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北方网 3小时前

向新提质,何以实现“津”非昔比

8 月 7 日," 何以中国 · 和合共生 "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天开高教科创园。中国经济网 年巍 / 摄

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工业遗产正从岁月的尘埃里焕发出全新活力。如今,天津第一机床总厂老厂区以 " 津一 · PARK" 重焕神采。其中,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人气很旺,包括中国第一台全齿轮传动车床在内的 40 余台珍贵机床,以及工业实物、文献和影像资料,全景展现了机床发展历程、天津工业记忆与中国制造的辉煌成就。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十四五 " 规划收官之年,天津抢抓发展机遇,步履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重大项目接续落地,夯实产业 " 含金量 ";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领跑,强劲拉动发展 " 含新量 ";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结构 " 含绿量 " ……

创新潮涌,源于自立自强的决心能力。在 " 何以中国 · 和合共生 "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启动仪式上,飞腾公司首席科学家窦强博士以三颗飞腾最具代表性的芯片为线索,讲述飞腾 " 十年磨一剑 " 攻克芯片领域 " 卡脖子 " 难题的奋斗史。" 外国专家曾说,中国人造芯片是蚂蚁搬家、异想天开。我们不服气,咬着牙也要把这事干成!" 心中有光,何惧山高路远。可以说,正是因为广大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前赴后继、接力攀登,才有大国重器的不断突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才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科学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促进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精准对接、高效协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

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天开高教科创园是 2023 年天津打造的科创园区。自诞生之日起,天开园就给自己定下了 3 个目标: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目前,天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过 3700 家,已与天津全市 56 所高校、29 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 家海河实验室等建立了常态化对接机制。一批批科研成果从 " 实验室 " 走向 " 生产线 ",实现了 " 从 0 到 1" 的突破、" 从 1 到 N" 的裂变。

进一步说,产业创新就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比如,天津港就实现了从 " 无人码头 " 到 " 大模型 " 的科技跃迁。今年 3 月,随着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复杂作业场景的全工况测试成功,全栈信创版新一代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 JTOS 在天津港成功上线运行。该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实现全面国产化,百余台人工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协同作业,为推进国家重点行业信创加速落地提供了示范。

曾经,一代代建设者投身工业、矢志报国;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 卡脖子 "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工作中,锐意开拓创新。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工业发展的故事,更精彩的书写还在后面。(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 -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 cepl#ce.cn(# 改为 @)。详见经济日报 -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臧梦雅)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