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作指北」栏目第 41 篇文章
了解写作 · 开始写作 · 学会写作
请将本号设为星标,不再错过推送
文 | 叶伟民
我们学写作,从课堂作文时代就注重积累素材,名人警句(金句)是其中之一。很多人背名言的目的很简单:自己没词儿的时候,就拉个大佬来帮帮场子,显得一肚子墨水,再不济也能唬唬人。
于是,很多人拼命抄金句,背金句,记得滚瓜烂熟,大有众神护体之感。然而,一提笔写东西,这些储备要不一句也想不起,要不就像打补丁那样生缝上去,不仅生硬突兀,逻辑还很混乱。举个反例:
我们的沟通越来越少,只剩下琐碎的争吵和冰冷的沉默。泰戈尔说过:"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然而,此刻不要说歌了,我连一个字也不想说。
两口子拌个嘴,却要上升到苦难哲学,无论是思维还是情感都明显错位。可见生搬硬套名言,不仅不能为文章增色,还反显矫情和尴尬。
怎么破呢?关键在两个字——化用。
引用名言就像砌墙,如果师傅有眼力有运气,一下就从石碓中找到与缺口严丝合缝的石块,那简直是享受。但是,万一翻个底朝天,也只有几块形状相近的,师傅就只好敲打加工,再砌入墙中。
这个过程,就是 " 化用 ",也可以理解为顺势改造。从简到繁,化用名言有三种高效方法。
关键词替换法:借骨填肉
这是最直接的化用方法,把金句中的关键词替换掉,既保留原句的结构和韵律美感,也通过换词来贴合新的文章主题。
比如,你在写一篇关于互联网时代如何分辨价值信息的文章,想用一句金句。这时候你可能想到《论语》里的一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直接用吧,说的又不是同一件事,那我们可以将 " 学、思 " 这两个关键词提炼出来,替换成 " 搜(搜索)" 和 " 辨(辨别)",最后变成:
搜而不辨则罔,辨而不搜则殆。
经过简单替换,就可以适配正在写的主题。读者在读出新意之余,也领会出你所引用的名言原句。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句式工整、朗朗上口的对偶句、排比句,精髓在于 " 借骨填肉 "。
句式借用法:旧瓶装新酒
关键词替换法很易上手,属于 " 微整 "。如果再延伸一下,就可以借用名言的句式,做句子替换手术,完成更大程度的化用。例如清人张潮有句话说读书: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如果你正在写一篇友情主题的文章,直接用是不妥的。但这个句式很好,交友如读书,也是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滋味。于是,我们保留句式,做句子层面的替换,可化用为:
少年交友,如溪边戏水;中年交友,如湖中泛舟;老年交友,如临海观潮。
相比关键词替换法,句式借用法对作者的语言能力要求更高,借用的不仅仅是句式,还有原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节奏。
意境化用法:吃进去,吐出来
第三种方法 " 化 " 得最深,不直接引用原句,而是消化吸收其精髓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是一种重新演绎的 " 化用 "。例如苏轼有言:
此心安处是吾乡。
假如你正在写一篇海外游子的故事,结尾想用一句话留下回响,而且想用自己的话,就可以如下化用苏轼的词:
真正的归来,不在于地理坐标上的抵达,而源自内心深处的安宁。
这种方法不着痕迹,却能将前人的智慧融入自己的话语体系,既能避免因频繁引用名言而带来的拼凑感,也能用新的语言表达恒久的真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 " 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