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知著网 13分钟前

天津欢乐谷“小蛋糕”:美的过誉是一块被凝视的蛋糕

「女性如何直视并陈说自身的欲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拥有参与游戏的权力,在没有挣脱父权制框架的前提下,无法得出完全崭新的答案。」

>>>

近日,天津欢乐谷一名保安在互联网走红。许多游客觉得他腼腆、老实,让他做比心、小狗耳朵等 " 饭撒 ",并且给他取了个外号 " 小蛋糕 "。

随着 " 小蛋糕 " 走红,同一园区的其他保安也被游客取甜点外号,开始饭撒并吸引人气。这一现象逐渐扩展到不同地区的游乐园中。

(网友分享各地欢乐谷类似情况)

有网友认为,保安小哥有种 " 老实人豁出去 " 的腼腆羞涩,逗起来很好玩,提供了一定情绪价值。另一部分网友则反驳,明明都是很普通的男性,谈不上帅和可爱,为什么要饭撒、取昵称、追捧他们,并吐槽 " 全世界审美下降 "。

(相关讨论)

抛开争议,无需多加审判普通人的外貌。保安小哥正常工作却吸引人气,值得探讨的是 " 小蛋糕 " 这一称呼似乎透露出凝视意味。

这并不是指责游客对保安构成凝视和骚扰,而在于可爱的形容只是表征,这背后关乎谁能凝视,女性又如何投射自己的欲望。

在这场 " 你情我愿 " 的游戏里,女性凝视看似提供定义男性如何被注视的情绪价值,实则服从了父权制规训,以甜蜜的方式走向同样失权的结局。

1

规则:你的凝视落入我的脚本

喜欢和保安小哥互动的网友大多认为 " 逗老实人很可爱 ",他们比心、比小狗耳朵等回应提供了游玩之外的情绪价值。

包含挑逗意味的玩笑,看见对方听到后因老实而露出害羞模样,会带来一种 " 出格 " 的刺激感,这其实也是一种凝视。在凝视关系中," 看 " 与 " 被看 " 并非对等,而是存在权力结构的隐喻。正如约翰 · 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指出的,男性往往注视女性,而女性则被迫注视自己被注视的形象。

(《观看之道》 [ 英 ] 约翰 · 伯格 著)

以 " 小蛋糕 " 这种近乎甜腻的昵称称呼对方,也包含着欲望的投射。这种投射并不一定是直接的性意味,而可能是一种拟物化的亲昵,即将人等同于软萌、无害的物件。

" 小蛋糕 " 称呼最早来自 Lolita 裙爱好者,指裙摆上的布料和蕾丝层层叠叠像蛋糕的奶油裱花,是夸奖 Lo 裙可爱漂亮的褒义词。后来,该词延伸到二次元文化中,变成形容男女角色软萌惹人爱,并逐渐演变成互联网著名流行语 " 宝宝你是一个香香软软的小蛋糕 ",用来形容可爱的挂件、宠物、人等。

(互联网流行语)

最开始形容 Lo 裙像蛋糕,是在物与物的特征上进行平行的类比。但经历了从形容二次元人物到三次元中的人的延伸之后,这种物的可爱意味被逐渐标准化、泛化,能否和人的特性划等号值得商榷。

当然,用自己觉得可爱美好的词——例如一个物品——形容对方具有同样的特征是用语的自由,许多人也能欣然接受。但这种软萌到扁平的、不造成威胁的、略带物化色彩的特征类比,存在误读甚至曲解的空间。

例如,当一个人被不断称作 " 小动物 " 或 " 小朋友 " 时,虽然语气上是可爱,但幼态的称呼同时剥夺了其成年人的复杂性和主体性。如果一名女性在现实中或网络上被陌生男子叫小蛋糕,可能对方确实是夸赞,也难免造成骚扰的误会。

(网友反对小蛋糕称呼的讨论)

但这些称呼保安小哥是 " 小蛋糕 " 的女生似乎并不构成对保安过分的骚扰。因为保安一方面接受了游客的挑逗和饭撒要求,并且获得了人气;另一方面在走红后保安开始直播赚钱,甚至传出因太多人找他合照、求饭撒而出现区别对待的现象。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语境与身份会显著影响相同话语的结果。

试想一个女生,被大量男网友作为欲望投射对象,称呼含有凝视意味的外号,她经受的可能就不是这样的追捧和名气了,而是诸多质疑、冷眼,甚至是攻击、谩骂,指责她道德败坏。

更浅显层面,欢乐谷内有许多妆造精致靓丽的女性工作人员,她们为什么没有成为走红的 " 小蛋糕 " 呢?

