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新央企 新长安│借重组焕新之力 破行业困局向前

7 月 29 日上午,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挂牌成立。从 1862 年上海洋炮局的一记重锤,到 1937 年西迁至重庆,已经 163 岁的长安汽车,如今以新央企之姿重新集结。

在成立大会后的首次媒体沟通会上,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提到的两个关键词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 " 效率 ",一个是 " 机会 "。

效率是企业资源利用能力的直接体现,关乎 " 把事做好 " 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在既定条件下的产出上限。机会是企业突破现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关乎 " 做对的事 ",决定了企业能否抓住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这两个词恰似新长安破浪前行的双桨:效率是划破行业内卷的利刃,机会是驶向全球市场的罗盘,这背后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效跃升的突围密码。

效率革命:从资源整合到体系重构

汽车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效率的竞赛。新长安仅用 56 天便完成了 117 家分子公司的重组,创下央企改革的 " 长安速度 ",这背后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朱华荣董事长强调 " 把效率打造为集团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绝非空谈,从辰致集团 "3+2+N" 的零部件布局,到 SDA 架构实现的 " 硬件可插拔、软件可编排 ",新长安正在构建一套全域协同的效率体系。

这种效率体现在三个维度。在研发端,通过 " 六国十地 " 全球研发布局,长安将 2.4 万人的技术团队拧成一股绳,近三年平均每天诞生 19 项专利,其中 70% 是发明专利。

就像阿维塔与华为联合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1000 人团队入驻总部实现混合编程,这种嵌入式的合作模式,较传统车企的技术对接效率提升 3 倍以上。双方从用户洞察、产品定义到整车开发全程共创,首款联合产品将在明年下半年亮相,计划搭载多项 " 行业第一 " 技术,这种高效协同正是研发效率的最佳注脚。

在制造端,阿维塔数智工厂作为长安投资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基地,实现 5G 全连接生产,焊接自动化率达 100%,每辆车的生产周期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 20%。

该工厂采用的 " 黑灯生产 " 模式,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控,不良率控制在 0.001% 以下,这种标准正复制到全球 21 个制造基地。泰国罗勇工厂作为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5 月投产后仅用两个月就实现产能爬坡,辐射东南亚右舵市场,这种快速落地能力印证了制造体系的效率优势。

在供应链端,60 天的供应商账期规范与整零协同体系,让长安在上半年零部件短缺的行业困境中,仍实现 135.5 万辆的产销新高,创近 8 年同期最佳。辰致集团作为零部件板块核心,已形成 " 技术垂直整合 + 制造水平分工 + 产能平台共享 " 模式,其热管理模块较外购成本降低 15%,同时响应速度提升 40%。这种 " 自给自足 " 与 " 开放合作 " 的平衡,正是供应链效率的精髓所在。

效率的终极考验,在于应对变量的能力。当 PPI 连续 32 个月负增长,汽车行业陷入 " 以价换量 " 的泥潭时,新长安却通过技术降本实现逆势突围。深蓝汽车的超级增程技术,将每公里用车成本压降至 0.22 元;长安启源 Q07 凭借平台通用化率提升至 80%,在 20 万级市场实现 " 降维供给 "。

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 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 新长安的效率革命,正在从 " 把事情做对 " 转向 " 做对的事情 "。通过三大品牌差异化定位(阿维塔高端豪华、深蓝科技运动、启源主流家庭),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最大价值。

机会捕捉: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

新长安对机会的把握,始终站在产业变革的潮头。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战略,长安率先推出 " 香格里拉 "" 北斗天枢 "" 海纳百川 " 三大计划;当全球汽车产业面临重构,长安又以新央企身份扛起 " 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 的大旗。这种机会敏感性,让长安在每个关键节点都踩准了节奏。

新能源赛道的机会窗口,正在被新长安全速打开。上半年 45.2 万辆的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 49.1%,这组数据背后是三大品牌的精准卡位:阿维塔在 25-70 万豪华市场连续 4 个月销量破万,其原创设计带来的溢价能力让经销商敢于定价,在泰国高端电动车市场连续多月排名第一。

深蓝汽车以 50 万辆累计交付量坐稳央企新能源冠军,超级增程技术解决了首购用户的里程焦虑;长安启源 Q07 更是创下 20 万内中型 SUV 销冠的佳绩,累计交付即将突破 3 万辆。就像 2010 年特斯拉抓住电动车普及的临界点,新长安正通过全谱系产品矩阵,在 15-70 万价格带构建起 " 海陆空 " 立体防御体系。

技术迭代的机会窗口同样不容错失,长安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已进入冲刺阶段,2027 年将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超 400Wh/kg,较当前主流电池提升 50% 以上。智能驾驶方面,天枢智能系统已实现 50 城城市 NGP 功能,下一步将攻克无图技术,计划年底前落地更多城市。

