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11小时前

厌倦“白人饭”的欧洲中产,盯上杨国福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周月明

编辑|苗正卿

题图|杨国福

靠麻辣烫匆匆解决午餐的中国打工人,可能想象不到,欧洲人已经开始在麻辣烫店里聚餐过生日了。

伦敦中国城的杨国福,七八个欧洲年轻人围着几碗沸腾的麻辣烫喝啤酒吃蛋糕,一餐消费 200 镑,已是常见的场景。他们把快餐吃成派对的样子,也许让你想起小时候也在麦当劳过过生日。

杨国福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餐饮出海潮。2022 年初至今,杨国福在全球已有近 200 家门店。

不过与许多出海企业的叙事不同,杨国福并非是在国内卷不下去出国找增量。2023 年,杨国福的新增加盟量比上年翻了一倍,疫情放开后,许多年轻人想开一家麻辣烫店作为自己的副业是原因之一。

" 杨国福出海实际是船长(杨兴宇)担任董事长后的重点战役。" 杨国福欧洲市场负责人平俊杰告诉虎嗅。

2022 年 6 月,杨兴宇(花名 " 船长 ")出任杨国福集团 CEO,负责杨国福集团的出海业务,杨兴宇的另一层身份是杨国福的儿子。杨国福在海外的品牌本土化升级、供应链和数智化系统的搭建等,都是杨兴宇主抓的业务。

在欧洲对标日本拉面

但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第一站,往往会选择文化属性和地理位置都相近的东南亚,或是消费水平更高的美国。

而欧洲整体 8400 亿美元的餐饮规模中,亚餐占比只在 2%-3%(168-252 亿美元),且据杨国福团队测算,此前麻辣烫只占亚餐市场的 0.5%-1%。

但杨国福仍将欧洲市场作为出海的桥头堡。

" 从美国走向全球,是从经济维度上从高到低。但从欧洲走向全球,是先征服文化高地,这可以完成品牌价值的高维认证,从而赚文化溢价的钱。" 平俊杰解释道。

杨国福在欧洲的定位也不再是低价品牌。

在欧洲亚餐的四大门类(日餐、韩餐、东南亚菜系、中餐)里,他们选择对标这其中文化属性最强、定价最高、门店数最多的日本拉面(日本拉面是日餐里最大品类、且同样是汤汤水水)。

据杨国福测算,日本拉面规模大概占欧洲亚餐的 4%-6% 左右,约 5-8 亿美元,在欧洲的门店总数在 3000 家左右。

鉴于此逻辑,杨国福的竞品也不是麻辣烫品牌,而是一家叫做 Takumi 的日本拉面品牌。这个品牌均价在 21-25 欧,目前已覆盖欧洲 8 个国家,有约 60 多家门店。

在欧洲,杨国福的平均客单价也定在 20-25 欧元(约 180-200 元人民币),而麦当劳 / 肯德基一个套餐大概只在 10 欧。

" 我们的门店评分已超过 Takumi,今明两年的目标分别是在门店数量、门店单产营业额上赶超,成为欧洲亚餐的头部连锁品牌。" 平俊杰称。

欧洲麻辣烫也卷了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杨国福入场后,欧洲麻辣烫市场也日趋激烈。

据杨国福团队测算,目前欧洲的麻辣烫店约在 600 家左右,行业营收增速在 20%-30%。

麻辣烫店增多的一个原因,与欧洲中餐市场目前的发展节点有关。

麻辣烫是一个不需要大厨的品类,一家店 6-7 个员工就已足够。

而中餐馆多为老华侨创立,他们靠餐饮立足后并不希望二代继续从事如此辛苦的行业。能做中餐的大厨越来越少,人工越来越昂贵。华人餐饮老板急需寻找一个标准化且人工成本低的项目。

"2024 年 5-8 月,单在柏林就冒出四五家麻辣烫店。近一两年欧洲多了几十家。" 平俊杰说。这其中,还有不少是想加盟杨国福但被拒绝的华人老板。

杨国福自身的开店速度也在加快。其在欧洲的门店约 50 家(含签约装修中门店),其中德国为最大阵地,约 23 家(11 家已开业),与国内类似,这些店基本都是加盟店,欧洲直营店只有 1 家。

据杨国福透露,欧洲 120-150 平米的普通门店单店月营收约 8-10 万欧元(前期投入 160-250 万人民币,含加盟费、装修、首批底料等);旗舰店(如杜塞尔多夫店)单店月营收约 18-20 万欧元(前期投入约 400 万人民币)。

而杨国福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加盟商的加盟费、服务费与杨国福文化相关的装修物料、以及采购的底料等。

"欧洲单个加盟店贡献收入每年约四五十万元,欧洲整体营收约 2000-3000 万元(含直营店),整个海外年营收已过 1 亿元。"平俊杰告诉虎嗅。

杨国福在欧洲具体还有哪些策略,遇到了什么挑战?以下为虎嗅与杨国福欧洲负责人平俊杰的对话实录:

虎嗅:在欧洲,杨国福的目标客群是谁?

