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极客公园 45分钟前

追觅给洗地机,加了一双「灵巧手」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台合格的洗地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过去几年,洗地机行业通过提升吸力、续航、水量等参数,基本攻克了「扫得干净」这个问题。但仍然留下了一些不易解决的顽固「盲区」:一是墙角、柜边的「最后一厘米」水渍和灰尘;二是地面上那些风干后黏牢的拌饭饭粒、踩扁的大蒜皮等「狗皮膏药」式的顽固污渍。

这两个问题分别代表了「柔」与「刚」两种截然不同的清洁需求,也是只靠参数提升无法突破的物理极限。

9 月 4 日,追觅发布了新一代洗地机 T60 Ultra 和 H60 Ultra 系列。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搭载的 AI「双刮洗」机械臂。这是追觅在对用户痛点进行长期观察与深度思考后,给出的一个结构性解决方案。

AI「双刮洗」机械臂最大的创新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参数竞争的范式,通过结构性创新,加入了「柔性前臂」和「刚性后臂」,可以分别应对一柔一刚两种完全不同的清扫难题。

更重要的是,和过往突破高速数字马达技术、智能避障技术一样,追觅洗地机把「机械臂」技术视为从智能家庭清洁迈向「家庭具身智能」的关键,希望借助洗地机这个品牌,让这些底层技术实现落地和迭代,甚至在未来复用到更多家庭场景中。

对于追觅洗地机而言,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功能升级,更是一次对未来家庭具身智能赛道的深层布局。

追觅新一代洗地机 T60 Ultra(左)和 H60 Ultra(右)| 图片来源:追觅

洗地机的最后一厘米难题:既要柔,又要刚

作为家庭清洁领域的「新势力」,洗地机近年来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清洁 C 位。数据显示,国内洗地机市场的销售规模已经从 2019 年的 1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14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90%。

洗地机将吸尘、拖地、自清洁等功能集于一身,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可以清洁地面大部分的显性脏污。

不过在用户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有两个顽固的难题始终没有解决。而这也是洗地机走进更多家庭前,必须解决的核心产品问题。

第一个经典场景,是墙角、柜边的水渍和灰尘。

传统的洗地机滚刷因为物理结构的限制,很难完全贴合这些边缘,容易留下一条无法触及的缝隙。用户常常需要在使用机器之后,再拿出抹布进行一次手动补擦,这让「解放双手」的体验打了折扣。

另一个典型场景,那些好久「长」地板上的「狗皮膏药」——虽然很容易被发现,但就是擦不掉除不净。例如掉在地板上风干的拌饭饭粒、踩扁黏牢的大蒜皮。

面对这类顽渍,传统洗地机往往只能依靠滚刷进行重复摩擦,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情况下,用户最后还是得自己蹲下来,用指甲或铲子去抠,拖地还是变回了一场体力劳动和斗智斗勇。

显然,这两个难题对洗地机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升级要求:一面要「柔」,可以灵敏地处理边角;另一面要「刚」,需要有力地清除顽渍。这些问题都无法通过简单地提升吸力、增加水量等卷参数的方式来解决。

追觅的解题思路是,在新一代洗地机产品 T60 Ultra、H60 Ultra 上,搭载 AI「双刮洗」机械臂,并通过一个舵机同时驱动两条功能不同的机械臂,用结构创新的方式,找到应对最后一公里困境的新解法。

追觅新一代洗地机的前后两只「灵巧手」| 图片来源:追觅

这套系统的目标,是让洗地机不再只做一个被动吸入脏污的工具,而是成为一个仿佛有了「双手」的智能清洁助手,可以更主动、有策略地应对地面上的复杂情况。

面对墙边的污渍或者地面那条若隐若现的水渍线,无需弯腰二次擦拭,洗地机的「柔性前臂」能够在贴边或者回拉时自动下压,灵巧地带走灰尘和水渍;而面对地面上风干的米粒或者酱汁的污渍,「刚性后臂」配备的高分子刮板,会增大压力,利用滑移中自发的高频振动,像刀刃一样强力除污,不需要人手再进行「用力压住、反复刮擦」的体力活了。

这种「刚柔并济」的结构设计升级,带来的用户体验跃迁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让智能洗地机更接近「0 贴边、0 水渍、0 黏渍」的清洁目标,也朝着「解放双手」的终极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下一代洗地机,要有一双「灵巧手」

