篇小文,咱们不去扣帽子,不去带节奏。我们尽可能地去理性探讨一下预制菜以及酒店餐饮与它的爱恨情仇。

" 上不了台面 " 的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与素有 " 行业冥灯 " 之称的罗永浩,因为预制菜的事呛呛起来了。细节不再赘述,各位朋友可自行检索。

图源:罗永浩微博截图

行业内外对于预制菜的看法、观点之割裂,在这些年几乎超过了任何一个新事物。

从餐饮企业角度来看,预制菜就像壮阳药:这玩意很好用,自己也很想用,但又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用。

这种割裂,更多在于预制菜的模糊。

回到 " 西罗 " 预制菜之争,根据媒体报道,有接近罗永浩的人士向记者回应," 在大家看来,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菜都是预制菜。"

其实,这就已经犯了常识错误。

早在 2024 年 3 月 21 日,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

《通知》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出台这个通知的时候,市场监管总局的人专门指出," 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所以说,接近罗永浩的这位人士,对于预制菜的认知有偏差。

而现实是,很多人对于预制菜的认知都有偏差。

最早的时候,业内普遍根据加工方式将预制菜分为即配、即烹、即食、即热四大类。这也基本上是大众理解的预制菜的概念。

但是,上述《通知》出台之后,就把即食和即配类剔除了预制菜的范畴。就比如说,直接可以拿着吃的卤味、蔬菜沙拉、凉拌菜这种,以及洗干净切好的蔬菜、肉块等,都不是预制菜。

如此一来,严格意义的预制菜,只剩下即烹和即热两大类。

酒店有没有使用预制菜

对于部分酒店来说,与预制菜产生关联的业务大多有两种。

一种是卖预制菜。

金陵饭店就曾卖过预制菜。

财报显示,2018 年,金陵饭店就开始布局预制菜业务。旗下全资子公司江苏金陵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陵食品研发、经营与销售。

2025 年半年报显示,食品科技公司营收 4107.83 万元,同比增长 19.04%;利润总额 249.05 万元,同比增加 289.09 万元。

另外一种是酒店餐饮业务中使用预制菜。这是我们着重要探讨的内容。

我曾与多个全服务酒店的总经理、总厨沟通过。在部分大型宴席场景,酒店会在某些菜品上使用预制菜。但是,大家使用的预制菜,更多集中在 " 即烹 " 品类," 即热 " 的预制菜很少使用。

从消费者端来看,用户在商超买到的成品预制菜,更多属于 " 即热 " 范畴:消费者拆开预制菜包装,放在锅里加热熟透即可。

这类预制菜,通过会有较长的保质期,并且添加剂较多,还有部分产品会有防腐剂。尽管,从严格规定上来讲,预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剂。

正是这种消费渠道和消费习惯,使得很多消费者就认为,酒店使用的预制菜,也是同商超的预制菜一样或相仿。

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我的调研,很多全服务酒店的大型宴席场景,会使用 " 即烹 " 品类的预制菜,形式为 "AB 包 " 模式。

A 包为固体包,就是菜品的食材;B 包为料包,即调好味的料包。酒店厨师需要将固体包加热,然后把料包放到锅里调味,最终让菜品快速出品。

这种模式会大大提升菜品出品速度,提升酒店后厨工作效率。不过也会损失部分食材的新鲜属性和菜品的锅气。

其实,所谓的 " 即烹 " 预制菜,在预制菜没有大火的时候,很多酒店和饭店都已经在使用了。

图源: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

比如,我们都很爱吃的小酥肉,市场上有个知名的品牌——美好小酥肉。它是新希望集团旗下的一个品牌,现在每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几十亿。它们最早的时候就是针对 B 端客户,后在预制菜概念火起来之后,开始逐渐推出 C 端产品。

也就是说,不管你承不承认,大部分市面上出品的小酥肉,几乎都不是门店后厨 " 现剁肉 + 现炸 " 的产品。

对于全服务酒店以及连锁饭店来说,菜品出品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像小酥肉这类产品,后厨现炸既低效又不稳定,势必会走向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进程。

并且,对于一些全服务酒店以及连锁餐饮品牌,它们会自研或联合第三方机构进行产品、菜品研发。这个过程中,在保持产品口感、卖相、健康的基础上,如何提升效率和稳定性,便是重要研发指标。

从个人感受而言,我不能接受酒店、饭店在后厨使用 " 即热 " 品类的预制菜。因为这种产品通常会有更多添加剂(注:添加剂不是 " 妖魔鬼怪 ",不能妖魔化添加剂)甚至是防腐剂。

而更多针对 B 端用户使用 " 即烹 " 类预制菜,我保持一定的宽容。因为该类产品在生产时,定制化会比较明显,B 端用户的主导权相对会更高一些。所以,在产品品质上会更有保障一些。

并且,对于餐饮是否应该公示预制菜,我也保持一定的宽容。因为截至到现在,没有法规强制要求餐饮企业必须对外公开。

但是,对于那些标榜 " 现炒现做 " 但背地里又使用预制菜的行为,我认为应该严厉打击。我对这种行为不齿的原因更多是不诚信经营。

谨慎使用预制菜

其实,对于酒店行业来说,在预制菜全面铺开时,它们才是受到冲击最大的一个群体。

因为,大部分酒店都在坚持现炒现做,并且明厨明档;同时,在食材上、品控以及人工上的标准都会更高。

但是,这种策略的代价就是酒店餐饮价格会更贵一些。也正是这个价格因素,让酒店餐饮的处境非常艰难。

所以,在当下酒店行业整体非常艰难的大环境下,我一直都建议,酒店餐饮要谨慎与预制菜产生关联。

这种谨慎,体现在舆情对于预制菜的情绪化表达,对于酒店和饭店在经营上会产生冲击。所以,在当阶段,酒店在使用预制菜时,需要更加谨慎,以免惹火上身。

这种谨慎,还体现在当下预制菜行业的不规范。

直至当下,我国没有出台预制菜行业的国家标准。标准缺失、监管上的不到位,都会让预制菜这种新事物会出现诸多问题。

而作为一个服务消费者入口的行业,任何一个小的事故,都会产生极大的连锁反应。酒店应该用更高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的出品。

但是,回归现实,面对人力、租金等各方面的成本,酒店必须寻找到一种平衡:它既包括自身成本和实际营收的平衡,又包括自身制作工与外界消费者认知的对等和平衡。

只有这样,酒店餐饮才可能在当下这个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