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 9 月 12 日消息,日前,IAA 2025 正式在德国慕尼黑拉开序幕,一个可喜的观察是,这次中国供应链企业已不再只是 " 参与者 "。
超过 100 家中国企业参展,其中智能驾驶产业链公司成为中坚——从激光雷达、域控制器到算法平台,中国正在系统性地输出一整套可量产、可复用的智驾能力。
在这股出海浪潮中,卓驭以其 " 油电同智 " 的工程路径和 "Drive Agent" 的技术愿景,成为欧洲市场尤其关注的一个样本。
在 IAA 2025 现场,车东西也对卓驭科技副总裁于贝贝进行了专访,共同探讨了在欧洲智能化上车 " 爆发前夜 " 的时刻。
以卓驭为代表的中国方案,正在把 " 从产品出海到技术与生态出海 " 的叙事,变成可量产、可复用、可度量的产业现状。
01.
中国供应链 " 炸场 "IAA
欧洲迎来辅助驾驶拐点
欧洲正处在智能驾驶爆发的前夜。一方面,欧盟《通用安全法规》强制要求新车配备辅助驾驶功能;另一方面,主机厂在电动化转型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亟需通过智能化升级维持燃油车产品竞争力。
从欧洲主机厂的角度来看,当下油电并行的现实压力让 " 增量即存量 " 成为共识。电动化仍需时间爬坡,而燃油车平台通过辅助驾驶升级,更能在用户体验上实现差异化,稳住利润曲线。
" 欧洲用户对汽车智能化的认知,类似几年前的中国——还处在‘冰箱彩电大沙发’阶段。" 于贝贝坦言," 但他们缺的不是预算,而是真正好用、有用户价值的产品。"
在她看来,一旦智驾功能做到足够可靠、自然,欧洲市场也将快速从 " 选配 " 走向 " 标配 "。而中国供应链企业正凭借软硬一体、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能力,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力量。
02.
卓驭科技出海欧洲
发布多项软硬件产品
在国内相对比较低调的卓驭,这次则在慕尼黑车展上拿出了多个重磅产品。他们不仅在展台上集中展示了全栈自研的传感、算力与域控平台,还在现场宣布德国不伦瑞克分公司正式落地。
从具备软硬一体全栈自研能力的出海方案来看,卓驭的布局相当全面。
在感知硬件方面,卓驭拿出了激目 2.0、" 知周 " 全固态近场补盲激光雷达,具备从感知到计算的全栈能力。
在域控方面,卓驭同时亮出两张 " 王牌 ":基于高通 SA8775P 的舱驾融合控制器,以及基于英伟达 NVIDIA DRIVE AGX Thor 的高算力平台方案。
高通方案可以满足当下量产需求,强调冗余架构、热管理和跨 SoC 适配,帮助 OEM 在法规压力下快速落地。
而英伟达 Thor 方案,则是为未来预留算力空间,支持多模态大模型部署,面向更高阶的智能驾驶体验。
同时,与多数从电动车切入的智驾企业不同,卓驭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契合欧洲现状的路径:从燃油车做起。
" 油车智驾最难的是散热和非线性控制," 于贝贝说," 但这恰好是我们的‘祖传技艺’。" 她所说的 " 祖传 ",源自卓驭从 7V+32TOPS 实现无图城市领航的在 " 西瓜上雕森林 " 的经验—— " 在低算力芯片上做高阶功能,我们特别擅长。"
2018 年,卓驭开始与大众合作开发燃油车智驾系统;2025 年,双方合作的 IQ.Pilot 增强辅助驾驶系统已在全新揽境等燃油车型上实现高速 NOA。这是业内少数真正在传统燃油平台落地的高阶智驾功能。
这种技术硬实力,叠加通过 A-SPICE CL2 大众三方联合审核的工程能力,使卓驭在欧洲 OEM 眼中具备 " 即插即用 " 的吸引力。其软件开发流程、功能安全和质量体系已达到德系标准,具备直接量产交付的能力。不难看出,卓驭正在用工程成熟度和体验优化,推动辅助驾驶在欧洲市场的普及,并在全球智能驾驶竞争中打出一张 " 油电同智 " 的差异化牌。
同时,卓驭今年在德国不伦瑞克正式设立分公司,组建本地工程与合规团队。"ADAS 是数据驱动的,我们必须本地化处理数据、满足欧洲合规," 于贝贝强调," 这不是销售前哨,是真正扎根。"
以下为此次 IAA 上车东西与卓驭副总裁于贝贝的访谈实录摘选:
车东西:卓驭今年在 IAA 的主题是 "Intelligence for All",为什么选择这个概念?