这种技术前瞻性,让长安在下一代竞争中占得先机。正如朱华荣董事长所言:" 未来新汽车是 ' 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 ',我们必须提前布局光量子计算、AI 垂域模型等前沿领域。" 未来十年 2000 亿元的研发投入,正是为了牢牢抓住技术革命的机会。

全球化的机会版图,正在被重新绘制。泰国罗勇工厂的投产,让长安新能源车型辐射整个右舵市场;欧洲市场的突破,则通过深蓝 S05 长续航版直击充电设施不足的痛点,该车型增加 13 度电后,续航达到 620km,专门针对海外用户需求设计。

这种 " 一区一策 " 的本地化策略,与 1980 年代丰田北美建厂的思路异曲同工,却更具互联网时代的敏捷性。在不丹市场,12 台阿维塔首周售罄,国王亲选的案例,恰是中国汽车品牌软实力提升的最佳注脚。

按照 " 海纳百川 " 计划,到 2030 年海外销量占比将超 30%,这意味着长安将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从参与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新生态的机会蓝海,正在被跨界融合激活。与海尔的战略合作,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而是汽车与家电生态的基因重组。通过智能家居与车机系统的互联,打造 " 移动生活空间 " 的全新体验;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深度植入,让深蓝汽车实现 "20 万级价格,50 万级体验 ",ADS 3.3 系统即将升级至 ADS 4.0,功能对标特斯拉 FSD。

这种生态力的构建,正如乔布斯用 iPhone 重新定义手机,新长安正以 SDA 平台为核心,将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 " 可进化的智能机器人 "。飞行汽车的试飞计划、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布局,都在证明: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敢于想象未来的企业。

双轮驱动:从破局到领跑的底层逻辑

效率与机会,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没有效率的支撑,机会只能是镜花水月;缺乏机会的指引,效率则会沦为盲目奔跑。

新长安的厉害之处,在于让这两个齿轮精准咬合,形成向前的合力。当朱华荣董事长提出 2030 年 500 万辆的产销目标,其中新能源占比超 60%、海外占比超 30%,这个看似宏大的愿景,正通过效率与机会的双轮驱动逐步落地。

在智能驾驶这个技术高地,这种双轮效应尤为明显。阿维塔搭载的 3 颗激光雷达与 34 颗传感器,构建起 " 双冗余 " 安全体系,这是技术投入的机会把握;而通过数据闭环系统,每辆车每天产生的 10TB 数据都能转化为算法迭代的养分,这是运营效率的体现。

目前,阿维塔智能驾驶系统的接管率已降至 0.1 次每百公里,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成绩的背后,是 " 技术投入 + 数据效率 " 的协同作用。正如航天工程中 " 火箭回收 " 与 " 星链组网 " 的协同,长安在智驾领域的突破,既是技术机会的捕捉,也是数据效率的胜利。

在产业链重构这个生死战场,双轮驱动同样关键。辰致集团从 " 为长安服务 " 到 " 为全行业服务 " 的转型,是将内部效率转化为外部机会。而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 N-plus 电池,既提升了供应链韧性,又抢占了技术制高点。

这种 " 整零协同 " 的模式,让人想起当年福特流水线上的创新,不仅自己成为行业巨头,更带动了整个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的崛起。新长安正在重庆 "33618" 现代制造业集群中,扮演着类似的 " 链主 " 角色,通过开放技术共享平台,带动区域零部件企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形成 "1+N" 的产业生态。

在品牌向上的征程中,效率与机会的结合更为精妙。阿维塔数智工厂的投产,以全球领先的制造精度支撑起高端定位,这是效率的体现;而与华为、宁德时代的深度合作,为品牌注入了技术背书,这是机会的把握。

长安启源则通过 " 越级价值、降维供给 " 的策略,用效率打造性价比优势,同时抓住主流家庭用户对智能出行的需求机会,实现销量快速攀升。这种 " 效率筑底、机会突围 " 的品牌策略,让新长安在每个细分市场都建立起独特优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长安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突围,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涅槃重生。

结语:

当效率的利刃劈开内卷的迷雾,通过机制创新让 11 万人的团队高效协同,通过技术创新将每一分成本转化为价值;当机会的罗盘指向全球的蓝海,在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抢占先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家扎根重庆 88 年的企业,将以新央企之姿,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中,书写属于中国品牌的新传奇。

正如朱华荣董事长在沟通会上所言:" 海阔天空,更加自由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遨游。" 这份从容与底气,或许就是效率与机会共同酿造的琼浆。

从 1862 年的上海洋炮局到今天的中国长安,163 年的传承与变革,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强者,既能以效率夯实根基,又善以机会开辟疆土。

新长安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图 / 文 网通社 奚筱林)

相关标签