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破 3700 点之后,A 股主要指数迎来震荡,但 CPO、人工智能板块却无惧调整,成为今日领涨力量之一。
其中,芯原股份涨超 13%,新易盛、中际旭创涨超 5%,带动科创人工智能 ETF ( 588730 ) 、人工智能 ETF(159819 ) 上涨。
AI 科技热潮,正推动人工智能板块持续上涨。自今年 4 月 9 日以来,人工智能 ETF(159819 ) 涨超 46%,科创人工智能 ETF ( 588730 ) 涨超 36%。
01、为何上涨?
今天 CPO 概念股能够维持强势,表面原因,是有多个 AI 利好消息刺激:
如,《上海市加快推动 "AI+ 制造 " 发展的实施方案》发布,其中提出,实施 " 模塑申城 .AI+ 制造 " 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又如,2025 中国算力大会将于 8 月 22 日至 24 日在山西大同举行,大会同步设置 " 算力中国 · 创新成果 " 展示,全方位展示算力领域政策体系、核心硬件、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服务能力等最新成果。
不过,基本面强劲和股市兴旺,才是底层原因。
关于基本面,中报数据是最好证明,龙头股之一的新易盛,25H1 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 3 倍,另一大龙头中际旭创,增速虽然相对低一些,但也超过 50%。
至于股市兴旺,相信不用多说了。
昨天,A 股市场迎来历史时刻,沪指盘中最高触及 3745 点,创下近 10 年高点,与此同时,A 股总市值突破 100 万亿元大关。
即便如此,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综合市盈率、A 股市值占 GDP 比重及股息率等指标来看,A 股目前整体估值水平横向和纵向对比来看,仍处于合理区间。
例如,沪深 300 动态市盈率在 12.2 倍左右,市盈率处于 2010 年以来历史分位数 69% 左右,横向来看 A 股估值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仍处于中等水平,总市值与 GDP 的比值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尚处于中等偏低位置;A 股市场总市值 /M2 约为 33%,处于历史 60% 分位;当前沪深 300 指数股息率 2.69%,和十年国债收益率相比,权益资产仍有相对吸引力。
虽然昨日市场交易额已经超过 2.8 万亿元,以自由流通市值计算的换手率已超过 5%,历史经验显示这个时期指数短期波动可能有所加大,但一般不影响中期市场走势。
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板块通常会成为市场热点,类似 2013 年科技小盘和成长风格占优。
而作为中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AI 细分方向,光模块成为资金热门地,就不足为奇了。
如以新易盛、中际旭创为前两大权重成分股,并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 ETF(159819),最近 2 个交易日,就流入超过 1.2 亿元,年内吸金达到 46.77 亿元,最新规模达 169.48 亿元,是同类中唯一规模超百亿的 ETF。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 ETF(159819)管理费 0.15%,托管费 0.05%,妥妥的最低费率,为投资者布局人工智能赛道提供了低成本、高流动性工具。
复盘光模块近段时间的强势表现,有两个因素非常清晰:
一是业绩高速增长(EPS),二是宏观环境、货币环境改善,以及股市走牛推高估值(PE)。
属于 " 双击 " 行情。
当然了,投资不会只看过去,更重要是看未来。
很多人会有疑问," 双击 " 行情能继续吗?
02、拿什么驱动 EPS?
