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克兰国防部发布一组宣传照。
这组宣传图展示了第 1" 亚速 " 集团军第 20" 卢巴尔特 " 旅 120mm 迫击炮部队在托尔茨克方向作战的场景。尽管战争不断变化,但迫击炮仍然是战场上可靠、有效和强大的武器。一次精准的射击能够摧毁敌人的阵地、阻止敌人的进攻。
20 世纪 30 年代,法国工程师布朗德(Brandt)在成功设计 81mm 迫击炮后,进一步设计了 120mm 迫击炮(mle 1935)。但法国军方认为 120mm 迫击炮的炮弹威力大,但整体过于沉重,无法让步兵部队携行使用,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该炮并未投入批量生产。
上世纪 30 年代后期,苏联获得法国 120mm 迫击炮技术(可能通过生产许可证或测绘仿制),并以此为基础研制 M1938 型(PM-38)120mm 迫击炮。
相对于法国迫击炮而言,M1938 型迫击炮将方形坐钣改为圆形铸铁坐钣,进一步提高射击稳定性;优化炮身结构,全重 280 千克,最大射程 5700 米,炮弹重 16 千克,炮口初速 272 米 / 秒,并设计两轮牵引车,便于机动。
苏联大量生产 M1938 迫击炮,并将其作为苏联陆军的主力装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M1938 成为苏联步兵部队的核心支援火力。重量轻(仅为 122mm 榴弹炮重量的 1/22),炮弹威力接近 122mm 榴弹炮弹。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缴获 M1938 迫击炮之后,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并以此为基础仿制了 GrW 42 型 120mm 迫击炮。二战后,苏联进一步改进 M1938,推出 M1943 型(PM-43)120mm 迫击炮。新中国成立后,以 M1943 为蓝本仿制成功 55 式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