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当乔布斯拿出第一代 iPhone 的时候,没有多少人认为它会对诺基亚造成威胁。但四年后,iPhone4 的问世,彻底革命了手机行业,让苹果直到今天都是行业的引领者。现在,类似的故事正在大洋彼岸的一家中国公司身上预演。
8 月 21 日,vivo 发布旗下首款混合现实(MR)设备 vivo Vision 探索版,宣告进军空间计算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国产手机厂商。需要指出的是,vivo 对 MR 的布局并非从零起步,而是基于过去 30 年积累,坚定认为 MR 是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
互联网预言家凯文 · 凯利(Kevin Kelly)在他的著作《5000 天后的世界》中指出," 镜像世界 " 是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之后的下一个全新平台。这里的 " 镜像世界 " 可以简单理解为融合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新空间,而 MR 头显则是呈现这个新空间的桥梁。
两年前,苹果推出了 Vision Pro,但销量遇冷并未迎来 "iPhone 时刻 "。透视苹果的 " 失败 ",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一款划时代的 MR 产品,最重要的不是极致堆料炫技,而是要聚焦在人的感受上。
站在三十年的新起点,vivo 交出了面向未来十年的新思考,抢先做出了苹果心中梦想的 MR 头显。vivo Vision 探索版不仅是 MR 从极客走向大众的起点,亦是 vivo 撬动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战略支点,更是中国企业首次在上半场领跑下一代超级平台的开端。
走向大众,vivo 跨越 MR" 两重门 "
每一代革命性平台设备的诞生,都将人类带入到一个新的计算时代。如同 PC 将我们带入个人计算时代,智能手机将我们带入移动计算时代,MR 则将要带我们进入到空间计算时代。
1968 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著名计算机科学家 Ivan Sutherland 设计了第一款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 Sutherland,因为形态的原因被叫做 " 达摩克利斯之剑 ",也是被认为第一款真正意义的 VR 头显。57 年后,vivo Vision 探索版的发布,既是对 " 达摩克利斯之剑 " 的致敬,也将引领下一个计算时代的到来。
需要指出的是,vivo 不是第一家推出 MR 头显的手机厂商,苹果的率先入局,会被认为这是 vivo 的一次跟风行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MR 的规模性普及,是 vivo 推出头显的大前提。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 MR 市场规模为 724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达到 2908 亿美元,呈倍数级增长。从国内市场来看,2024 年国内 MR 活跃用户数量为 3200 万,增长 18.5%,2025 年预计增幅 21.9%。
对比手机、PC,MR 之所以还未成为大众消费品,核心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与用户共振的频率,面临着难以做到 " 足够有用 " 和 " 足够好用 " 两大挑战。vivo Vision 探索版不需要任何标签,它有自己的定义,跨越 MR" 两重门 ",重构 MR 头显新标准。
众所周知,当下的 MR 更多的是极客玩家的专属,应用场景也多集中在 B 端,C 端的应用场景远远不够。参考手机的大众化标准,高频场景应用要远比 killer App 更重要,要让用户找到 " 非用不可 " 的理由。
对比 Apple Vision Pro,vivo Vision 探索版在高频场景的拓展上更接近用户,解决了 " 足够有用 " 的问题,这是苹果缺少的基因。举一个小例子,vivo Vision 探索版可以通过 C 口传输数据,虽然只是多开了一个口,但换来的是用户对硬件的掌控权。
目前,MR 头显市场产品重量普遍在 600 克左右,压脸、前倾、闷热,半小时到一小时佩戴已经是多数人的极限。试想一下,如果今天的手机还是过去大哥大那种形态,即便是应用再多功能再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高频携带使用。MR 也是一样的道理,并且由于是穿戴形态,对重量的要求更为苛刻。
为此,vivo 专门成立了 " 人因实验室 ",基于庞大中国人头数据库,与国内顶尖大学合作,最终设计出 4 款不同适配性的面罩和 8 款不同特性的泡棉,打造真正为中国用户定制的佩戴系统,做到了 " 足够好用 "。
