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南 方 + 14小时前

南国书香节的“国际范儿”

书,越读越让人开阔;书展,也应当越办越开放。

8 月 19 日,为期五天的 2025 南国书香节落下帷幕,规模体量、参与人数、社会影响均创历史新高,累计吸引超 5500 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这场 " 阅读的盛宴 ",让许多人找到了精神的栖居地,直呼 " 逛书展就像是过节 "。

01:28

南国书香节是一个什么节?它又何以不拘一 " 节 ",带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回响?

(一)

东西南北中,南国书香浓。

从形式到内容,从纸间到指尖,从主题创新到数据刷新,走过 32 载的南国书香节,一直都在做加法。时至今日,它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 " 节日 ",而是汇聚优质资源的平台、展示多元文化的窗口、打开各种可能性的 " 超链接 "。

以展会友,在书香中促进交流互鉴。

本届书香节,整个国际展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一倍多,移步换景之际,俨然微缩版的 " 环球旅行 ";近 2000 种海外新书首秀,超 2 万种国际畅销书和原版著作汇集,国际顶尖出版社首次集体亮相,主打一个原汁原味、所见即所得;重点邀请数十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家代表,更是早早吊足了公众的胃口。

2025 南国书香节现场。

以书为媒,在书香中品读共通价值。

比如爱,畅销小说《怦然心动》作者文德琳 · 范 · 德拉安南的闪现,引发全场 " 高燃 ",正应了同样做客羊城的作家卢思浩所说," 人与人见面的瞬间,就是被爱的瞬间 ";比如正义,捐赠二战相册的美国作家埃文 · 凯尔首次揭露守护历史真相的心路历程," 敢为 " 二字的分量直抵人心;比如沟通本身,意大利作家亚历用中文创作新书,以足迹践行 " 跨越隔阂,与人链接 "。

以文化人,在书香中体味文化自信。

历年的书香节,都不乏 " 大咖 " 点赞广东。最近,作家梁晓声在分享会就说到,广东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近现代史的最初几页,就是从广东的大地上翻开的 "。而对岭南文化情有独钟的作家马伯庸也表示," 今天有这么多外版图书走进来,同时也有中国文化的输出,实际上是我们软实力的最好体现 "。从 " 一本书 " 出发,一个弥漫着烟火气和书卷气的广东,一个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具的中国,如此清晰可感。

(二)

南国书香,世界目光。

今年书香节给人留下的最直观印象,莫过于国际范儿——从区域阅读活动升级为国际文化盛会。

回顾南国书香节的过往,也可窥一斑。1993 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南国书香节一经诞生便一炮而红,创下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三个 " 第一 ":第一个省级大型群众读书活动、第一个展销港台图书的书展、第一个引入商业广告的书展。

从命名细节来看,开放创新的基因也有迹可循。据南国书香节申办人之一陈俊年回忆,冠之 " 南国 ",旨在突破广东地域局限,以更大气魄和文化情怀迎取全国出版界的支持和参与。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南国书香节一直秉承浓厚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探索国际化办展的路径,始终坚守 " 立足湾区、辐射全国、链接世界 " 的宗旨。

欧美国家馆的外文书籍也有不少读者关注。

版权贸易的丰硕就是例证。本届书香节共达成中外版权协议 ( 含意向 ) 102 项,重点推动《广东简史》《冬牧场》 ( 希腊文版 ) 、《大国筋骨》《如风似璧》 ( 阿拉伯文版 ) 、《慢半拍》 ( 马来文版 ) 等 30 余部中国作品走向世界。

让世界阅见中国,既要国际化又要本土化。这两者不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南国书香节秉持 " 主场 " 意识,有 " 不做翻版 " 的自觉。

正如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书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禹所说:" 我们希望做的不是‘法兰克福翻版’,而是文明的‘转换器’——既将大湾区文化解码为世界语言,又把国际的文化转化为中国表达。"

(三)

" 节 " 有时限," 书香 " 悠远。

关于南国书香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家叙事。或是童年记忆的 "DNA",或是名家金句的 " 回旋镖 ",或是个体成长的 " 变奏曲 ",这些片段串联起来,不正是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的鲜活注解?从个体出发,阅读可以 " 随身携带 ",无须坐等读书日、书香节,但正是因为仪式性的 " 在场 ",这份回响更加不绝于耳。

在场,是一种价值确认。

当碎片化阅读似乎成为了快节奏生活的必然,当一浪高过一浪的 AI 冲击知识构建的传统秩序,当 " 文学书卖不动了 " 的话题延伸到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的讨论,纸质阅读应当如何自处?出版业的未来在哪里?许多网友表示,今年的活动票 " 开票就秒没 ",抢手程度堪比演唱会,签售队伍更是大排长龙,这何尝不是无声的回应?

哪吒、猪猪侠等一众知名动漫 IP 人偶与观众们友好互动。

在场,是一种无形熏染。

在网友对书香节的讲述中,有的是 " 双向奔赴 ",有的是相见恨晚,也有的是 " 意外结缘 " ——父母带过去的,陪朋友过去的,刚好路过正好多看一眼的 …… 然而,在同频共振的文化场域中,阅读的种子一旦种下,总会生根发芽、拔节生长,像榕树般越扎越深。比如,当你坐在台下,亲眼目睹有人和自己喜欢的海外名家无障碍交流,是不是也会萌生学好外语的决心?

在场,是一种广义翻阅。

可能有人会问,现场打卡和一键下单," 亲密接触 " 和 " 隔着屏幕 ",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答案很简单。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以阅读之名相聚一起,瞬间 " 找到组织 ",成为 " 精神搭子 "。更不必说,连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也值得细细品读。比如,不约而同的掌声里,藏着观众的共鸣;轮椅少年参加签售时的那条 " 无障碍通道 ",既是对人的致敬,也是对阅读的致敬。

阅读,自有见字如面的魅力;" 面对面 " 的阅读,也同样动人。

书香知时节,当夏乃发生。明年书香节,又将怎样带领我们阅生活、阅未来、阅世界,带来更多 " 首发 "" 首展 "" 首签 "?

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更需策马。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