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息显示,本届 IFA 期间,海信将携 RGB-Mini LED 电视新品参展,三星也宣布将展出其首款采用 RGB-Mini LED 技术的 115 英寸 RGB Micro LED 电视,索尼则宣称自研 RGB 高密度 LED 显示系统参展。全球 TOP3 的品牌共同加码的正是被行业统称为 "RGB-Mini LED" 的全新显示技术。
所谓 "RGB-Mini LED 显示技术 ",指的是以红、绿、蓝三原色 LED 独立光源替代传统单一的白光或蓝光激发方案,从背光源头实现色彩精准直出,实现更加细腻逼真的显示效果。海信,于今年 1 月正式推出全球首款 116 英寸 RGB-Mini LED 电视,并于 3 月上市量产新品 UX,成为全球首个掌握 RGB-Mini LED 量产能力的电视厂商。
业内分析认为,从年初海信 " 一枝独秀 " 到 9 月 " 群芳争艳 ",全球电视行业巨头集体加注 RGB-Mini LED,意味着这项新型显示技术的全球阵营已初步形成,其市场布局与技术迭代进程正受到行业广泛关注。
" 对于三星、索尼加入 RGB-Mini LED 路线的技术竞争,海信特别欢迎。全球品牌竞逐,RGB-Mini LED 将是最好的液晶显示技术已经成为共识。"
海信显示事业部营销总裁刘为杰对笔者表示,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大家对于 RGB-Mini LED 的认知度还没有那么高,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则有利于整个 RGB-Mini LED 技术生态的蓬勃发展。海信一直秉持的理念就是," 好画质要在用户家里边,不要只在实验室里边。" 也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海信一直坚持 RGB-Mini LED 技术的研发,并率先实现了量产。
事实上,早在 20 多年前,三星和索尼就曾入局 RGB-Mini LED 显示技术路线,但面对诸多量产难题,很多厂商选择了 " 知难而退 "。而海信选择了坚持下来,并成功实现量产。
" 量产难落地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发光芯片难题:RGB 代表的是红、绿、蓝三种独立发光源,三色灯珠寿命、发光效率与衰减的精准控制,是最基础的难题,比如三色灯的发光寿命难以统一,红色的色衰会更快一点,那整个背光颜色就会发生偏移;二则是光色同控芯片难题:与传统 Mini LED 控光芯片不同,RGB-Mini LED 如果要实现更惊艳的画质需要控光和控色同步进行,这对于控光芯片的算力要求是指数级提升的。"
刘为杰表示,海信之所以能够实现 RGB-Mini LED 技术率先落地,主要是因为在 " 两芯难题 " 上实现了关键突破。
据刘为杰介绍,依托海信旗下乾照光电自研的 RGB-Mini LED 背光芯片,攻克了 LED 三色芯片应用中最核心的效率、寿命、色偏、色纯等关键问题,并率先达成三基色光源产业化,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性能 RGB-Mini LED 芯片的量产。
同时,海信是国内唯一具有自研画质芯片能力的电视品牌,旗下信芯微一直专注于高性能显示控制、高端画质处理、智能化 AIOT 等芯片产品的研发。随着 RGB-Mini LED 的推出,海信也推出了全新一代的信芯 AI 画质芯片 H7。
硬件算力上,全新一代信芯 AI 画质芯片 H7 的 CPU 单核性能提升达 40%,感知场景计算能力提升达 70%,对场景适配计算能力更是取得了翻倍提升。同时,它也是全球首颗支持 RGB 光色同控能力的画质芯片,能实现 108bits 的精细化控制,色调、饱和度、亮度的控制精度相对公版芯片提升 430%,配合智能实时场景分析,可以自适应调节三基色光源的亮度,实现高精度控色,为用户提供更细腻更丰富的色彩细节。
也因此,海信 RGB-Mini LED 采用红、绿、蓝三原色独立背光源,突破了行业长期受限于 " 单一控光 " 的传统显示模式,增加了色度维度的精准控制,实现了从 " 控光 " 到 " 光色同控 " 的升级。
" 现在,这样芯片的能力是海信独有的,也是海信坚持全栈自研的成果。"
在市场渗透率方面,刘为杰则认为,目前 RGB-Mini LED 还处于行业早期阶段。随着玩家越来越多以及产业链的逐渐成熟,未来 3-5 年,RGB-Mini LED 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 海信新一代的 RGB-Mini LED 产品,是在今年 3 月首发的。在不到 4 个月的时间内,这款产品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上一代去年的全年销量。"
刘为杰表示,在未来 RGB-Mini LED 技术路线的规划方面,海信希望通过产品和技术的不断迭代,去打动越来越多的终端用户,让 RGB-Mini LED 的终端销量规模放大,继而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实现真正的技术普惠。(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