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观察 近期,上市公司密集披露 2025 年半年报,汽车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行业,格外受到市场关注,其中,中国车企 " 一哥 " 比亚迪于 8 月 30 日发布 2025 年半年报,核心数据全面向好。
财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营业收入 3712.8 亿元,同比增长 2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55.1 亿元,同比增长 13.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318.3 亿元,同比大增 124.5%,展现出强劲的现金创造能力。研发投入达到 308.8 亿元,同比提升 53.1%,创下历史新高,并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净利润的水平。
销量方面,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 214.6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33%,在中国汽车全市场的份额升至 13.7%,比去年同期提升 2.2 个百分点。海外市场同样强劲,乘用车与皮卡出口 47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130%,产品已覆盖六大洲、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英国、巴西、新加坡等地进入新能源汽车热销榜前列。
技术驱动 高研发投入塑造持续领先
近年来,随着比亚迪的快速崛起,其研发大于利润的特点逐渐被关注。
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达到 308.8 亿元,同比增加 53.1%,不仅延续了其研发重于利润的惯例,更创下了历史新高。
放在整个中国车市背景下,比亚迪的研发投入规模显得尤为突出。2025 年上半年,吉利控股研发支出为 146.5 亿元,上汽集团为 101.7 亿元,长城汽车为 60.4 亿元,长安汽车为 54 亿元,而造车新势力理想和小鹏分别为 53.2 亿元和 41.9 亿元,赛力斯为 52 亿元。
这种规模差距意味着,比亚迪在未来新技术的储备和应用中拥有更强的先手优势。
持续高研发投入,并没有停留在账面上,而是快速转化为市场可见的成果。近年来,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持续集中释放,今年上半年也不例外。
年初,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提升感知和决策能力,让智能驾驶的应用场景更加普及,并在行业中带起 " 全民智驾 " 的普及浪潮;灵鸢车载无人机将汽车功能延展到无人机协同使用领域,在户外出行和应急救援中展现了新的应用前景;兆瓦闪充技术突破了充电效率的瓶颈,能够显著缩短补能时间,为电动车长途出行提供了更高便利性。
这些成果覆盖驾驶辅助、智能生态和能源补给等多个环节,说明比亚迪不仅在单项功能上创新,也在系统层面不断进行整合。
持续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新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力,也直接推动了比亚迪市场表现的提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 33%,推动市场份额升至 13.7%,比去年同期增加 2.2 个百分点。
这一成绩不仅再次巩固了比亚迪在国内市场的头部地位,也凸显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持续引领作用。
从逻辑上看,比亚迪形成了 " 研发—技术成果—销量提升—再投入研发 " 的正向循环。
高研发投入带来新技术的不断落地,这些技术在市场中快速体现为销量和份额的增长,而销量又为公司带来更强的资金能力和市场地位,从而支持下一轮研发投入。
如此循环机制,使得比亚迪在竞争加剧的行业环境中依旧能够依靠技术与销量的双轮驱动,不断扩大领先优势。
出海提速 滚装船保障全球扩张
技术创新被视为比亚迪成就的根基,这一观点毋庸置疑。但从战略高度观察,当国内市场的增长态势已在掌握之中时,比亚迪选择前瞻性地推动全球化布局,这一战略眼光才是其保持领先的决定性因素。
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乘用车和皮卡的海外累计销量达到 47 万辆,同比增幅超过 130%,成为其整体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覆盖全球六大洲、超过 110 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英国、巴西、新加坡等市场进入新能源汽车热销榜前列,海外消费者对比亚迪的品牌认知度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包括深圳号、开拓者 1 号、常州号、合肥号等在内的 6 艘比亚迪自有滚装船已投入运营,总运能超过 4.5 万辆汽车,预计未来几个月还将再增加 2 艘,总运能将提升至 6 万辆以上。
自有船队的形成,缓解了长期以来车企在出海方面依赖租赁运力的瓶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输稳定性,也可在出口高峰期能够更快响应市场需求。
在部分国家,比亚迪已经从单纯的新能源代表转变为消费者的主流选择,这种转变对于提升品牌溢价和长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有观察人士认为,比亚迪的国际化战略展示了中国车企 " 体系出海 " 的新模式。通过自有运力、完善的产品线和本地化运营,车企不再只是依赖价格优势进入海外市场,而是凭借综合能力在多个区域与国际主流品牌展开竞争。
随着更多滚装船的交付和全球各地海外工厂建设的推进,比亚迪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影响力将继续增强。
现金流跃升 产业链地位持续强化
在比亚迪 2025 年半年报中,还有一组财务数据绝对值得关注。
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到 318.3 亿元,同比大增 124.5%。与此同时,应收账款从 2024 年末的 622.99 亿元下降至 433.82 亿元,减少约 190 亿元。这一变化表明,公司在资金回笼方面出现了实质性改善。
另一方面,公司在上游供应链的付款表现同样稳健。财报数据显示,比亚迪的应付账款在上半年较去年底下降约 64 亿元,且绝大部分在一年以内结清,说明其保持了良好的付款习惯,并没有依赖延长账期来维持现金流。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现金流改善或主要得益于销售端的快速回款,而非上游账期操作,也非靠国家补贴度日。
换句话说,现金流的跃升是建立在真实的经营成果之上,而不是财务手段,也不是政策红利。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往往比利润更能反映企业的质量。
利润在价格战和补贴环境下可能存在波动,但充沛的现金流说明企业真正具备 " 以市场换现金 " 的能力。
比亚迪半年报释放出的信号是,哪怕行业处在激烈竞争之中,其依旧能够把销量有效转化为现金流,这为未来的投资和扩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这种现金流质量的提升,对资本市场的心理层面同样意义重大。
对于一家处于规模扩张和国际化进程中的企业而言,稳健的资金流不仅是发展的基石,也为新市场拓展、产品推新以及长期价值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写在最后
比亚迪 2025 年半年报释放的信号很清晰,财务表现稳健,研发投入继续保持高位,销量和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也在快速扩张。
这些指标背后,是公司长期坚持 "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 的理念,以及在产业链、市场和全球化上的系统性布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汽车产业,比亚迪的表现不只是 " 跑在前面 ",更体现出一种长期主义的执行力。
它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规模优势和资金质量的提升,把长期主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这种模式为投资者带来了确定性,也为整个产业链和市场树立了标杆。
展望未来,随着新技术加速落地、新产品不断推出以及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比亚迪的领先优势仍有望扩大。
对市场和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一家龙头企业的成长故事在继续,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正在被进一步放大。
(图 / 文 网通社 卓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