平俊杰:杨国福在欧洲的客群经历了从留学生到本地人的转变。

早期依靠留学生群体启动,但如今门店的本地客流占比已超 60%,部分门店甚至达到 80-90%。消费主力主要是年轻人,包括各国学生和办公室白领,其中不乏律师、医生等中产人群。

虎嗅:杨国福在欧洲的心智定位与用餐场景是什么?怎么吸引这些本土顾客的?

平俊杰:杨国福想在欧洲重塑 " 麻辣烫 " 的消费心智,欧洲人并不把它当作纯快餐。

它的心智定位更像是 " 轻正餐 ":价格高于快餐(约 10 欧),但低于传统正餐(40-50 欧),类似于 30 年前进入中国时的肯德基、麦当劳,我们想营造一种 " 体面 " 的社交属性和新鲜感。

比如欧洲人会来杨国福过生日或聚餐,待几个小时一餐 200 磅以上,西班牙或德国人喜欢边喝啤酒边吃麻辣烫,国内基本很少这种情况。

虎嗅:具体怎么营造社交属性和新鲜感呢?

平俊杰: 杨国福想做 " 生活方式 " 品牌。

欧洲人喜欢将餐饮与社交、娱乐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在伦敦的旗舰店,负一楼改成了 live house 空间,有些音乐演出或脱口秀。另一家由银行旧址改造的门店,还把原先的地下金库改成了 KTV 包房。

总之,想通过融合音乐、文化,让杨国福变得更酷、更年轻化一些,也能开辟一些其他收入。

虎嗅:欧洲的供应链是如何管控的?

平俊杰:杨国福有自有工厂,可以规模化生产,给全球约 7000 家门店供给。今年下半年欧洲会建好前置仓,部分货品从当地直接集采,物流成本也降低了。

海外的供应链管控是个大问题。某些品牌因缺乏海外团队和稳定供应,加盟商甚至用其他火锅品牌的底料做麻辣烫,这种管控是失效的。

虎嗅:在欧洲,你们在口味上有较大调整吗?

平俊杰:实际上,产品本土化是我们最直接的挑战。

欧洲人过敏源非常多,店员会专门解释这些问题,还会把主要成分标识挂在店里。

此外,欧洲宗教习惯多样、素食主义也很流行,且欧洲的食物安全标准非常严苛(比如限制某些动物源成本),我们的汤底配方前后迭代了很多次。

虎嗅:除了产品本土化的挑战,你们还在欧洲遇到了哪些挑战?

平俊杰:首先是运营管理的复杂性。

大家一聊到欧洲会觉得这里是个很乱的地方。40 多个国家,语言、政策、税务系统各不相同。比如德国的认证在法国就不一定能用。复杂的政策给团队管理带来很大挑战。

此外,在欧洲拿店和装修周期会很长。一家杨国福门店从选址到开业耗时半年以上是常态,对资金和运营节奏的把控要求极高。

而在所有挑战中,最深刻、最根本的是文化融合的难度之高。

欧洲复杂的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不同国家间的语言隔阂(比如法国人、德国人不喜欢说英语),都是文化渗透中需要面对的无形壁垒。有时感觉不仅仅是卖一碗麻辣烫,更像是两种文明的对话。

虎嗅:如何看待麻辣烫赛道愈发激烈的竞争?

平俊杰:在加盟商的选择上,我们一个城市尽量选择一个加盟商,去避免一些恶性竞争,也避免内部消耗和品牌价值受损。这也导致我们拒绝了许多想加盟的华人商家,他们之中有些另起炉灶,开了其他麻辣烫店,也间接给我们带来竞争。

构建护城河在竞争中当然很重要。我认为杨国福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三点:

首先是品牌与文化。

杨国福刚出海时,因为在国内已有品牌知名度,所以一开始在留学生群体中就有了天然的口碑传播。深入欧洲后,我们也不想仅仅是卖产品,也注重文化叙事,比如举办麻辣嘉年华、推出结合各国历史的 " 香料故事 " 视频等,这些都是想让欧洲人听懂中国的故事。

此外刚才提到的供应链管控也是核心竞争力。

再然后就是本地化团队,我们在欧洲团队仅有 7 人,但负责欧洲 11 个国家的运营。我们的招聘对象多是有工作签的留学生或家庭在此的华人,比较高效。

虎嗅:未来在欧洲的目标是什么?

平俊杰:首先是想成为欧洲亚餐的头部连锁品牌,超过 Takumi。

此外,我们在欧洲的策略也是长期主义的。欧洲市场的租约通常是 5-10 年,甚至更长,杨国福伦敦中国城店就签了 15 年。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长期经营的能力和规划,而不是抱着赚快钱的心态。

# 我是虎嗅商业消费组编辑周月明,关注出海、消费、IPO 等多个领域,行业人士交流请加微信:muzhouzhizhi,请注明身份,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 zhouyueming@huxiu.com。

想精准把握印尼、沙特市场的出海命脉?出海502 线下闭门会 两场活动重磅来袭。

9 月 25 日聚焦 " 印尼市场的机会与挑战 ",剖析电商、物流等细分领域趋势与本地化难题。

9 月 26 日深挖 " 沙特市场的机会与挑战 ",解读 "2030 愿景 " 下的机遇与合规要点。

扫码报名,仅限关键决策者参与,亿级以上企业可免费参加。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