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热的事,毫无疑问,罗永浩大战西贝。
如果你还没关注,也没事,差评君给你简单说下来龙去脉。
10 号,罗永浩发了条微博,说西贝都是预制,价格还贵,很恶心,呼吁强制餐厅注明预制菜。
其创始人贾国龙看完微博,感觉没法忍,公开回应称,目前西贝没有预制菜,要起诉罗永浩。
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上线罗永浩同款菜单,共 13 道菜,支持直接点餐,也可以根据菜单增减菜品。同时开放后厨,允许顾客参观制作过程。
一来,贾老板可能觉得这事自己在理,搞大了能收获大流量,二来,近年来老板网红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贾老板也没少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或许也有借此机会打造个人 IP 的想法,所以态度特硬。
这下好了,矛盾彻底升级,从《 舌尖上的预制菜 》快进到《 今日说法 》了。
罗永浩也没闲着,连发 20 多条微博对线,又是转发送 iPhone ,又是悬赏十万,甚至还顺势开了一场直播,就来讨论这事。
西贝一下子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去厨房探班的,扒老总各种言论的,搜西贝过往新闻的。
老罗说的有道理嘛?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出我吃到嘴里的菜没锅气,不像现炒的,有预制成分,这没毛病啊。
但,西贝敢这么硬气,也不是晕了头,而是真有点底气。
为了规范市场,2024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规范。
在这则通知中,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甚至,说不好,西贝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这波稳赢。。。
因为做生意,合不合规是一方面,能不能让老百姓支持又是另一方面,上一个学到这个道理的,应该是张小泉。
首先,现阶段,什么是预制菜,众说纷纭。你别跟我说什么有规定,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未必会跟着这个规定走。
比如,有人认为,只要不是新鲜材料,现做现吃,就是预制菜。通过保鲜科技能放越久,就越让人担心。
但也有人觉得,按照这个说法,那卤味、肉夹馍、速冻饺子以及麦当劳的很多品,不都是预制菜嘛?都不安全吗?
毕竟,大家之所以愿意下馆子,很大一部分是在为了厨师的技艺、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锅气买单。
有人理解的预制菜,是半成品,由中央厨房完成前期费时的材料炖煮,再急冻锁鲜,送到门店再进一步加工。
除了前面提到的通知以外,2022 年,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预制菜产品规范》中,也尝试对预制菜下过定义。
主要思路是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把预制菜分成了:
即食,卤味等到手可以直接吃的;
即热,各种料理包等加热 / 解冻就能吃的;
即烹,深度处理的食材,让你到手简单烹饪就能吃,比如牛腩帮你炖好;
即配,有点类似于净菜,食材给你配好,你到手自己烹饪。
这不,今天西贝官方微博发布九宫格长图,逐道公布制作流程,想要论证自己不是预制菜。
结果网友一看,浓汤宝、大包番茄汤、大包南瓜泥,这还不是预制菜?!
我说白了,现阶段老百姓心里的非预制菜就一种。
点完菜,后厨开始把新鲜食材框框放锅里给你一顿爆炒,又香又烫,端上桌还冒着热气。
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它的对错了,相反的,西贝这波只是成了一个出气筒。。。
你看啊,西贝的莜面算是一大招牌产品,由员工现场手搓制作,非常手工,看着一点也不预制。
可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下,通常都是群嘲。预制不预制的,根本不是大家在意的核心。
你要么就便宜、快速、预制;要是卖得贵了,就得做到好吃、现做、费功夫。
但很多餐饮企业靠着中央厨房,实现了餐饮工业化的同时,却并没有让客人享受到相对应的福利。虽然食材比不上当天现买的,成本也压低了,但价格丝毫没变。
当然,你要真能把预制菜卖上价格,那也是种本事,但前提是,你得公开透明,确保消费者是心甘情愿掏钱。
咱就拿老乡鸡举个例子。老乡鸡也是搞预制菜的,但是人家不但价位合适,还标的明明白白,把选择权交到消费者手里,反而为自己赢得称赞。
消费者讨厌的,从来不是预制菜。
而是这单买了不明不白。
撰文:渡渡鸟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