(网友评论)

男性和女性在同一情况下的结局不同,正是双重标准的体现。

男性往往只需在场,哪怕并不符合主流审美,也可能因某个被赋予的标签而轻松获得关注与追捧;而女性即便外貌精致、妆容考究,投入大量心力去符合社会期待,却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以致无人问津。

这种反差揭示了在性别角色上,与外貌、美、可爱等相关特征的叙事和要求在公共语境和社会文化中并非对男女一视同仁。

(戴为脱口秀)

近年来,一些论调鼓励女性以 " 女凝 " 回应类似现象。女性凝视指通过女性的视角,呈现女性作为欲望主体,引入女性的经验和感知方式,尊重被看的人及其复杂性,试图打破男性主导叙事和观看逻辑。

但这种实践往往更像是一种爽文式的复仇叙事。它在表面上提供了情绪上的快感,却依旧沿用了父权制下的 " 屈从 " 的凝视逻辑与审美模板,只是把凝视的主体换成了女性,并未真正跳脱出这套审视和评判的框架。

(美剧《欲望都市》中的女凝)

例如,即使男性的外貌并不出众,但只要在经济、阅历、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一定资本,仍可以在情感市场和职场晋升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女性的外貌、年龄、身材仍是上述情境中无法被忽视的重要部分,哪怕这名女性拥有和男性同样的社会资本。

换句话说,即便男性在外表和才华上被凝视,这种凝视并不具备长久的、结构性的影响,仍是需要时可以被选择、无关紧要即可随时抛弃的一部分。但对女性而言,则难逃 " 可看性 " 的默认逻辑和社会筛选体系。

本质上,这场游戏的规则就是错误的。女性如何直视并陈说自身的欲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拥有参与游戏的权力,在没有挣脱父权制框架的前提下,无法得出完全崭新的答案。

女凝提供了短暂的安慰,像一种甜蜜的温和的逃避,但最终女性并不可能真正的夺权与赋权,而是走向同样失权的结局。

(网友评论)

话虽如此,女凝也有一定积极影响。的确有男性博主在女朋友和女网友的建议和监督下,通过调整发型、穿搭、生活习惯,变得更得体帅气。更广泛的,女凝的出现让更多人意识到 " 女本位 " 的观看角度,开始注意并反思男凝。

但这都只是太小太个体的层面。广义层面而言,女凝尚未影响社会运转及权力结构,其落点不是真正的平等,而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找寻平等方向的鼓励和努力。

(电影《丹麦女孩》)

2

规训:审美之 " 美 " 早已过誉

关于天津欢乐谷小蛋糕的吐槽中,有一类声量较大:比起平平无奇的普男,为什么那么多美女还不火?

的确,美貌看似是一种资源,能够吸引眼球,带来关注。但美从来不是一种天然的红利,而是父权制规训的结果。它并非真正为女性自身赋能,而是规定了什么样的女性值得被看到、有更多社会优势,并让女性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自我调整,以符合那套被建构出来的标准。

(TED Talk)

这种规训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为顺从者提供有限的 " 优势 ",从而在社会层面制造一种假象,仿佛只要足够美丽,就能获得金钱、名誉、人脉的通行证。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这场外貌内卷中,甘愿用精力、金钱去追逐这套标准。

另一方面,它为规则设定者带来最大收益。男性在这套体系中几乎没有被约束,甚至能在完全不对等的条件下被赋予另一种解读空间。比如,男性的 " 丑帅 " 常常被视为有张力、有个性,而女性的 " 不美 " 则极少得到类似的积极阐释。

(网友评论)

这种现象在流行文化中尤为明显。韩流偶像男团成员即便长相、身材平平,依旧可以依靠舞台表现、性格人设赢得大量粉丝追捧;而女团成员则必须在外貌和身材上维持近乎极致的自我管理,一旦被媒体或粉丝评价 " 不够美 "" 不够瘦 ",便会陷入舆论漩涡、人气下降。

再如在影视剧里,男演员即便长相普通,也能凭借 " 演技派 "" 气质派 " 获得认可。而女演员若缺乏符合主流审美的外貌,只是离 " 完美 " 差了一小步,或者稍微年长一些,这微不足道的 " 缺陷 " 都会被评头论足,争论长得 " 普不普 "" 老不老 "。

(谢盈萱谈社会投射给女演员的年龄焦虑)

由此可见," 美 " 并不是女性的天然资本,而是被过度拔高的要求。它让女性即使并不以取悦男性为目的,也不得不在潜意识中按照 " 第二性 " 的标准来约束自身,成为社会文化中房间里的大象。

近年来,关于 " 服美役 " 的讨论持续火热。有人说,喜欢 " 美 " 就追求 " 美 ",自己开心就好,过度设限只会放弃更多本就拥有的选项;有人说,无论形式如何,只要还在追求 " 美 "," 服美役 " 就永远不会消失," 美 " 的标准也永远不会进步。

其中,有一个观点是,追不追求美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拥有并坚持可以不追求的选择。

(辩论:" 爱美 " 之于女性是一种自由 / 不自由)

就像不喜欢 " 小蛋糕 " 称呼的人可以不再使用,不喜欢化妆的女性可以不用化妆,不喜欢花大量时间精力搭配服饰的女性可以穿搭随性舒适。

这样的回答看似轻巧,但 " 可以不怎么样 " 的选项,本身也是一种鼓励,一种不向现有规训低头、忠于自我的实践。

(单口 It ’ s Great To Be Here)

只要意识到审美的 " 美 " 已被过誉,就离平等和平权更近了一步。

不要放弃如此微小的选择,哪怕只是让香香软软的小蛋糕回归奶油蛋糕本身。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相关标签
读览精华

读览精华

精致阅读,品味生活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