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hawk26讲武堂 3小时前

该机摔死了一个少校大队长,中国空军用一年就退役,日机却够不着、追不上、打不过

以下文章来源于战史堂 ,作者战史堂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战史堂堂主,立志要做一个严谨又有趣的公众号。尽量保证内容真实干货,配图准确,还让文章读起来不枯燥。

上期说到 P-43 的研发过程,总体来说并不顺利,属于还未服役就落后的代表 ( ) 。

美国官老爷们自然是看不上这样的货色的,反正有 " 租借法案 " 兜底,大不了扔给盟友用。

此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值 1941~42 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刻,蒋委员长被日军压得喘不过气来,苦苦地以拖待变。

中国空军也经历着青黄不接的一段艰难时期,抗战前买的飞机和培养的飞行员损失殆尽,苏援的伊 -15、伊 -16 也是打一架少一架,虽然 " 飞虎队 " 正在筹建,而且主要作战区域在滇缅,川渝等地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

▲在中国空军最困难的 1940-42 年期间,战机几乎损失殆尽。图中伊 -16 在璧山空战中惨败于 " 零战 "。

惊闻美国盟友研发了一款 " 新式 " 战机 P-43,而且还可对外援助,中国方面立即来了兴趣,于 1941 年 6 月向美国求援,美国方面求之不得,将 125 架 P-43A-1 提供给了中国。

上篇文章提到过,原本美国人打算 P-43A-1 是作为简配版提供给中国,即拆掉机首的两挺机枪和防护,但是后来在交货的时候把这两样设备装了回去,并换装了普惠 R-1830-57 发动机,因此中国空军拿到的跟美军自用的没啥大差别。

1942 年,中国空军在印度卡拉奇接收了其中的 107 架 P-43A-1 战斗机,由于各种原因成功回到中国的只有 41 架(一说 51 架),主要装备四大队。

▲中国空军接收的 P-43A-1,飞行员似乎正在交谈着什么,地勤大爷正在座舱整备,后面的在给飞机加油。

相对于之前使用苏制伊 -15 和伊 -16,美式战斗机的确要更大更先进,但 P-43A-1 临时增设的自封油箱质量不佳,经常出现燃料渗漏现象,导致飞机在空中起火。

比如四大队大队长郑少愚少校在 1942 年 4 月 22 号的飞行中,由于座机在空中起火而坠毁,阵亡与印度泽波尔附近。

P-43A-1 的变距螺旋桨和高空废气涡轮增压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是比较新颖的,部分飞行员不习惯新飞机的飞行特性,在换装训练中出了很多故障,导致 P-43A-1 无法在 1942 年形成战斗力,主要在川渝地区的基地执行防空巡逻任务。

▲新颖的 P-43A-1 似乎让中国空军飞行员们有点手足无措,一时间发生了很多训练事故。

直到 1942 年 10 月 25 号,中国空军的 P-43A-1 才首开记录。在两天前,驻成都空军第 3 路司令部接到情报,日机不停到陕西安康、南郑一带巡逻,是一个伏击的好机会。

第 24 中队副队长周志开和僚机杜兆华驾驶 P-43A-1 从双流机场转场到了汉中南郑前进基地,伺机而动。

到了 10 月 25 号这天,日军一架 Ki-46" 百式司侦 " 果然又来了。11 点 30 分,正在在城固与洋县上空巡逻的周志开和杜兆华立即前往拦截,并不出意外地取得了战斗胜利,这架日机最后坠毁在洋县以西 25 公里处。

▲表现 P-43A-1 击落 Ki-46" 百式司侦 " 的画作。

到了 1943 年,中国空军的 P-43A-1 终于迎来了战斗高潮。1943 年 1 月 8 号,中国空军获悉湖北荆门机场驻扎日机 30 余架,决定派出四大队 P-40、P-43 机队前去扫荡。

次日大队长李向阳带领 5 架 P-40K 和 10 架 P-43A-1 和一架运载物资的 C-47 从成都太平寺机场转场到了四川梁山基地(今属重庆)。

到了 1 月 10 号这天,虽然天气不佳,但各机队仍按预定计划起飞,5 架 P-40K 在李向阳的率领下首先升空,10 架 P-43A-1 紧随其后。

此次任务重,P-40K 是攻击主力,巡航高度为 5500 米,而 P-43A-1 负责掩护 P-40K,它则利用涡轮增压爬升到了 8000 米高空,日机在这个高度根本没有战斗力。

▲一架中国空军的 P-43A-1 正在加油,两架 P-40 飞过机场上空。

在飞向湖北荆门途中,两架 P-43A-1 由于故障,迫降在恩施机场,其余飞机则顺利抵达目标上空,没有遭到日机拦截。

P-40K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扫射了机场,P-43A-1 则在高空警戒,大肆破坏后两个机群重新会合返航。

实际上日军预料到了中国空军这次空袭,提前疏散了飞机,也没有派出飞机拦截,说白了就是日军实力也捉襟见肘,能摆烂就摆烂了。

1 月 11 号的天气更加糟糕,四大队派出高又新和董启恒前往宜昌和荆门执行侦察任务。由于天气恶劣,双机在当阳上空失散,僚机董启恒单独返航,高又新则继续单机游猎。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又新在宜昌上空发现两架 Ki-43" 隼 ",便立即发动俯冲攻击,击落敌僚机,敌长机趁乱跑路。

▲ 1943 年部署在中国战场的 Ki-43" 隼 ",飞行员准备出击。

在常德会战中,已经升任四大队第 21 中队长的高又新于 1943 年 11 月 29 号率领 4 架 P-43A-1 掩护一架 P-40M,从恩施前往常德,向中国守军空投弹药,并侦察日军动态。

在返航途中,高又新等人遭遇了 8 架日军 Ki-48" 九九双轻爆 ",这些日机准备对恩施机场实施轰炸。

4 架 P-43A-1 随即展开攻击,击落了日机长机。紧接着 P-43A1- 又遭遇了第 2 批 7 架 Ki-48" 九九双轻爆 ",第 3 批、第 4 批日军战斗机共 8 架,双方展开了激战。

中国方面宣称击落 4 架日机,其中高又新击落一架,己方仅有一架在迫降时损毁,飞行员幸存。

▲中国空军的 P-43A-1 涂装。

时间来到 1943 年底和 1944 年初,美军援助了大量 P-40N 战斗机,数量不足且性能有缺陷的 P-43A-1 顺理成章地退居二线,担任川渝云南等地的防空任务,并逐渐退出现役,淡出了中国空军的视野。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