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网通社汽车频道 16分钟前

新能源车企为电池安全“兜底”,能撬动市场吗?

网通社观察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安全标准发生改变,特别是增加关于动力电池的安全。

不久前,广汽丰田铂智 3X 用户发布会上,厂家宣布直接承担电车自燃责任;上汽名爵针对全新 MG4 直接承诺 " 自燃就赔一辆新车 ";今年 6 月,新款别克 E5 在上市提出为期一年的 " 零自燃承诺 ";去年,上汽 MG 与荣威就曾推出 " 超级安芯承诺 " 服务。

在发布新能源车的新产品时,车企不只是强调针刺、浸水、碰撞等测试结果,已经开始增加新承诺:为自燃买单。

这种将电池安全直接与商业承诺挂钩的做法,究竟是营销噱头还是行业趋势?当车企主动为消费者最担心的自燃风险 " 兜底 ",市场会买单吗?这场围绕电池安全的商业博弈背后,折射出新能源车市怎样的竞争逻辑。

消费者会为 " 承诺 " 买单吗?

广汽丰田铂智 3X、全新 MG4 的 " 自燃赔新车 " 承诺,绝非一时心血来潮的商业决策。

新能源车月度渗透率已突破 50%,电池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关键考量。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角逐更加激烈,价格战之下,汽车质量安全问题被反复拿到台面上来讲。

" 自燃就赔新车 ",无疑是为了消除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顾虑。

然而,细究这些承诺的细则,这样的承诺早已设定好了条条框框,写进了小字儿备注里。

为消费者 " 兜底 " 的背后,多数品牌给出一系列的不同限制条件。诸如限时权益设定、限定首任车主、全程保养与维修在官方指定渠道内完成、年行驶里程限制、政策更新调整等等。

这些限制条件,一方面减少受保障产品的数量,另一方面保证其使用方式采用官方的维修保养。这样一来,车企赔偿的风险就大大降低,赔偿的范围更加可控。

不可否认,车企能够率先喊出这样的承诺,势必基于对自身技术的肯定,毕竟赔付一辆新车的成本是板上钉钉的。如果车企的技术不能保障,即便开始赢得了销量,后续仍将面对不菲的成本,可能严重亏本。

但消费者真的会为这些承诺买单吗?

以荣威、MG 品牌为例,在去年 7 月推出 " 超级安芯 " 承诺后,荣威月销量重回万辆以上,MG 销量也逐月攀升,到去年 12 月销量破万。

另外,全新 MG4 推出前后的市场反馈,也有极大反差。官方数据显示,全新 MG4 自 8 月 5 日自预售开始,24 小时订单量破 1.1 万台,24 天内累计订单突破 4.5 万台。新车上险量数据显示,MG4 EV 在今年上半年的累计上险量仅 431 辆。

当然,一个品牌的销量提升是多方面的,比如产品设计、品牌建设、营销渠道等等。" 为电车自燃兜底 " 的举措,让消费者多了一份信赖。

同样的配置下,消费者自然倾向有保障的产品。

从营销噱头到行业标配?

当个别车企推出激进质保政策时,业内难免质疑这是否仅为营销手段。但纵观产业链上下游动作,这种 " 安全兜底 " 思维正显现出成为行业趋势的迹象。

早在 2024 年 8 月,宁德时代推出 " 宁家服务 ",其中就包含电池终身质保选项,虽然采取付费模式,但标志着电池厂商开始直接参与后市场保障。前面提到的上汽、广汽等传统大厂纷纷喊出 " 自燃赔新车 " 的口号让消费者信任。另外,比亚迪、蔚来、极氪等新能源领军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电池质保承诺。

不过,行业观察人士指出,真正推动 " 自燃赔新车 " 从营销亮点变为基础服务的,可能需要头部企业的集体行动。就像当年智能手机行业从 " 碎屏险 " 到普遍提供意外保障的演变过程。 目前特斯拉在中国的质保政策仍相对保守,或许当比亚迪、特斯拉等标杆企业将高标准质保纳入产品基础服务时,市场才会真正认可这类承诺的含金量。

不同品牌在质保策略上呈现差异化路径,或 " 三电终身质保 "、或 " 电芯终身保修 "、或 " 关键零部件质保 "。这些电池质保政策通过极致条款,并与服务体系深度绑定。

网通社研究院院长何仑对此评价道:" 我期待以大众为首的合资企业,还有那些有担当、有积累、有实力的自主品牌车企,能够跟上来,与广汽丰田、荣威和 MG 一道,在这个被遥遥领先、嘴炮震天、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售后坑爹和不负责任搞得乌烟瘴气的市场上,在这个无底线疯狂内卷的市场上,树立起一道不容绕过的车辆安全、质量、可靠性、耐久性、售后服务和车企责任的价值标杆。"

今年 4 月,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于 2026 年 7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新标准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 " 着火、爆炸前 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 " 修订为 " 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

此外,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起草《电动汽车火灾事故调查规范》,拟对调查程序、证据保全、责任认定等做出详细规定。

这也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的 " 自燃 " 问题上,消费者有了更好的保障,车企或将承担更多的责任。

电池安全,何去何从?

无论多么动人的质保承诺,又抑或是相关政策的制定完善,终究是事后补偿机制,真正消除消费者焦虑还要靠技术进步。

当前,动力电池技术已进入迭代关键期,固态电池被普遍视为下一个技术突破点。其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电解液,理论上可将热失控风险降至零。

目前,上汽清陶、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均研发推出半固态电池,并分别配套应用车型中。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也在加速,长安、东风、比亚迪、奇瑞、广汽等均宣布将在 2026-2028 年期间装车验证并逐步量产。一旦这类技术成熟," 自燃赔新车 " 这类承诺很可能从营销亮点退场,就像燃油车时代鲜有车企会特别强调 " 发动机不爆炸 " 一样。

在技术过渡期,车企面临 " 证明安全 " 的沟通挑战。过度强调质保承诺可能适得其反,引发 " 此地无银三百两 " 的质疑。

无论是电池供应商的选择,还是新车发布会上的相关研发测试的介绍,车企从来不缺乏对电池技术和测试的说明介绍。

消费者最终认可的还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是全方位的产品,而非单纯的商业承诺。

更何况,电池安全问题是新能源车行业的问题,绝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短期内,车企要想在汽车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还需要更多差异化。

当 " 续航焦虑 " 逐步让位于 " 安全焦虑 ",车企们不得不用更直接的方式回应消费者关切。但长远来看,任何质保承诺都只是技术自信的货币化表达,真正的市场信任必然建立在持续的技术进步之上。

或许不久的将来,当固态电池等技术取得突破," 自燃赔新车 " 这类承诺会像燃油车的 " 发动机保修 " 一样,从营销亮点回归服务本真。在那之前,这场关于电池安全的商业博弈还将继续,而最终的投票权,始终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图 / 文 网通社 王颖萍)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