上个月公布的 2025 年 H1 财报,北美四大云服务厂商都维持或调高了 AI 算力的资本开支计划。
其中,微软全年预计 800 亿美元,Meta 资本开支全年指引 660-720 亿美元,谷歌 2025 年资本开支上调至 850 亿美元(原计划 750 亿美元),亚马逊资本开支全年预计超 800 亿美元。
四大巨头 2025 年资本开支,预计 3590 亿美元,同比增长 57%,重点方向正是 AI 算力基础设施。
国内的算力建设步伐稍慢,但正在奋力追赶中。
三大电信运营商资本开支,正向 AI 算力倾斜。中国移动 2025 年全年资本开支计划 1512 亿元,其中 373 亿元投向算力;阿里上半年就官宣未来数年 3800 亿的资本开支计划,AI 基建是重点。其他大厂,像 HW、字节、腾讯等,也在加快 AI 算力基础设施。
有研究机构发表市场预测,2025 年中国 AI 算力预算约 1200 亿美元(8000 亿人民币),其中 50% 用于 AI 芯片采购。
原因很简单,没有充足的算力资源,在激烈的 AI 竞争中就容易落后。
OpenAI 发布的 GPT-5,参数规模预计将达到 GPT-4 的 10 倍(最大值),单单训练的算力消耗,就相当 4-8 倍于 GPT-4,推理算力也 3-5 倍于 GPT-4。
难怪 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一直吐槽算力不够,他最近公开表示,未来公司将投入数万亿美元夯实 AI 基建,以支撑人工智能服务持续增长的算力需求。
他坦言,这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额投资,涉及的资金体量将达到数万亿美元级别。
海内外 AI 云服务厂商庞大资本开支之下,整个 AI 算力产业链都会获益,光模块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如 AI 训练集群(如千卡 GPU 互联)对 800G 光模块的需求激增,2025 年全球需求量预计突破 1800 万只,较 2024 年增长近一倍;而紧跟英伟达 GPU 的产品升级(B200 等)而推出的 1.6T 光模块,已经开始小规模商用,预计 2026 年放量,更重要的是,1.6T 光模块的 ASP 更高,预计比 800G 光模块高 50-100%。
有机构预计,光模块行业未来 3 年的整体业绩(EPS)有望保持高增长,其中 2025 年翻倍、2026 年增长 50% 以上。
03、靠什么推动 PE?
关于宏观、货币、股市走牛等因素,也有不少利好,如地缘紧张局势降温,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消散,美联储预计 9 月份再次启动降息,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股市牛气渐浓,美股科技股节节攀升,英伟达、微软等算力股不断创新高,对 A 股的芯片、云计算,尤其是光模块形成映射;A 股则重返 10 年高位,总市值突破 100 万亿,能够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包括全球资金的流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 股总市值的突破,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正将目光投向 " 中国资产 "。
据摩根士丹利统计,7 月全球多头基金向中国股票市场注入 27 亿美元,较 6 月的 12 亿美元进一步加速。国际资本积极配置中国资产,不仅带来增量资金,也将持续提升 A 股的国际化水平,深化中国优质企业与全球市场的联动,有助于中国经济复苏和产业转型升级,反过来更好地回报全球投资者。
正如前文所述,A 股目前整体估值水平横向和纵向对比来看仍处于合理区间,对全球资金仍然具备吸引力。
在这种环境下,资金的风险偏好有望继续上升,市场的估值中枢也会有机会继续上升。
不仅光模块,也包括其他 AI 细分板块,如芯片、云计算、AI 应用等,甚至整个科技创新方向,都受惠于此,成为资金热门地。
就像以寒武纪、澜起科技、金山办公、芯原股份等权重成分股的科创人工智能 ETF ( 588730 ) ,聚焦了 AI 产业链最核心的算力芯片和智能硬件环节,最近 20 日吸金 1.37 亿元,年内资金净流入 6.61 亿元,最新规模 10.03 亿元。
AI 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渗透千行百业,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作为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AI 算力也正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在需求端,当前 AI 大模型训练所需的算力每 3-4 个月就翻倍,GPT-5 等先进模型的训练需要数万张高端 GPU 协同工作,直接推动了全球 AI 芯片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在供应端,不断升级的 GPU,台积电 3nm/2nm 先进制程的量产大幅提升了芯片算力密度,Chiplet 技术的突破有效缓解了内存带宽瓶颈,液冷方案的普及则显著改善了能效表现,高速率的光模块则为数据中心内部之间提供互联通道。
说到光模块产品,不管是 800G,还是 1.6T,中国厂商在这一领域优势明显,已占据全球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中际旭创、新易盛等龙头企业持续领跑。
虽然经过连续上涨,不管是光模块、算力股,还是其他 AI 细分方向,估值上未必像 4 月份底部时有吸引力,但后续只要维持高速增长,加上市场牛气浓烈,估值消化起来也会快速。
中长期而言,AI 芯片也好、光模块也好,包括 AI 中下游的云服务、软件应用、硬件应用,仍将持续不断,受益于 AI 产业的发展,投资价值有望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