于贝贝:这跟我们的企业愿景高度一致—— Safe and effortless travel for everyone。智驾不应该是高端车的专属,也应该让燃油车用户享受到,更应该让全球每一个市场的用户,都能用上好用、安全的辅助驾驶。
车东西:具体怎么做?如何理解 " 平权 "?
于贝贝:我举一个例子。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为最早一批宝骏云海 / 云朵的用户提供 OTA 升级——尽管他们使用的是 32TOPS 的 " 小算力 " 方案。智驾平权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一代硬件一代人。我们从成本的底层逻辑入手,通过软硬一体全栈自研,做规模化降本,做持续性的功能更新。
车东西:但欧洲市场是否接受这种 " 平权 " 叙事?你们在这边设立分公司是出于什么考虑?
于贝贝:我们选择在德国不伦瑞克设立实体公司,不只是开一个销售办公室。我们要组建本地工程团队,尤其是数据合规和适配上的人才。但骨子里,我们仍是一家 " 身段灵活 " 的中国企业——正如我常说,我们的商业模式是 "All you can eat",能软能硬,能合也能独。
车东西:我注意到卓驭在欧洲是从燃油车切入的,比如大众的 IQ.Pilot 辅助驾驶系统,为什么?
于贝贝:因为欧洲仍是一个燃油车为主的市场。但我们不挑——从 2018 年跟大众合作开始,我们就坚持 " 油电同智 "。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油车的动力系统是非线性的,散热挑战大,但我们恰恰擅长在低功耗、小算力芯片上实现高阶功能。
车东西:这种能力从何而来?
于贝贝:可以算是 " 祖传技艺 "(笑)。早在无人机时代,我们就在 DSP 上做避障、跟踪、定位,没有 SOC,全靠算法优化……这种能力非常契合油车对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要求。
车东西:和欧洲传统 Tier1 相比,你们如何应对竞争?
于贝贝:大众已经教会我们一件事——只有竞争,行业才能更健康发展。我们心态很开放,也愿意相互合作。我们认为,当下的欧洲汽车自动化市场不是零和博弈的游戏,而是与本地企业一起先把蛋糕做大。
车东西:这次我看到卓驭与高通、英伟达都有深入合作,尤其 Thor 芯片 1000TOPS 的算力平台,你们怎么看未来技术路线?
于贝贝:我们之所以选择 Thor,是因为我们发现——要想实现下一代智驾体验,必须引入多模态大模型。即便通过蒸馏压缩到 3~4B 参数,也仍需几百 TOPS 算力。Thor 是目前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芯片。
车东西:这些算力具体会用在什么场景?
于贝贝:我们要做的是 "Drive Agent"。车不应该只是一个 AI 系统,更应该是一个能推理、会交互的智能体。比如理解交警手势、识别路面文字、和乘客自然对话……甚至舱驾共享一个大模型,避免算力浪费。
车东西:但模型最终还是要靠数据喂养?
于贝贝:Scaling Law 依然有效。算力和数据是生成式模型的基础,这一点没有捷径。
03.
结语:"Intellegence for All"
是一场长期主义的工程远征
我们不难发现卓驭对于其整个出海路径的思考已经非常明确。一方面," 油电同智 " 是卓驭在欧洲市场的现实打法,另一方面则还包括了其面向未来的技术信仰。
相比 " 颠覆 " 这个词,于贝贝更愿意用 " 工程优化 "、" 持续迭代 " 和 " 用户价值 " 来描述卓驭的路径。
从 32TOPS 芯片上的持续升级,到 Thor 算力平台上的 Drive Agent;从宝骏用户口中的 " 好用不贵 ",到大众燃油车上的 NOA 落地——卓驭正在尝试一条看似矛盾但合乎逻辑的路径:既要高端技术的先进性,也要基础功能的普惠性。
对话的最后,于贝贝也再次强调:" 卓驭不发期货,只交付已经验证的能力。"
卓驭此次 IAA 提出的 "Intellegence for All" 的口号本质不在技术,而在于是否愿意把早期用户当成长久的伙伴,是否愿意在油车这样 " 难却必要 " 的市场中投入时间,以及是否敢于在巨头林立的欧洲 " 肉身出海 "、直面竞争。
显然,卓驭正在这样做了。
而在这场始于 IAA、但远不止于 IAA 的出海浪潮中,中国供应链企业也正在证明一件事:智驾平权,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尊重市场、理解用户、长期主义的工程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