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花城出版社
自 1993 年创立至今,南国书香节已走过三十二载。与往届相比,今年书香节的气质格外不同。正如其口号所强调的—— " 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 ",本届南国书香节不再满足于 " 卖书 " 的功能,而是以全新的空间设计和内容编排,释放出多重惊喜的信号:首设国际馆,推动岭南文化与中国出版登上全球对话的舞台;设置潮流与跨界场景,让年轻一代在此留下属于自己的书展记忆;全面嵌入数字科技,让阅读体验与未来感自然连接。
这些信号共同拼接出一个更立体的书香节:它既是书籍的集市,也是文化的广场;是生活方式的现场,更是行业未来的试验场。从岭南走向全国,再到对话世界,南国书香节的每一次转身几乎都伴随着对 " 阅读如何在今天继续发生 " 的追问。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出版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双重变化——既要回应 " 走出去 " 的国家战略与国际传播命题,也要回应年轻人消费习惯的转型与多元兴趣,更要借助科技拓展阅读的边界,赋予阅读全新的可能性 ……
出版与阅读在当下是否仍能创造公共价值?书籍是否依旧能够成为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连接?三十二岁的南国书香节,正试图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不仅是一场书展的自我升级,也是中国出版业在面对未来挑战时的一次自信回应。
更国际:从岭南走向世界
" 我趁暑假来广州旅游,正好赶上南国书香节。听说《哈利 · 波特插画版》的作者尼尔 · 帕克会来做分享,一落地,我就拉着行李箱过来了。" 在 " 阅 · 世界 " 国际文化馆里,记者遇到这样一位带着兴奋与好奇的年轻读者。这样的身影,在展馆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有人埋头翻书,有人举起相机拍下热闹的场景,有人则耐心排队等待偶像作家签名。
图源:南国书香节
今年南国书香节首次设立的 " 阅 · 世界 " 馆,规模空前,囊括越南主宾国馆、东南亚国家馆、欧洲国家馆、国际品牌出版馆等 11 个特色展区,23 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齐聚广州,带来最新出版物、知名作家和多元文化活动。在这里,观众仿佛置身一场跨越地理与语言边界的文化盛宴。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题出版物展区。这里首次集中展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2 种全球版本,配合大湾区金庸武侠多语种经典、反法西斯胜利 80 周年专题、" 百千万工程 " 主题图书,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国际传播板块。成排的多语种出版物,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中国出版 " 走出去 " 的成果,也为海外读者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新的切口。
今年恰逢中越建交 75 周年,主宾国越南馆成为焦点。竹木造型的展馆极具地域风格,吸引观众纷纷驻足。越南驻广州总领事阮越勇在开馆仪式上表示:" 越南与中国是山连山、水连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共享诸多文化与历史价值,数千年来的紧密联系源远流长。" 展馆内,既有汉文典籍与数字出版成果的展示,也有 " 胡志明同志在广州 " 专题展,还设置了文旅文创售卖区和越南美食区,观众在这里可以通过文字与味觉同时感知邻国文化。
以 " 潮阅香港——香港出版印刷与流行文化 " 为主题的香港馆同样人气高涨,它不仅展出超过 2000 种出版物,还将音乐、影视、漫画与出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 " 阅读 + 流行文化 " 场景。澳门馆则强调教育、科普和中医药主题,凸显大湾区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台湾馆以 " 一脉书香,两岸共读 " 为主题,展销 3000 余种精品图书,涵盖人文、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让不同地区的出版成果在此汇聚。
更年轻:场景化与生活感的崛起
如果你刚进展厅,就发现前面某处人头攒动、寸步难行,那么不用怀疑,必然是花城出版社的 NPC(非玩家角色)" 出街 " 了。
图源:花城出版社
为呼应南国书香节的国际化主题,同时配合《我的阿勒泰》《大明王朝》两大热播 IP 营销宣传,花城出版社策划团队推出了三位极具辨识度的角色:一位身着异域服饰,仿佛自锡尔河畔走来,与中亚馆的氛围遥相呼应;一位身披大明制式墨绿汉袍,举手投足皆见王朝仪态;还有一位手持猎弓、身着牧民装束的 " 巴太 ",恍若从《我的阿勒泰》剧集中走出,引得粉丝连声尖叫。
图源:花城出版社
几位 " 行走的角色 " 在人群中穿梭,热度肉眼可见:观众争相合影,连外国友人也加入队伍。随着氛围被彻底点燃,《我的阿勒泰》特别刷边版、托特包和风景明信片等主题文创迅速售罄,成为书展首日的爆款。
图源:花城出版社
与其说出版机构在南国书香节比拼的是展出书籍的多少,不如说是场景营造的巧思。互动墙、快闪舞台、沉浸式灯光已成常态,书展不再只是 " 卖书场 ",而是与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共享文化语言的共鸣空间。
在主宾省四川馆," 熊猫书店 "" 壤巴拉 " 主题文创与川味美食同台亮相,营造 " 阅读 + 生活 " 的氛围。四川的 " 烟火气 " 与广东的 " 潮文化 " 交汇,让出版与地方文化实现一次深度融合。
这种轻松有趣的集章方式在各大展馆遍地开花:买书赠、买文创赠,或完成知识闯关赢奖励 …… 几乎每个展区都被年轻人围得水泄不通。主办方还贴心推出专属集章册,在无形中拉近年轻人与岭南文化、出版品牌的距离。
更科技:以创新点亮出版未来
" 出版不能成为不断升级的人工智能‘军备竞赛’的牺牲品。" 在 " 智取未来:科技重塑世界出版新生态 " 论坛上,国际出版商协会秘书长何塞 · 博尔吉诺语气坚定地说," 我们要携手共进,捍卫图书行业、作者、出版商所创造的价值。"
生成式 AI 的崛起,正在动摇出版行业的根基。技术的飞速迭代,也赋予南国书香节新的使命:它不再只是阅读盛会,更成为全球出版人探讨未来路径的前沿阵地。
在论坛现场,创作、版权、产业链重塑等议题层层铺开。面对 AI 带来的挑战,这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如何应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
图源:南国书香节
" 技术变革是全球性的,应对挑战也需要全球智慧。"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强调。他呼吁中外出版机构携手建立标准,在版权保护与技术应用等方面达成共识,推动跨国数字平台建设,让优质内容更好地促进经济、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呼吁得到在场全球出版同人的普遍认同,成为论坛最受关注的声音之一。
而南国书香节自身,也用行动回应出版人的思考。如果说传统书展的核心是 " 展示与销售 ",那么科技的介入,让书展变成了一个 " 体验与共创 " 的舞台。
当夜幕降临,琶洲展馆外的灯光次第亮起,白天的喧嚣逐渐隐入南国夏夜的湿润空气。散场的人群仍在各自回味:有人怀抱着签名书,心里满是跨越国界的阅读热情;有人提着满袋文创,感受着青春与潮流的律动;还有人依旧沉浸在 VR 头盔的余韵里,仿佛刚刚从未来世界归来。
这是一场关于书的盛会,却不止于书。它既是一扇窗,打开世界与中国的双向凝望;也是一条路,从传统出版延伸至年轻人的生活场景;更是一枚种子,借由科技播撒在未来的土壤里,等待新的阅读方式破土而出。
图源:南国书香节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再次回忆 2025 年的南国书香节,想起的不只是某一场签售的长龙,不只是某个 IP 的热度,或某次论坛的思想激荡,还有书展本身在这一年完成的转身——在 " 更国际、更年轻、更科技 " 的合力中,为出版业写下的一段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