洗地机作为一个新兴的品类,也在面临交互上的代际更迭。第一代洗地机,重点是要解决「扫得干净」这个问题;而新一代产品,则更需要做到「像人一样会扫」的体验。

追觅洗地机的工程师认为,要实现像人类一样的「无感智能」体验,既需要洗地机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更要有一双灵巧手,而且还要和大脑完成默契的「手脑协同」。

过去的洗地机之所以在面对墙角灰尘或者「狗皮膏药」时束手无策,往往是因为它们缺乏完成这套动作的物理结构,无法实现类似人类清洁时「铲」、「刮」这类的动作。追觅的突破,正是成功地将这套复杂的人手动作,复刻到了小巧的洗地机之上。

为此,在设计 T60 Ultra、H60 Ultra 系列产品时,追觅洗地机团队在 AI 智能算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入了具身智能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核心,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感知地面,瞬间决策,并协调「手」来执行任务。

追觅工程师为这套机械臂设定了一套「溶、铲、刮、卷」的四步除渍法:

首先是「溶」,通过高温蒸汽或者除臭泡沫快速溶解干结的顽渍;然后是 「铲」,刮板深入顽渍根部;紧接着是 「刮」,后臂高频振动,强力刮除黏腻污渍;最后是 「卷」,滚刷双向高速正反转,将所有污渍彻底带走。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可以提纲对黏腻污渍的清除率。更重要的是,在用户端实际并不需要增加任何的操作步骤——用户甚至不需要了解这一整套操作的原理,他们依然保留着过去的使用方式,洗地机可以自主识别不同污渍并执行无感的智能清洁效率提升。

「大脑」和「灵巧手」之间的配合,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另一个关键 | 图片来源:追觅

这项创新背后,是追觅研发团队「死磕到底」的执着。在项目的初期,工程师们曾考虑过多种方案,但都因为成本、空间或效果不佳而放弃。他们反复追问: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是更高的参数,还是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终,他们回归到了最朴素的用户洞察:人类怎么拖地,洗地机就要怎么做。

于是,「先用力按压,再反复刮擦」,这个简单的动作,成为了整个技术攻坚的起点。为了将这个动作复制到机器上,他们经历了 6 轮机构迭代,测试了 100 多种材料组合,进行了 3000 多次顽渍测试。他们甚至将舵机的升降寿命标准提高到 80 万次,对后擦板进行了数万次的撞墙和磨损测试。

这些看似偏执的举动,只为确保这台机器能够真正耐用可靠,让用户用得放心。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的研发精神体现。

追觅,瞄准「家庭具身智能」

随着智能清洁市场逐渐成熟,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早期,参数是市场竞争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吸力、续航、水量等「数值」是一种常见的用来刺激消费者的方式。

而现在,当这些参数逼近物理极限时,竞争方向已经开始转变:要从「参数内卷」转向「智能化」、「结构性」的创新竞争,智能清洁的赛道最终会走向「家庭具身智能」。

将具身智能融入洗地机品类 | 图片来源:追觅

和我们在机器人、AI 等行业谈论具身智能时经常提到的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一样,「家庭具身智能」场景的搭建,同样需要一些关键的底层能力积累。

而追觅搭建这些关键底层能力的核心方法论,是「技术复利」。回顾追觅的技术发展路径,我们发现这种找到关键底层技术,并且复利到多品类上的商业逻辑清晰可见:

首先,是创业初期搭建了行业领先的高速数字马达技术。追觅创业之初便以高速数字马达技术为基石,这项核心技术被迅速复用到吸尘器、洗地机、吹风机等多个品类,为产品性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第二步,搭建家庭自主清洁必须的避障能力。追觅在扫地机器人领域积累的移动避障能力,相当于为机器人构建了「下肢」,使其具备了自由移动和感知环境的能力。

如今,AI「双刮洗」机械臂的出现,代表着追觅开始为洗地机构建「上肢」和「灵巧手」。它不仅解决了洗地机的核心痛点,更是一项具备通用性的关键能力。

未来,真正的智能家庭清洁公司,一定会变成「家庭具身智能」公司。十年后,家庭清扫工具的形态也许会进一步迭代,甚至和今天完全不同,但其所需要的底层技术能力和用户洞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累积和形成。而找到最核心的技术路线,让价值尽可能高效地复用,也是追觅这家公司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长期主义。

追觅的技术底色决定了,它不会止步于参数的「内卷」,而是始终致力于通过真正的技术创新,为用户创造持续的价值,并不断引领公司乃至行业向前发展。

相关标签
ai
极客公园

极客公园

这里汇聚着优秀的产品观察报道、高质量的线下活动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