聚焦 " 人的感受 ",vivo Vision 探索版找到了 MR 从极客走向大众的奇点。就像 Gamker 攻壳创始人聂俊说的那样:"MR 产业正在等待一个爆发点,中国企业和开发者会更听劝。vivo 的杀手锏在于,既能打造硬件生态的多样性,又能孵化内容生态的想象力,两种关键能力都在一个‘锅’里。"
攻坚 " 智能高地 ",MR 不是孤立的单设备
产品,是一家公司的投影,是价值观和战略的具象化体现。
两年前,苹果为了抢占风口,让用户为其炫技的产品买单,多数 Apple Vision Pro 的结局都是在用户家中的角落里吃灰。区别于苹果,在 vivo 的价值体系里,本分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不愿将不成熟产品的风险转嫁在用户身上。
为此,vivo Vision 探索版暂不开售,而是自 8 月 22 日起,在门店设立用户体验点,首批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13 家 vivo 官方授权体验店,邀请用户解锁专属的 " 上头时刻 ",一起打磨下一代超级终端。
只是,既然产品并未完全成熟,vivo 为何此时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国产手机厂商?毕竟在大众的印象里,vivo 的风格是务实的,从来不会推出猎奇产品哗众取宠,难道是 vivo 变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任何行业,去做高质量的竞争都要遵循第一性原理,vivo 的第一性原理是始终服务于最广泛用户的高频需求。vivo Vision 探索版的发布,不是对风口的追逐,而是基于用户需求与自身积淀的深度耦合,是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对现在的回答,对未来的呼喊。
过去 30 年,以硬件为载体,屏幕介质的迭代发生了三次,从电视、到手机、再到 MR 头显,而变化的背后都在围绕着一个议题,那就是高质量沉浸大屏体验。从 vivo 的价值观来说,用户有需求,就要去满足。
短期而言,MR 是解决大屏、沉浸需求的最优解。而站在下一个十年,vivo Vision 探索版还有更大的战略意义——成为家庭机器人的 " 眼睛 "。
当下,AI 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机器人产业指数级的迭代。去年机器人还只会跳舞,今年已经能上擂台上打拳。与此同时,老龄化叠加低生育率的现状,间接拉升了未来家庭机器人的上限。据预测,2030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逼近万亿元规模。
今年年初,vivo 已成立了机器人 Lab,聚焦未来的家庭机器人。胡柏山认为," 未来家庭机器人是 vivo 要做的,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十五年,MR 在这里找到了未来机器人结合的方向。"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MR 和机器人能怎么结合?这点还要从家庭机器人的技术命门说起。
目前已经小规模应用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研发应用场景以结构化为主,有固定作业环境、规划好的目标点位或轨迹以及标准操作规范。对比之下,家庭机器人属于非结构化场景,家庭环境、物体状态、人物心态是随时变化,而且充满不确定性。
机器人领域专家、艾欧智能 IO-Al.tech 创始人陈相羽认为:" 人们戴着 MR 就可以让机器人从中获得很多数据,MR 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器人操控交互式设备——它不仅是数据桥梁,更是交互工具。"
可以说,不做好 MR,家庭机器人征服 " 非结构化场景 " 将成空谈。此前,一些具身智能厂家也使用过 Apple Vision Pro 训练过人形机器人。vivo 站在现在看未来,MR 不会是单一设备,将与手机、机器人、云端深度协同,形成 " 场景化服务 "。
下一个十年,以用户为原点持续进化
痛点是创造价值的原点,用户的需求就是 vivo 技术迭代的密码,用户的痛点就是 vivo 的技术爆破点。30 年来,vivo 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站在用户的原点,从电话到手机到 AI 再到现在的 MR 以及未来的机器人,以十年如一日的长赛道坚守。
领航中国科技新发展,从 MR 到家用机器人,是 vivo 下一个十年认定的正确的事。对于 vivo 来说,在自己的 " 能力圈 ",做擅长的事,手机、MR、机器人都是并肩作战的工具。
过去,从电视到手机产业,国产品牌都是追跑、跟跑再到领跑的节奏,在 vivo 的推动下,MR 将会是中国企业首次在上半场领跑下一代超级平台的开端。
人手一部手机,人人爱用头显,机器人为千家万户服务。vivo 三十而立,蓄势再出发,无论是 MR 还是未来的家庭机器人,都不会是终点,而是领航进化的新起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