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西安市长安区翠景台三期的业主们还未来得及庆祝收房,就发现自己购入的房产已大幅缩水,单价从业主购买时的每平方米近 1.6 万元直接降至每平方米 1.1 万元,还赠送两个车位。
剩余房源突然大幅降价出售
" 我们去年买的房子,价格还是每平方米将近 1.6 万元。"9 月 15 日,市民刘女士爆料称,她 2024 年在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附近的翠景台三期,购买了一套 142 平方米的期房,总房款金额 220 多万,算下来每平方米价格近 1.6 万元。
今年 8 月 31 日,翠景台三期项目正式交付,不少业主收房的喜悦没持续多久,9 月 1 日,有业主竟发现,网上售房渠道和该项目售楼部竟然放出一批低价 " 工抵房 "。" 这批房子价格特别低,价格每平方米才 1.1 万多元,比我们买的时候低了四五千元,甚至还额外赠送两个车位,我们之前买房的人不是冤大头吗?这谁能受得了?" 刘女士称,得知这一消息后,她赶紧到网上售房平台查询,发现不少房屋中介都在推翠景台三期的房源,且从这些中介处也得到证实,目前新房售价确实在 1.1 万元左右。
这让包括刘女士在内的一批老购房者十分气愤。
" 集中交付第二天房子就大幅度降价,我们当时都懵了。" 业主王先生称,这些降价房源通过平台和售楼部公开销售,意味着早期业主的房产价值瞬间蒸发。以一套 100 平方米的住房计算,早买的业主比晚买者多付出了近 50 万元,这还不包括两个车位的价值。
" 很多业主家庭为此背负了沉重的房贷压力,现在却面临房产价值低于贷款总额的困境 ",业主王先生表示," 我们不是不允许降价,但这种交付第二天就断崖式下跌且没有任何补偿措施的做法,完全不顾及老业主的感受。"
业主讨要赔偿 开发商未明确答复
连日来,刘女士等前期购房业主多次到翠景台三期售楼部,希望针对楼盘交付后突然降价的问题,开发商能 " 给个说法 ",给前期购房业主适当的补偿或赔付,但开发商始终未给出明确答复。
9 月 15 日,记者在网上售房平台查询到,翠景台三期标注的价格为每平方米 15411 元。在线咨询售房中介后,对方表示,目前该楼盘剩余房源不多,中介与开发商协商,帮其短时间内将剩余房源出售,因此价格比较优惠,如通过中介购买,每平方米价格在 11800 元左右,且这个价格还能优惠,前提是业主确定要买,中介公司会再去跟开发商谈优惠价。
随后,记者又以购房者身份联系了该楼盘售楼部,销售人员未回应目前房源是否为 " 工抵房 ",只说该楼盘剩余的楼层均为 2 楼、18 楼及顶楼等 " 特殊楼层 " 的 " 特价房 ",因不好出售因此价格优惠,目前售楼部能给到的价格为每平方米 11500 元。记者进一步询问是否能赠送车位时,销售人员表示 " 能聊 "。
售楼部销售人员还提醒称,最近几天售楼部 " 关闭调整 ",无法接待。记者追问原因时,销售人员表示 " 以前的老业主来维权,我们能理解,不过房子价格有涨有跌,我们也没办法。"
据房产销售行业从业超过 10 年的张先生分析,翠景台三期在交付后立即大幅降价销售,反映了开发商面临的巨大回款压力。" 项目一旦交付,意味着开发商已经完成了主要销售任务,剩余房源需要快速变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降价是最直接的促销手段。" 张先生表示。
从财务角度考虑,项目完成后,开发商通常希望快速清空剩余房源,回笼资金投入新项目。降价销售虽然会降低利润率,但能加速资金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住建局:
商品房价格有涨有跌属于市场行为
这样的事在 2025 年的楼市里已不是个例。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有超过 3200 个新盘项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价格调整,其中降幅超过 20% 的项目占比达到 31.2%。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购房者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办?
记者联系到西安市长安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称,2024 年 10 月 17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楼市政策 " 组合拳 ",包括 " 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其中," 四个取消 " 中就包括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因此我们对商品房价格不干预," 该工作人员表示,该楼盘属性为商品房,商品房价格有涨有跌,都是市场行为。
不过,住建部在 2025 年 3 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开发商在项目开盘后 30 天内不得随意调整价格,超过调整幅度 15% 的需要向当地房管部门报备。违反规定的企业将面临 10 万元至 50 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暂停网签资格。
律师说法
合同若无 " 降价补偿 " 约定 很难要求补差价
北京市盈科 ( 西安 ) 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林安表示,商品房作为商品,其价格会受市场供需、政策调整、企业资金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本身存在涨跌的风险。业主与开发商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一旦成立并履行,双方均应受其约束。如果合同中没有关于 " 保价 " 或 " 降价补偿 " 的特别约定,开发商单纯因市场原因降价,很难要求补差价。
" 但如果开发商假借‘工抵房’名义进行大幅降价销售,而实际上并无真实的抵押关系,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违规销售,购房业主可以向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投诉反映," 林安提醒,购房业主可以要求主管部门核查开发商的 " 工抵房 " 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或违规销售的行为。如果查实开发商是以 " 工抵房 " 为名行恶意降价之实,主管部门可能会对其进行处理。
来源 /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