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价 ",需要让价格反映真实价值。在健康的市场中,价格并非越低越好,与 " 优价 " 背道而驰的,正是近年来在部分领域盛行的 " 杀价 "。某些商家采取超低价策略,严重压缩企业利润,致使劣质产品排挤优质供给,最终导致 " 便宜没好货 " 的局面,使行业生态恶化,陷入 " 无利润增长 " 困境,企业因缺乏资金投入丧失创新能力,从长远来看,消费者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若任由价格战蔓延,即便出台 " 以旧换新 " 这类好政策,也可能被商家当作变相杀价的手段,而非用于提升品质,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事实证明,健康的市场需要合理价格做支撑,既要覆盖生产、研发、服务等全链条成本,也要为技术迭代和品质升级预留空间,单纯依靠 " 地板价 " 刺激的消费终究难以持续。
在生产领域,治理无序竞争已初见成效。统计局发言人提到,光伏、锂电等行业通过规范竞争秩序,产品价格环比降幅明显收窄。在消费领域,政策也凸显 " 提质 " 导向:比如汽车 " 以旧换新 " 重点支持新能源、智能化车型;9 月将实施的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明确鼓励家装、医疗等升级类消费场景。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实在在提升了,消费者自然愿意为这份 " 优质 " 支付合理价格,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提振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以 " 优价 " 为基础的健康生态至关重要。企业秉持创新和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管理部门持续加强监管,让 " 优质优价 " 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合理平稳的价格体系,给消费者持久的消费安全感。
近期热门视频
你会关注
来源:光华一见
监制:柯成韵
主编:于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