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8 月 14 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25 年 8 月 14 日举行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 " 十四五 " 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记者 : 为更好地推进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请问现在进展情况怎么样?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 夏冰 :
我们知道,数据流通应用需要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下进行,实现可管可控可计量。同时数据基础制度的承载落地以及数据资源的供需对接,都需要一套强大的物理设施支撑和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正是顺应数据科技持续迭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所作出的科学决策。作为 " 十四五 " 期间提出的全新概念,建设运营国家基础设施,强调以释放数据价值为目的,强调以建设运营数据流通应用平台为重点,同时充分融合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标准和规范。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去年开始启动,作为一阶段安排,我们突出两个关键:一个是抓规范、促共识,实现数据领域的 " 车同轨、书同文 ";一个是抓试点、重落地,确保设施建设 " 跑得通、用得好 "。具体进展情况可以从三个维度简要概述:
首先是奔着目标去。要实现释放数据价值的目标,我们认为规模化流通是关键。实现规模化流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主体之间建立共识,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技术架构。" 十四五 " 期间,我们制定下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制定了数据基础设施参考架构、明确了 " 三统一 " 的互联互通要求,提出了匿名化处理等 9 项重点技术规范。基于统一标准和以点带面的工作推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建成包含北上广深杭等 25 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 16 个省 ( 区、市 ) 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 7 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预计到今年底,我们的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 50 个左右,覆盖 80% 的省 ( 区、市 ) ,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
第二个维度是盯着问题来。数据领域有一些共性难题或者痛点,包括 " 找数用数难 "" 规模流通难 "" 跨域加工难 ",针对这样一些难题,我们组织了数场、可信数据空间等 6 个技术路线的创新探索,通过加快推动与数据基础设施紧密相关的关键技术攻关,典型应用场景适配以及统一标准验证工作,在设施的功能方面,目前实现了数据的 " 一点发布,全域可见 ",应用的 " 一点部署,跨区通用 "。举个例子,今年 3 月,国内 7 家科学数据中心联动,通过标准化数据基础设施搭建,将过去散布在各个单位的分散数据实现有机聚合,为 20 余个模型及海量数据的联合调度及跨域交互提供了基础,实现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6.5 倍,极大促进了多学科的联合创新工作。
最后是围着产业转。" 十四五 " 期间,我们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接入了包括数据交易所、数据开发商供数、治数、用数等各类主体超过 2000 家。在设施标准制定方面,吸纳了产学研 1200 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广泛凝聚共识;在设施应用方面,支撑政务治理、金融风控等上百个场景应用,上架了近万个数据产品,形成了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安全支撑为重点的良好产业发展态势。
应该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向 " 十五五 ",我们将进一步聚焦高质量的标准构建、大规模的设施部署、市场化的生态运营,持续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领先的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