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局微信公共账号 zhijuzk)
▼
如果你想辨别一个人是不是体制内的,最快的办法是问他这个问题:体制内到底还是不是金饭碗?
若他回答是,那他不是体制内的。若他回答不是,那他是体制内的。
围城属性拉满了属于是。
围城两边的人都振振有词:一边说,现在公考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堪比高考了,很多有门路让孩子躲过高考的家庭,都要让孩子考公,这要不是金饭碗,这些人都是吃饱了撑的?
另一边则说,你见谁家的金饭碗是五加二白加黑地加班,领导随口一句话,大半夜的也得爬起来干活,每天一睁眼就是写不完的讲话、填不完的台账?还说我吃饱了撑的,我根本吃不饱好吧?
然后围城外边的就不乐意了:废话这么多,有本事你出来啊?
接着围城里边的也不乐意了:废话这么多,有本事你进来啊?
就这样,双方吵来吵去,吵去吵来,总没个结果。
没结果倒也正常。毕竟," 体制内到底是不是金饭碗 " 这个问题,远比它看起来更复杂——体制内的人为啥觉得它不是了,体制外的人为啥觉得它还是,这都要从头说起。
曾几何时,体制内是名副其实、如假包换的金饭碗:权力大、资源多、收入高、工作清闲,还不用担心失业。妥妥的 24K 纯金饭碗。
但很多人只看到了体制内是金饭碗,却忽略了支撑这个金饭碗的前提条件:那个体制内还是金饭碗的时代,本身也是镀金时代。
在那个时代,虽然很多地方并不完美,但经济的上行,实现了一俊遮百丑的效果,人们尽管有许多不如意,却普遍都有盼头,有奔头,有干头,有憧憬,有向往,有希望。于是这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当体制内是真正的金饭碗的时候,真想端这个金饭碗的人,反而不如现在多。
那时候,许多有才学有抱负的人,要么干脆不进围城,要么进来也会再出去,再要么,进来后就骑在墙上," 兼顾 " 城内城外。你当然可以说这有很多不合规的地方,但这个现象至少可以解释刚才的问题:
从前,体制内为什么不卷?现在,体制内为什么很卷?
其实从前不是体制内不卷,而是大家都不怎么卷。现在也不只是体制内很卷,而是所有还能提供饭碗的行业都在卷,只是体制内成了最显眼的那个。
这没办法,谁让很多企业要么倒了、要么跑了、要么快撑不住了呢?这时候,唯一幸存的避风港——体制内,当然就成了众望所归,而众望所归自然也就是众矢之的。
随着挤进围城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大家渐渐发现,城外已经找不到像样的蛋糕了,而城里的蛋糕,依然只有那么大,快不够分了。
那怎么办?卷呗。
为了管理,也为了筛选,体制内的领导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考核、评比、打分,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会议、台账、督查,这些东西其实并不体现、甚至也不关心你到底干了什么实事,它们的作用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证明你没有闲着、你的领导也没有闲着。
如果你问,证明自己没闲着到底有什么意义,那只能回答,证明本身就是意义。
你想啊,既然围城之外已是风雨飘摇,城内的人怎么好意思闲着?无论如何也得想点事出来,忙一忙啊。
当然,如果说体制内的累,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闲着才没苦硬吃,那也片面了。
过去一段时间,体制内确实出现了没苦硬吃的现象,那时大伙儿经常嘲讽体制内的工作是 "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苦难也要上 "。
但现在不是这样了,至少不全是。现在是真有困难。
什么困难呢?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当那个所谓 " 万物生长 " 的时代结束,大家才意识到,原来它的底层土壤——也就是底层逻辑——还真就是土壤。
很多人可能对土地财政没什么概念,更不知道它曾撑起了多少辉煌。但事实上,在土地财政的逻辑下,地方靠卖地获取了大量收入,金融链条也跟着飞速运转,基建狂飙突进,城市焕发华彩——唯一的问题是,普通人过去三十年的积蓄、未来三十年的收入,都绑在了上面。
也就是说,土地财政总有持续不下去的那天,而真到了那天," 债务 " 就是悬在每个地方、每个机构、每个人头上的阴云。
地方收入减少,债务累加,公共支出却不能少。于是我们就听到了越来越多的 " 既要又要还要 " ——为什么很多地方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不就是因为草已经没了。
激励没有了,转圜没有了,高速增长下的希望和憧憬也没有了,有的只剩下任务,以及压力。然而直到这时,很多人依然以为这只是某个 " 不切实际 "、" 不近人情 " 的领导的问题,却没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一场系统性、结构性的资源枯竭。
偏偏这时,又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于是体制内的人就面临一种奇怪的局面:
一方面,过去被高速增长掩盖的各种矛盾,都在不断显现,从医患纠纷,到信贷纠纷,再到邻里纠纷,自己要维的 " 稳 " 越来越多、越来越急、越来越容不得半步差池。
另一方面,自己一句话没斟酌,一步没慎重,随时可能成为一个舆情,然后一辈子白干。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明智的选择就不可能再是 " 解决问题 ",而只能是 " 尽力证明我在解决问题 "。
就这样,干事创业让位于甩锅免责,成为实际上的工作目标。就拿体制内最简单的 " 开会报名 " 来说吧,过去报名,电话里跟联系人说一声就行了,现在报名,则要填写报名表,打印好让领导签上字,再盖上公章,最后扫描,同时报送电子版和纸质版。
于是,每个单位负责报名的人,要把自家的名单 " 走程序 ",负责统计报名的人,汇总好名单,也要 " 走程序 "。过去一分钟的工作现在能干一小时。
你可以说这样很严谨,但它背后的实质逻辑是免责:一切都是经过确认的,万一出点啥事,我没有责任。
确实,这样是没有什么责任,可是同样也没有什么激情。
当体制内的大部分工作都变成 " 证明我没有闲着 "" 证明我没有责任 ",一副 " 又忙又不担当 " 的图景就成形了。大家的时间被它榨干,能量被它耗尽,成就感和使命感被它凌迟。
这样的体制内,还能算金饭碗吗?它早已不再清闲,可它又忙碌得毫无价值。
但这又确实算好的了。当一个又一个的灶台冷去,这个曾经的金饭碗里,好歹还算有口热饭。下行时代,这还不行吗?
要知道,有些人,可是连锅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