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和西贝的瓜,这两天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真给我看笑了。
本来觉得这事儿挺简单的,看了就翻篇,但一觉醒来西贝非得硬刚,直接让事态愈发失控。
虽然搞不懂西贝为 " 口碑 " 还是为 " 流量 ",但背后终究和餐饮行业的标准化和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关,还是来聊聊。
先简单过下这事儿经过:
前天( 10 号),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
这一正面回应,直接引爆热搜,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还公开晒出了罗永浩的消费账单," 罗永浩一行五人 15 道菜品总消费为 830 元 ";
门店也推出罗永浩套餐,定价 785 元 ......
包括:公开发起 10 万元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 " 真凭实据 ",并表示已准备好应诉;
甚至进一步聊到就餐细节," 浓浓的隔夜菜的味儿 ",等等。
接下来,就是晚上罗永浩开直播谈这件事;西贝确实开启了后厨线上直播,当然还有后期按程序走诉讼。
网友的争论,大多围绕 " 西贝是不是预制菜 " 、" 预制菜定义是啥 "、" 西贝的价格贵不贵 " 、" 商家应该明示预制菜,消费者有知情权 " 等等话题展开。
于公,罗永浩是消费者角度,占位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于私,人家现在手里端的就是 " 流量 " 的碗。
线下吃到预制菜,如果觉得贵、不满意、甚至有 " 浓浓的隔夜菜 " 味儿,要维护个人权益的话,当场就能跟商家提出来要求重做或者退款。
这事儿狐妹真遇到过,去某连锁餐饮店点了一份炒饭,第一口就觉得米味儿不对,因为菜单没明确是预制的,直接就联系店经理让厨师重新 " 按需求换米 " 炒了一份。
当然狐妹只是普通消费者,没有罗永浩有粉丝效应,所以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只能用自己的权益去解决实际问题。
罗永浩选择在网上公开,也是就这次西贝的案例来促进餐饮预制菜行业更规范。
换句话说,不管西贝是不是预制菜,跟西贝的对簿公堂最后是输是赢,罗永浩流量有了,还给相关案件积累素材,也引发舆论关注倒促行业规范,怎么看都是赢。
互联网有记忆,从过往的碎片来看,西贝和创始人贾国龙都没少上热搜,把西贝和罗永浩相关的话题摆出来看,曝光度很难说清谁多谁少。
除了早就有吐槽他家贵、涨价的话题,还有些关于贾国龙谈 715 工作制等相关带有争议性的话题。
所以很难说这波硬刚罗永浩,是为单纯的维护自家口碑,顺势推出罗永浩套餐也能印证这一点。
直白点,不管西贝最后的起诉是赢是输,背后都是商业利益。
关键就在这里,商人为赚钱,赚的是消费者的钱,本质上是对立的。
至于西贝好不好吃,贵不贵,原本就没有统一标准。
要是这破天的流量能短期内给西贝创收,但长远看,这波流量于西贝而言,并不见得是好事。
所以看似坦荡的举动,实则高危行为,很容易演变成 " 自曝 " 难收场。
退一万步讲,就算西贝拿着新规,最后自证了连锁门店 " 中央厨房 " 模式的 " 清白 " 。
但到底是干餐饮的,西贝必须要面对的就是消费者的众口难调,且消费者对菜品的实际标准,也跟新规纸面规定有落差,外加现在行业这么卷,多的是餐厅比西贝价格更便宜、味道更好的他选项 ......
所以西贝真的很难评。
无论如何,也是要感谢这次的热点事件了。
简单总结,这 " 瓜 " 实际揭露的是,餐饮行业标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错位。
基于舆论压力,罗永浩和西贝这事到最后,一定程度上是会推动相关法律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
尽管战线会被拉长,但也能变相促进餐饮行业更透明、更标准发展。
长远看,对普通消费者是利好,也不错 ......
参考资料:
新浪微博等其他网络信息
编辑: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